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网络 的图片

没骨花又名芍药

没骨花(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别名 花中丞相,属毛茛目,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

块根由根颈下方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形或长柱形,粗0.6~3.5cm。

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花期5~6月,

花一般着生于茎的顶端或近顶端叶腋处,原种花白色,花瓣5~13枚。

园艺品种花色丰富,有白、粉、红、紫、黄、绿、黑和复色等,花径10~30厘米,

花瓣可达上百枚。果实呈纺锤形,种子呈圆形、长圆形或尖圆形。

芍药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十大名花”之一,

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另外,“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是被誉为红楼梦中经典情景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芍药

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别称: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

二名法:Paeonia lactiflor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茛目

科:毛茛科

亚科:芍药亚科

属:芍药属

种:芍药

本草纲目-芍药更多

“释名”将离(《纲目》)、犁食(《别录》)、白术(《别录》)、[1]

余容(《别录》)、 铤(《别录》),白者名金芍药(《图经》),

时珍曰∶芍药,犹 约也。 约,美好貌。此草花容 约, 雅翼言》∶

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得药名,亦通。郑风诗云∶伊芳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 。《韩诗外传》云∶芍药,离草也。董子云∶

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赠之。俗呼其花之 千叶者,为小牡丹;赤者为木芍药,与牡丹同名也。

“集解”《别录》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志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颂曰∶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

似牡丹而狭长,高一、 二尺。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结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

崔豹《古今注》云∶芍药 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

俗呼为牡丹,非矣。《安期生服炼法》∶芍药 有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

承曰∶《本经》芍药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种植者,乃欲其花叶肥大,

必加粪壤。每岁 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为药。

今淮南真阳尤多,根虽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药少效。

时珍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

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 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

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 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修治”曰∶凡采得,竹刀刮去皮并头土,锉细,以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时珍曰∶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酸,微寒,有小毒。普曰∶神农∶苦;桐君∶甘, 无毒;岐伯∶咸;雷公∶酸。李当之∶小寒。

元素曰∶性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

杲曰∶白芍药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

好古曰∶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

之才曰∶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禹锡曰∶别本须丸作雷丸。时珍∶同白术补脾,同芎 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 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

“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

通 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

中恶腹痛腰 痛(《别录》)。治脏腑壅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甄权)。

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 ,发背疮疥(大明)。泻肝,安脾肺,

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 气(元素)。理中气,治脾虚中满,

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 肝血不足,

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止下痢腹痛后重(时 珍)。

“发明”志曰∶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

大明曰∶赤者补气,白者补血。

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减当归。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

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收逆气而除肺燥。又云∶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

元素曰∶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姜同用,

温经散湿通塞, 利腹中痛,胃气不通。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药。盖泻利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

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

其用凡六∶安脾经, 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宗 曰∶芍药须用单叶红花者为佳,然血虚寒人禁之。古人云∶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 可忽。

震亨曰∶芍药泻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

然止能治血虚腹痛,余并不治。为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

后重者不 炒。产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日华子》言∶赤 补气,白治血,欠审矣。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2]

故禁之。酸寒之药多矣,何独避芍药耶? 以此 杲曰∶或言古人以酸涩为收,

《本经》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 故小便自行,

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缓中何也?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

故四物汤 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敛之体,

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 下,后至厥阴经。白者色在西方,故补;赤者色在南方,故泻。

“附方”旧六,新一十。

服食法∶颂曰∶安期生服炼芍药法云∶芍药有二种∶救病用金芍药,

色白多脂肉;其木 芍药,色紫瘦多脉。若取审看,勿令差错。凡采得,

净洗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阴干。停 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

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捣末。以麦饮或酒服三钱匕, 日三。服满三百日,可以登岭绝谷不饥。(《图经本草》)

腹中虚痛∶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

加肉桂一钱;冬月大 寒,再加桂一钱。水二盏,煎一半,温服。

(《洁古用药法象》)风毒骨痛在髓中。芍药二分, 虎骨一两(炙),

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经验后方》)

香港脚肿痛∶白芍药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白汤点服。(《事林广记》)

消渴引饮∶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

日三服。鄂渚辛 之患此九 年,服药止而复作。

苏朴授此方,服之七日顿愈。古人处方,殆不可晓,不可以平易而忽之 也。(陈日华《经验方》)

小便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空 心服。(《博济方》)

衄血不止∶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

衄血咯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水服一钱匕,血止为限。(《古今录 验》)

煎六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为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圣惠方》)

经水不止∶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之。(《熊氏补遗》)

血崩带下∶赤芍药、香附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盐一捻,

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日二服。十服见效,名如神散。

(《良方》)赤白带下,年深月久不瘥者。取白芍药三两,

并 干姜半两。锉熬令黄,捣末。空心水饮服二钱匕,日再服。《广济方》∶只用芍药炒黑,研末, 酒服之。(《贞元广利方》)

金疮血出∶白芍药一两。熬黄为末。酒或米饮服二钱,渐加之。仍以末敷疮上即止,良 验。(《广利方》)

痘疮胀痛∶白芍药为末,酒服半钱匕。(《痘疹方》)木舌肿满,塞口杀人。红芍药、甘 草煎水热漱。(《圣济总录》)

鱼骨哽咽∶白芍药嚼细咽汁。(《事林广记》)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