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東新村街道
滬東新村街道 |
中文名 :滬東新村街道 所屬地區:上海市浦東新區 |
滬東新村街道是中國上海市浦東新區下轄的一個街道。管轄區域東至張楊北路(原稱浦興路),與浦興街道接壤;南靠金橋路,與金楊街道相連;西瀕黃浦江,與浦西隔江對望;北至東溝港與高行鎮為鄰。面積5.51平方千米,人口112031人(2010年)。辦事處駐蘭城路247號。滬東新村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繼曹楊新村之後,依託滬東船廠形成的第二個工人新村,並逐步發展為目前擁有5.51平方公里、6.76萬戶籍人口(流動人口1.14萬)、33個居民區和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混合型社區 。
2020年5月,獲得"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區"榮譽稱號。[1]
目錄
歷史沿革
1960年浦東縣洋涇街道劃入楊浦區建滬東街道。同年轄區內東鎮、西鎮2居委劃出歸川沙縣洋涇鎮,1984年川沙縣東溝港以南,荻柴浜以北,上川路以東地段劃入,海防新村劃出。1987年建歇浦路街道,因境內歇浦路而得名。
1993年劃歸浦東新區。位於浦東新區北部,北至東溝港,西至榮成路,橫跨陸家嘴金融貿易開發區和金橋出口加工區,南沿浦東大道、金橋路及荻柴浜,北瀕黃浦江。
1997年,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6.5萬,轄30個居委會。1996年12月和1998年3月經浦東城區兩次區劃調整,轄區一再東移並更名為滬東新村街道。
2006年,撤銷柳埠一居委會、博興路二居委會,設立柳博居委會;撤銷蘭城路居委會、博興路三居委會,設立博藍居委會;五蓮路二居委會併入朱家門居委會。滬東新村街道是上海典型的工業居住區,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江地區和南部地域,居住區主要分布在區域中部、北部和東南部,其中老滬東新村是繼曹楊新村之後,於50年代建造的上海市第二個工人新村。有浦東大道、浦興路、金橋路、五蓮路、萊陽路、博興路、利津路、蘭城路、長島路等主幹道 。
公共服務
社區形態建設和服務功能明顯改善,整體管理水平穩步提高,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進一步增強。具體表現在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加大,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社區事務一門式受理中心"3+1"服務機構的功能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綜合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應對和處置社區複雜事務的能力不斷增強,平安社區建設步入大調處、大聯動、大協同的良性軌道;建管並舉的力度不斷加大,"流動攤販疏導點"、"門責制管理"、"快速拆違"、"市容公司管理"等一系列舉措分別得到上級和居民群眾的認可,滬東路曾獲得"浦東新區群眾最滿意道路"稱號;社區活動品牌和文化內涵不斷提升,連續成功舉辦了八屆社區樓組文化節和六屆社區家庭文化藝術節,打響了滬東彩球等一批知名群文品牌。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網絡逐步健全。一是街道將政府的服務政策和轄區生活困難人員、失業人員、老年人、殘疾人、入伍新兵、優撫對象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為社區群眾提供人性化服務。1-10月,共發放各類幫困資金806萬元,實施救助41697人次,就業安置484人。受理勞動糾紛62件,成功調解61件;組建非正規勞動組織30個;辦理外勞從業人員綜合保險8905人。二是為1072戶獨居老人免費檢修供水、供電設施,走訪慰問180名高齡低收入獨居老人。三是整合社區各方力量,為奧地利特奧代表團精心安排為期4天的"滬東社區之行"。四是依託"陽光之家"落實好殘疾人的救助、康復及就業安置等工作。五是採取走訪和電話聯繫相結合的方式做好新兵跟蹤教育工作,為16名退伍士兵謀得崗位。拓展促進就業共同圈。加強中介服務機構和職業技術培訓機構的資源整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政策諮詢活動。建立托底就業安置基地,鼓勵自謀職業,加大創業扶持,引導創業促就業。完善社區就業、救助聯動機制。採取政府購買崗位、企事業單位挖掘、駐區單位吸納、社區服務開發、再就業基地創造、勞動派遣組織等方式幫助就業特困人員上崗。三是加強對就業年齡段對象的管理,進一步提高就業成功率、崗位穩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