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縣
河津市山西省轄縣級市,由運城市代管,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西北隅,面積為593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3月,河津市轄4個街道、3個鎮、2個鄉。市政府駐城區街道。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河津市常住人口為392561人。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門縣為河津縣,因境內有黃河渡口而得名。1994年1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津市(縣級市)。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行政公署,設運城地級市,隸屬運城市。境內209國道縱貫南北,108國道橫穿東西,侯(馬)西(安)鐵路、侯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境內有薛仁貴故里、等風景名勝。
2018年,河津市生產總值23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6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49.2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79.3億元,增長7.7%。2020年,河津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9.9億元,增長4.6%。[1]
目錄
歷史沿革
河津歷唐、虞、夏皆為甸服。禹劃九州,河津屬冀州。 夏代,有方國冀。商代,有方國冀、耿。 西周,有方國冀、耿、韓。春秋時期,方國歸晉,為采邑。春秋末,河津為魏地。戰國時,河津為魏皮氏邑。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皮氏縣,屬河東郡,為河津設縣之始。 西漢,屬河東郡。 新朝天鳳元年(14年),改皮氏為延平縣。 東漢,復名皮氏,仍屬河東郡國時,邑屬魏河東郡。正始八年(247年)改屬平陽郡。 晉時,仍屬平陽郡。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為龍門縣,屬東雍州正平郡。太和十一年(487年),為高涼郡治,轄高涼、龍門二縣。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為龍門郡治,領西太平、汾陰二縣。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時,邑汾水以北地區屬西魏、北齊;汾水以南地區屬西魏、北周。 隋開皇三年(583年),龍門郡廢邑屬絳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屬蒲州。大業初屬河東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屬泰州,武德二年為泰州治。武德五年,析置萬春縣(治所在今張吳鄉附近)。貞觀十七年(643年),州廢,萬春縣併入龍門,屬絳州。元和初屬河中府。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門縣為河津縣,因境內有黃河渡口而得名。 金初,屬河中府,貞祐三年(1215年),改屬榮州。 元初,榮州廢,邑屬河中府。 明,屬平陽府蒲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隸絳州,屬山西省。 中華民國時期,屬河東道。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河津解放,同年8月,境內汾河以北地區仍名河津,屬呂梁分區;汾河以南地區與稷山汾南成立稷河縣。次年8月,汾南地區復入河津。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縣屬陝甘寧邊區新絳專署,9月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署。 1954年,運城與臨汾兩專署合併為晉南專署,縣隨。 1958年11月,縣併入稷山。 1961年12月,縣從稷山分出,恢復建置。 1970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縣隨運城行政公署。 1994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津縣,設立縣級河津市。 2000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運城地區,設立地級運城市,縣級河津市由運城市代管。
區劃沿革
2021年4月,撤銷趙家莊鄉、陽村鄉,分別設立趙家莊街道、陽村街道。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4月,河津市下轄4個街道、3個鎮、2個鄉,共14個社區、125個行政村 ,另有山西鋁廠,下設10個社區。市政府駐城區街道。[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津位於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隅,汾河和黃河匯流的三角地帶,介於東經110°32′15″—110°50′45″,北緯35°28′17″—35°47′15″之間。東迎汾水與稷山縣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省韓城市相望,南有台地與萬榮縣毗連,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鄉寧縣接壤,東西寬27.5千米,南北長35千米,面積為59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河津市由呂梁山區、南北坡高垣階地及黃河汾河河谷等地貌單元組成,境內有一山(呂梁山)、二河(黃河、汾河)、三峪(遮馬峪、瓜峪、神峪)。因汾河橫穿轄區中部而過形成平坦而肥沃的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兩端高中向低的馬鞍狀。
氣候
河津市屬暖帶大陸性黃土高原氣候,由於受季風和內蒙沙漠氣候的影響,年四季分明。春季溫和,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多風。春季略長於秋季,冬季略長於夏季。特點是:光照長,熱量足,降水少。
水文
黃河
秦晉自然界河,北由鄉寧縣入境,經市境西緣向南流入萬榮縣境,在本縣流長30多公里,最高水位385.83米,最低水位371.84米,年徑流量平均336.9億立方米。水質混濁。含沙量平均每立方米32公斤,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933公斤,年輸沙量為16億噸。
汾河
東由稷山縣史冊村入境,往西橫貫河津中部的柴家、黃村、城關、陽村、小梁等鄉(鎮),於阮家灣村出境入萬榮,在境內流程35公里,年徑流量平均14.5億立方米。汾河在清代時水質較潔,光緒版《河津縣誌》載:「汾水潔如素練」,曾是河津八景之一。
洪水
河津市分為汾河、黃河兩個流域。汾河流域為城關、小梁、柴家、黃村、趙家莊、陽村、張吳、僧樓8個鄉(鎮)及黃河灘一部分,面積為548平方千米,洪水量平水年646.5萬立方米,枯水年263.1萬立方米。黃河流域包括下化、樊村、清澗3個鄉(鎮)以及黃河灘一部分,流域面積307.7平方千米,洪水量平水年730.4萬立方米,枯水年322.2萬立方米。全縣洪水總量平水年1376.9萬立方米,枯水年585.3萬立方米。
地下水
河津市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雨及基岩山區裂隙水和峨嵋台地孔隙水的補給(局部地歌亦受地表水補給),除呂梁山區和北坡高塬的常好、寺莊蘆莊、北方平、僧樓、北王、賀家莊一帶較小外,其餘地區儲量較為豐富,優富者為近河近山地帶。全縣的潛水和混合水流向基本都是向河谷運動並排泄於此,總體水質較好,化學類型複雜。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河津市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探明的主要礦藏有16種,其中被開發利用的9種,以煤炭資源最多。 煤:貯藏於市域西北部,屬鄉寧煤田的延伸部分,面積約68平方千米,地質儲量約6.8億噸。 硫鐵礦:貯藏於市域西北部,面積6平方千米,探明儲量D級715.96萬噸,折合標準礦295.64萬噸。 石灰石:貯藏於市域北部的呂梁山,經勘測的龍門山及西磑口一帶石灰岩,儲量約3.4億噸。 鐵礦:貯藏於市域北部一帶,礦體大部分呈窩狀,少部分為層狀,品位35%左右。 石英砂岩:分布於市域北中部一帶,出露長度7000米,平均厚度10米,地質儲量為784萬噸。 耐火粘土:分布於市域西北部,為製造耐火材料原料。 礦泉水:位於市域北部瓜峪溝一帶,是具有多種礦物質的珍貴水資源。 另外,還有鉀長石、鋁土礦、輝綠岩、白雲岩、地熱、煤矸石、砂岩等礦產資料。
土地資源
河津市共有土地888752.25畝。其中農用地421728.15畝,含耕地281304.75畝,林地57510.75畝,園地45166.5畝;建設用地213286.05畝,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87237.05畝,交通用地14096.25畝;未利用地253738.05畝,其中水域用地43876.35畝。
水資源
河津市水資源年總量3.36億立方米,黃河流經境內28公里,已建成的提水工程日供水可達50萬立方米,沿河優質地下水源地60平方公里,日供水可達40萬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常住人口為413858人,比2017年增加了2161人。其中,男性214456人,女性 199402人;城鎮人口236557人,鄉村人口177301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16%,比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3938人,出生率為9.54‰;死亡人口1777人,死亡率為4.3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4‰。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市常住人口為392561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5527人相比,十年間減少了2966人,下降0.75%,年平均增長率-0.08%。 全市共有家庭戶131068戶,集體戶4602戶,家庭戶人口為366797人,集體戶人口為2576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8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6人減少0.76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河津市常住人口為392561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河津市生產總值23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6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49.2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79.3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1.5億元,增長0.5%;批發和零售業9.9億元,增長6.9%;金融業8.6億元,增長3.1%;房地產業2.7億元,增長1.3%。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6%、62.9%和33.5%,與上年同期相比,一產下降0.3個百分點,二產上升1.2個百分點,三產下降0.9個百分點。 2018年,河津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上年上漲1.9%,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1.9%;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比上年上漲3.6%。
財政
2018年,河津市財政總收入完成42.6億元,增長37.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5.7億元,增長33.3%。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2.6億元,增長31.2%;非稅收入完成3.11億元,增長40.1%。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54億元,增長30.9%。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河津市固定資產投資(新口徑)51.1億元,同口徑增長3.1%。其中,項目投資42.9億,同比降低0.8%。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二產業36.8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14.3億元,比上年降低7.6%。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投資完成12.7億元,同比增長23.9%;非國有投資完成38.4億元,同比降低2.4%;其中,民間投資32.6億元,降低16.9%。
2020年,河津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9.9億元,增長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4.9億元,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62.0億元,增長1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2億元,下降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84元元,增長4.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47元,增長7.1%。財政總收入完成39.5億元,同比下降8.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4.3億元,同比下降9.3%。
第一產業
2018年,河津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完成169718.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14%。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94860.3萬元,增長3.04%。其中,農業69475萬元,增長5.06%;林業1125.2萬元,下降27.63%;牧業14843.2萬元,下降1.52%;漁業64.8萬元,下降70.67%;農林牧漁服務業9352.1萬元,增長3.86%。 2018年,河津市農作物種植面積34497.4公頃,比上年減少0.24%。糧食種植面積30465公頃,下降2.00%。其中,夏糧15259.4公頃,下降1.09%;秋糧15205.6公頃,下降2.09%(玉米14521.6公頃,下降2.34%);油料種植面積555.2公頃,增長30.88%;蔬菜種植面積2466.5公頃,增長8.13%;果園面積1828.1公頃,下降3.5%。 2018年,河津市全年糧食總產量190740.1噸,比上年減少3791.4噸,減少1.95%。其中,小麥89757噸,減少4599.4噸,減少4.87 %;秋糧 100983.1噸,增產808噸,增長0.81%。 2018年,河津市畜禽及水產品產量:全年肉類總產量8477.3噸,下降7.81%。其中,豬肉產量6511噸,減少11.26%;牛肉產量150噸,增長5.63%;羊肉產量419噸,增長0.48%;禽肉產量1379噸,增長6.49%;禽蛋產量12404噸,增長9.53%;奶類產量2055噸,增長35.64%;水產品產量120噸,減少70.59%。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01536千瓦,機械耕地面積23015公頃,機械播種面積27080公頃,機電灌溉面積16980公頃,機械植保面積31086公頃,機械收穫面積25599公頃。全年農機化總投入1191萬元。 2020年4月14日,河津市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
第二產業
2018年,河津市全部工業增加值126.8億元,比上年增長7.9%。規上工業總產值454.9億元,比上年增長23.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13.8億元,增長8.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104.39%,同比增長5.13個百分點。
2018年,河津市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42.2億元,增長4.6%;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值67.3億元,增長7.8%;地方企業增加值90億元,增長12.03%。
2018年,河津市規模以上工業中,五大支柱行業增加值106.43億元,比上年增長4.67%。其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下降0.7%,煉焦業增長18.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5.8%,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0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9.99%。其他行業增加值7.35億元,增長28.4%,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52.18%,醫藥製造業增長14.8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下降36.35%,紡織業下降26.68%,家具製造業下降82.5%,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79.07%,橡膠和塑料製品業下降45.12 %。
2018年,河津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85.8億元,比上年增長25.2%;實現利稅58.7億元,增長54.32%;實現利潤34.9億元,增長87.6%。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3.8億元;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負2.89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3.57元,比上年下降1.76元。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70%。
2018年,河津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8.3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上繳稅金1.29億元,下降7.2%;實現營業利潤7015萬元,增長31.7%。
第三產業
房地產
2018年,河津市房地產開發投資8.24億元,比上年增長29.4%。其中,住宅投資6.8億元,下降14.5%;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44億元,增長71.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1.18萬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21.5%。年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積9.2萬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21%。
批發零售業
2018年,河津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1億元,比上年增長8.3%。按規模統計,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5.0億元,增長14.5%;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67.0億元,增長6.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7.9億元,增長7.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4.2億元,增長9.4%。按行業統計,商品批發業25.4億元,增長5.8%;商品零售業48.5億元,增長10.5%;住宿餐飲業8.2億元,增長3.2%。
2018年,河津市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9.6%,飲料類增長36.9%,煙酒類下降2.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8.9%,化妝品類下降4.7%,金銀珠寶類下降3.4%,日用品類增長1.6%,書報雜誌類增長5.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3.1%,煤炭及製品類增長90.2%,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0%,五金、電料類增長43.5%,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57.6%,石油及製品類增長35.1%。
金融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15.7億元,比年初增長9.6%。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13.3億元,比年初增長4.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60.9億元,比年初增長8.3%。
郵電
2018年,河津市郵電業務收入27251萬元,比上年降低0.3%。其中,郵政業務收入2947萬元,電信業務收入24304萬元。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14044戶,固定電話年末用戶33066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469398戶,手機上網用戶362669戶。[3]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57893千冊;文化館、圖書館堅持免費開放;戲曲下鄉完成268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776場,寄宿制學校放映162場;為148個行政村配送圖書13764冊。
教育事業
2018年,河津市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088人,在校生1982人,畢業生868人。普通高中招生2535人,在校生8689人,畢業生3261人。普通初中招生4594人,在校生13979人,畢業生4797人。普通小學招生5116人,在校生27417人,畢業生4797人。特殊教育招生29人,在校生73人,畢業生11人。幼兒園在園幼兒數15103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04個。其中醫院23個,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診所110個,村衛生室15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衛生技術人員285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415人,註冊護士1439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252個。
社會保障
2018年,河津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266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530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217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8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79%。 2018年,河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1元,同比增長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34元,同比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7元,同比增長8.8%。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15932人,同比增長0.2%,其中城鎮居民參保人數8763人,農村居民參保人數207169。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9208人,同比增長11.4%。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6549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81972人,參加失業保險43500人,參加工傷保險63582人,參加生育保險45061人。2018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266人,轉移勞動力6530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217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8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7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81097人。
交通運輸
河津市區位優越,地處晉陝峽谷南端,209國道縱貫南北,108國道橫穿東西,侯西鐵路、侯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公路、鐵路、高速公路的「三縱三橫」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公路通車裡程923.1千米,其中,國道82.9千米,省道14.1千米,縣道165.5千米,鄉道185.8千米,專用公路44.1千米,村道430.6千米。全市公路密度155.7千米/百平方千米。公路客運量30.47萬人,比上年下降12.4%;公路貨運量3512萬噸,比上年增長60.2%。公路旅客運輸周轉量5289.8萬人千米,與上年持平;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737520萬噸千米,比上年增長36.6%。 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81246輛(包括載客汽車、載貨汽車以及其他汽車),比上年末下降0.2%。本年新註冊汽車9680輛。年末轎車保有量69283輛。年末摩托車保有量1230輛。
風景名勝
薛仁貴故里
薛仁貴故里位於市城區東6千米處的修村,緊臨侯西鐵路、108國道。村東的土崗名曰白虎崗,崗上有薛仁貴及其妻柳氏居住過的土窯一孔,亦稱寒窯,高寬均為1.7米,清末民初灶,炕猶存。窯側有白袍洞一所,內塑薛仁貴及其妻坐像。「薛仁貴寒窯」與「諸葛亮茅廬」、「杜甫草堂」並稱中華「三寒」歷史文化。
高禖廟
高禖廟位於連伯村,供奉的高禖神,就是媒人鼻祖女媧。她把摶土造的人和用藤條泥漿撒出的人倆倆相合配對,使他們組成家庭,自行繁衍,因此被奉為「媒神」的始祖,名曰高禖。高禖廟坐北朝南,布局緊湊。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戲台、香亭、獻殿、正殿、配殿,東西兩側有偏殿。山門兩側建有鐘鼓樓,亦叫山環和水帶。進山門,經舞台,過香亭,有古樸石碑十三通。從元、明、清直至民國十七年,所有碑刻都是追溯重修,沒有確切的祠廟始建年代記錄。最早重修時間的記載是元代至元廿九年(1292年),重修碑已失,在山門石礅側面由重修工匠刻下了「至元廿九年重修石匠鄭守慶」的字樣。
真武廟
真武廟又稱「九龍廟」,因其原來有九個山峰並列而得名。九個山峰由西向東分別建有禹王廟、雷公廟、八仙廟、藥王廟、玄武廟、山神廟、帝君廟、三皇廟、天神廟。其他八座廟宇因種種原因塌毀,只有玄武廟倖存。但世人所稱呼的九龍廟一直流傳下來。
天險龍門
龍門也稱禹門口,位於山西河津市西北12千米的黃河峽谷中。古人有「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讚嘆。唐詩「咆哮萬里涌龍門」,已經形象地勾畫出龍門三激浪的洶湧、壯觀景象。龍門位於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黃河岸邊。東西兩山夾河,懸崖絕壁,相對而立,形狀似門。傳說春季三月,鯉魚逆水而上,躍登此門,化而為龍,故名此門為「龍門」。由於龍門是大禹治水所鑿,人們為紀念禹的功德,習稱之為「禹門」。再因之地處秦晉重要交通渡口,又稱之為「禹門口」。
著名人物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約前87年),字子長,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薛仁貴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唐朝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追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郤缺
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時期晉國上卿。東周時晉國冀(故里在今河津范家莊一帶)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東北),又稱冀缺(這也是「冀」姓的來歷)。 生年不詳,卒年約在晉景公三年(前597年)。主要活動在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時期(前636-前600年)。 郤缺之父郤芮在晉惠公時為大夫,因反對晉文公歸國而被殺。晉文公即位,郤缺因是罪臣之子,不得入仕,躬耕於冀野。 一次,晉文公的大臣胥臣路經冀野,看見郤缺在田裡鋤草,其妻送飯到田間,二人相敬如賓,很受感動。胥臣回去以後,對晉文公說,他看出郤缺是有德君子,可以治民,不能因為他父親有罪就摒棄他,應該充分利用他的德才為晉國服務。由於胥臣的極力推薦,晉文公任命郤缺為下軍大夫。 晉襄公元年(前627年),晉與狄戰於箕(今山西蒲縣東北),郤缺擒獲白狄的首領,使人們認識到他的軍事才幹。戰後,襄公特別賞賜了胥臣舉薦郤缺的功績,同時任命郤缺為卿,參與國政。 此後,郤缺在晉國的地位日漸重要。晉靈公六年(前615年),任上軍主將。晉靈公九年(前618年),兼帥上下兩軍伐蔡,使其訂城下之盟。晉成公六年(前601年),任中軍元帥,掌晉國大政。 王勃,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城市榮譽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2020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1年5月27日,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11月,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公示名單。 2022年5月,榮膺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