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泉州最早開發於周秦兩漢,公元260年始置東安縣治,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著名景點有開元寺府文廟清淨寺等。泉州境內溪流多達34條,總長1620公里,已發現各類礦產46種,地質勘查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29種。

目錄

歷史沿革

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周秦開始經濟開發,於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

上古先秦

上古為百越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夏、商兩代,泉州地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

秦漢三國

泉州古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泉地屬閩越國。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繁衍,設冶縣,在今福州,隸屬會稽郡。泉地屬之。

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豐州,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轄今泉州(今德化縣屬侯官縣)、莆田、廈門及漳州部分地區。

兩晉隋唐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改南安江為晉江。

梁·天監間(502年~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豐州)。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

開皇九年(589年),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縣廢歸屬閩縣外)屬南安縣。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銷,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今仙遊縣)。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鯉城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衙前辟南大街為市,並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開始。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遊(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遊縣)、晉江四縣,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間(785年~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里(今廈門)屬泉州。[1]

五代十國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兩宋元明

北宋

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復滅吳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割所屬莆田縣、仙遊縣別為興化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跨海大橋、洛陽橋、崇武古城、黃金海岸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紹興二年(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台灣戶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紮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祐間(1241年~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晉江大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縣,泉州屬福建行省,省治設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併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1297年),為圖琉求(今台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那些年泉州人的異國風情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1369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台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築廈門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2]

清史民國

清承明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清設興泉永道,轄泉州府、興化府之莆田縣、仙遊縣、永春直隸州和廈門。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南路道。

民國三年(1914年),廢除清制,置興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興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隸州、興化府所轄各縣隸之。思明府改名廈門道,廈門成立思明縣,金門隸屬思明縣,派分治員駐金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八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轄莆田泉州,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但轄縣不變,直至解放。

建國以後

泉州於1949年9月解放(金門除外),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莆田、仙遊、同安、安溪、金門(待統一)。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

1950年3月,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劃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

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

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

1956年5月,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到晉江專區。

1958年,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泰歸福州。

1963年4月,析大田歸三明。

泉州版趣味歪脖子

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

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

1983年4月,撤銷莆田地區,將莆田、仙遊2縣劃回晉江地區,9月劃莆田、仙遊從晉江地區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1]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1]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5年5月,泉州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

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祥芝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

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

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

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南臨台灣海峽,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157公里,地處閩東山地中段和閩東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總面積1101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泉州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1000多萬畝,耕地197萬畝,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541公里,島嶼207個。

氣候

泉州市地處低緯度,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泉州市氣候有3個基本特徵:一是氣溫高,光熱豐富。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9.5-21.0℃(僅西北部的山區低於18℃),最熱月平均氣溫達26-29℃,最冷月也有9-13℃。全年無霜期長,沿海地區基本無霜。≥10℃的有效積溫為5610-7250℃。年日照時數為1800-2200小時。二是降水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勻。全市年降水量為1000-1800毫米,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遞增,內陸地區比沿海地區多一倍左右。干、濕季甚為分明:3-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為濕季;10-2月僅占全年的20%,為乾季。降水量年際間變化率大,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三是季風氣候顯著。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壓楔控制,盛行偏北風,氣溫低,乾燥少雨;夏半年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氣溫高,濕潤多雨。

水文

泉州境內溪流多達34條,總長1620公里,地表水總量87.6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億立方米,水電蘊蓄量達43萬千瓦。晉江為泉州市第一大河,發源於戴雲山東南麓,流經永春、安溪、南安、鯉城、晉江注入泉州灣,水系河流全長404.8公里,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此外,泉州地下水資源有10億立方米,可利用的地下水0.76億立方米。

土壤

泉州土壤類型多樣,分布最廣的土壤為紅壤,次為水稻土及磚紅壤性紅壤。耕地多屬一、二級,土壤較肥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泉州灣海岸港口

截至2014年,泉州市土地總面積110.1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0.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4.24%;園地面積129.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7.67%;林地面積789.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46.81%;牧草地0.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05%;其它農用地面積88.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5.26%;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161.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9.56%;交通用地12.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74%;水利設施用地面積11.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66%;未利用土地面積253.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5.01%;人均耕地為0.33畝。

礦產資源

泉州市已發現各類礦產46種,地質勘查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29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18種,水氣礦產1種。主要礦產包括:鐵、錳、銅、鉛、鋅、鉬、金、銀、煤、硫鐵礦、水泥用灰岩(大理岩)、葉蠟石、硅灰石、明礬石、螢石(普通)、石墨、長石、高嶺土、陶瓷土(瓷石)、伊利石、水泥用粘土、建築用花崗岩(凝灰岩)、飾面用及雕刻用輝綠岩(花崗岩、閃長岩)、冶金用石英、玻璃用砂、鑄型用砂、建築用砂、地熱、礦泉水等。

截至2014年,泉州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質儲量的礦產地130多處,其中大型礦產地8處,主要礦產資源30多種,有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等。

泉州城建

泉州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蜿蜒曲折,長達541公里,大小島嶼208個,有泉州灣湄洲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的深水泊位123個,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罕見的天然良港。

泉州是福建省主要產魚區,主要水產生物有50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貝、藻類200多種。

林業資源

2018年,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林業自然保護區4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林業自然保護區面積4.29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91%。另有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1平方公里。全市擁有森林公園38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2個,森林公園總面積3.95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58%。全市森林面積6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8.7%,活立木總蓄積量4157.02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為4017.74萬立方米。

2018年發生森林火災5起,過火面積70.9公頃,因森林火災造成受害森林面積70.3公頃,損失林木2858立方米、幼樹2.6萬株。

動物資源

泉州城建

泉州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約有4000多種,其中無脊椎動物主要有軟體動物的腹足綱32科76種、雙殼(瓣鰓)綱18科80種左右、頭足綱5科24種,節肢動物的蝦蟹類20科80種左右、昆蟲類130科258屬1000多種,棘皮動物15種;脊椎動物較重要的有魚類78科135屬368種左右,兩棲類2目7科32種,爬行類3目13科61種,鳥類19目51科260種,哺乳類6目14科32種;其它動物約有2000多種。泉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野生動物資源有30目85科385種,分別為兩棲類2目7科32種;爬行類3目13科61種;鳥類19目51科260種;獸類6目14科32種。 根據1988年國務院頒布的25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中,泉州市就有31種,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黿、蟒蛇、黑鸛、黃腹角雉、雲豹、華南虎、金斑喙鳳蝶、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紅珊瑚等11種;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虎紋蛙、黃嘴白鷺、鴛鴦、鳶、鹰鵰、蛇雕、花田雞、穿山甲、豺、黑熊、蘇門羚等57種。

植物資源

泉州森林植物種類達174科,599屬,1127種(或變種),主要包括亞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次生植被等。亞熱帶雨林有上層優質樹種如紅栲、米楮、黃杞、阿丁楓、紅豆樹等樹種;常綠闊葉林有栲樹、丁楓、黃杞、樟樹、楠木等。次生植被以馬尾松、木荷、楓香等樹種為主;山頂常綠矮林為主,上層優質樹種以台海松為主;海岸植被以秋茄、白骨址為主。[10]

人口民族

人口

泉州美景

根據《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數據,全市常住人口為8128530人(不含金門縣)。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749845人,占58.4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378685人,占41.57%,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占1.8%。

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9.2%。人口出生率為11.7‰,死亡率為6.7‰,自然增長率為5.0‰,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7.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60.70萬人。

民族

泉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48個少數民族,這48個少數民族是回、蒙、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水、拉祜、東鄉、納西、景頗、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毛南、仡佬、錫伯、普米、怒、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漢族占總人口的97.8%,少數民族占2.2%,主要以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晉江陳埭、惠安白崎和鯉城近郊等地;畲族主要分布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泉港塗嶺等地。

經濟發展

綜合

2019年全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946.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經濟總量連續21年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8.61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5855.27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3872.78億元,增長7.8%。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7%、63.0%和36.3%,分別拉動GDP增長0.1個、5.0個和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為2.2:58.9:38.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4067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16535美元),比上年增長7.4 %。

2019年全年市轄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3%,其中,消費品價格同比上漲3.4%,服務項目價格同比上漲0.6%。12月份,全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3.0%,二手住宅交易價格同比上漲2.0%。

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7.75億元,比上年減收16.41億元,下降3.5%,加上上劃中央稅收收入381.22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合計完成838.97億元,比上年減收22.07億元,下降2.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58.25億元,比上年增長25.86億元,增長4.1%。其中,教育支出150.91億元,增長1.9%。政府性基金收入315.69億元,政府性基金支出376.10億元。稅務部門組織各項收入956.30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稅收收入756.88億元,下降5.5%。海關代徵稅收收入125.04億元,下降13.4%。

第一產業

東湖公園、西湖公園、芳草園

2019年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 394.75億元,比上年增長2.4%。糧食種植面積128.80萬畝,比上年增加0.67萬畝,增長0.5 %;其中稻穀面積83.00萬畝,減少1.52萬畝;煙葉種植面積0.04萬畝,增加8畝;油料種植面積22.10 萬畝,增加0.2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76.37萬畝,增加4.90萬畝。糧食總產量48.98萬噸,比上年增加0.47萬噸,增長 1.0%,其中稻穀 33.69萬噸,減少0.30萬噸,下降0.9%。

2019年全年全市植樹造林總面積9.66萬畝,占總任務8萬畝的120.8%。其中,人工荒山造林1.76萬畝,人工跡地更新5.73萬畝,人工促進天然更新0.51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1.5萬畝,林冠下造林0.67萬畝。全年完成幼林撫育作業面積25.92萬畝。2019年年末實有封山(沙)育林面積38.22萬畝。全年商品材產量38.79萬立方米,下降10.7%。

2019年全年全市肉蛋奶總產量25.82萬噸,下降0.7%。其中,肉類總產量17.82萬噸,下降2.2%;禽蛋7.46萬噸,增長 2.3%。肉豬出欄數116.82萬頭,下降12.4%,年末生豬存欄數71.20萬頭,下降15.1%。

2019年全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107.00萬噸,比上年下降0.8%。其中,淡水產品產量1.55萬噸,增長4.2%;海水產品產量 105.45萬噸,下降0.8%,其中,海洋捕撈69.61萬噸,下降 3.8%;海水養殖35.84萬噸,增長5.6%。

2019年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和 126 家;無公害農產品548個、綠色食品154個、有機食品 12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18個;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1個。

第二產業

鄭成功公園、筍江公園、泉州森林公園

2019年全年全市工業實現增加值5167.98億元,增長8.6%,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01.41億元,增長8.6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 17594.35億元,其中出口交貨值 2936.51 億元,增長12.6 %。擁有超億元企業2809家,比上年增加117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328家,比上年增加47家。

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59.3,比上年上升20.8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21.4%,下降1.9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06.1%,下降4.8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 45.2%,上升2.0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34.92萬元/人,提高4.15萬元/人;流動資產周轉率3.6次,提高0.1次;工業產品銷售率96.4 %,提高0.1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47.58億元,比上年增長4.7 %,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股份制企業和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別增長0.7%、7.5%和29.5%。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16.05億元,增虧6.09億元。

2019年全市工業用電量342.63億千瓦時,增長0.9%。

2019年全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695.92億元,比上年增長 5.5%。全市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有876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978.28億元,現價增長10.9%。全市建築房屋施工面積9612.95萬平方米,增長3.8%;房屋竣工面積3192.79萬平方米,增長4.9%。全市建築業總產值達到億元及以上的企業204家,其中5億元及以上的企業75家。

第三產業

濱海公園、釋雅山公園、刺桐公園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3%。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省反饋鐵路數據)增長6.1%,項目投資增長1.3%,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5.8%。固定資產投資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44.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8.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6.7%。工業投資增長9.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2.4%。基礎設施投資下降8.6%,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0.7%。先進制造業投資增長12.8%,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4.1%。

201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916.64億元,增長15.8%,其中:住宅投資662.62億元,增長16.3%,土地購置費235.56億元,增長17.4%;房屋施工面積7348.97萬平方米,增長6.8%,其中:住宅5059.40萬平方米,增長10.1%;商品房銷售面積1541.61萬平方米,增長8.9%,其中:住宅1274.69萬平方米,增長7.4%;商品房銷售額1273.60億元,增長3.8%。

國內貿易

2019年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6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按構成分,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572.98億元,增長11.4%;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188.84億元,增長 9.4%。

2019年,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家具類比上年增長37.7 %,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21.5 %,通訊器材類增長19.6%,飲料類增長19.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5 %,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4.1 %,五金、電料類增長12.4 %,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1.9%,中西藥品類增長10.0%,汽車類增長4.8 %。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230.76億元,比上年增長20.0 %。

對外經濟

2019年全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2111.80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出口1453.49億元,增長21.9%;進口658.32億元,下降0.4%。進出口順差795.17億元,比上年增加263.67億元。

2019年全年全市新簽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314項,比上年增長12.1%,投資總額292.63億元,比上年增長7.3%;合同外資金額155.91億元,增長30.2%;按驗資口徑,實際利用外資44.13億元,增長5.3%。新批外商投資超千萬美元(含增資)的項目由上年的50家增長到51家。在新簽利用外資合同中,投向第二產業的合同金額45億元,下降25.7%,投向第三產業的合同金額109.3億元,增長88.5%。外商投資企業當年累計開業投產73家。

2019年全年共簽訂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合同金額7674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6%;完成營業額6016萬美元,增長7.6%。全年派出勞務人員6816人,年末在外勞務人員共有5000人。全年批准境外投資企業17家,境外投資金額1.55億美元。

旅遊

2019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7801.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1%。其中,國內遊客7624.94萬人次,增長17.6%;境外遊客176.21萬人次,下降1.0%。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312.68億元,增長20.5%。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189.08億元,增長22.4%;旅遊創匯17.89億美元,增長0.3%。

金融

2019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7728.6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2%,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7647.2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4%。人民幣存款中,住戶存款餘額4290.6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5%;企業存款1983.0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1%。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7140.2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7%,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7110.1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5%。人民幣貸款中,個人消費貸款餘額2292.68億元,當年新增377億元,其中住房貸款餘額1754.48億元,當年新增332.11億元。

2019年全年全市通過證券市場發行、配售股票共籌集資金0 億元,比上年減少6.60億元。其中,配股0隻,籌集資金0億元,比上年減少6.60億元。截至2019年末,累計境內上市公司(A、B股)18家,總市值981.0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1.5%;累計境外上市公司84家。

2019年全年全市保險業實現各項保費收入240.38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3.09億元,增長6.0%;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77.29億元,增長14.9%。賠款及給付支出64.76億元,增長0.9%。其中,財產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4.23億元,增長3.7%;人壽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0.53億元,下降2.1%。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泉州輝煌歲月

2019年年末全市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影(劇)院74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1個,博物館(紀念館)17個(含民營博物館),鄉鎮文化站163個,公共圖書館11個。圖書館藏書總量625.21萬冊,電子圖書622.87萬冊。文化系統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藝術演出2060場,觀眾105.52萬人次;劇場、影劇院演(映)出87.54萬場次。年末全市有廣播電視台9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台9座,廣播節目12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61%;電視節目12套,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82%。全市有線廣播電視覆蓋用戶237.12萬戶,實際用戶140.19萬戶,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總長45714.58公里。

醫療衛生

2019年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1825個,其中醫院127個,衛生院12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0個,預防保健機構(含婦幼所、院)98個。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6177人,其中醫生17783人,註冊護士19259人。衛生機構擁有編制病床36444張,開放床位43834張。全市農村100%行政村有醫療點,鄉村醫生和衛生員5174人。

2019年全年共報告法定甲乙類傳染病病例23211例,報告發病率266.79/十萬。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疫情報告網絡直報覆蓋率為100%,鄉鎮衛生院覆蓋率為100%,兒童預防接種四苗接種率99.8%;乙肝疫苗接種率99.87%。

體育事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0醫院

2019年全年全市運動員取得2項4人次世界冠軍,3項5人次亞洲冠軍,4項4人次全國冠軍。全年全市共新建「全民健身工程」點101個。成功舉辦泉州市2019年全民健身運動會。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8.25億元。

教育事業

華僑大學

2019年全市擁有高等院校18所,其中本科高校5所,獨立學院1所,高職高專12所。研究生在校生5563人,招生1830人,畢業生1188人。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15.44萬人,招生6.03萬人,畢業生3.39萬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38所(含技工學校6所),普通高中119所。高中階段在校生22.39萬人;招生8.41 萬人,其中普通高中4.73萬人、中等專業學校3.41萬人、技工學校0.27萬人。全市普通初中 210所,初中在校生30.84萬人,招生11.09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3.75萬人。全市小學1331 所,在校學生80.17萬人,招生14.69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4.53萬人。全市幼兒園1610所,在園幼兒40.29萬人,招生13.68 萬人,學前三年入園率98.55%。全市特殊教育學校10所,特殊教育在校生2349人。在泉就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38.31萬人。

科技事業

泉州鄭成功金馬像

2019年年末全市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不含退休及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12.98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43萬人,中級職稱4.84萬人,初級職稱4.73萬人,未評職稱1.98萬人(含編外人員)。共設立了21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累計引進博士後研究人員256人(次),目前在站博士後55人。

2019年年末,全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8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77家,擁有省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85個和201個,228家企業被評為福建省創新型企業。全年共實施國家、省、市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58項,其中省級21項、市級337項。全年專利申請49492件,授權32596件,2012年以來累計專利授權量達183321件。其中,本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1780件,2012年以來累計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1507件,年末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48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190項,合同金額1.37億元。

2019年年末共有產品檢測機構81個(含第三方檢測機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7個。全市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8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7.57萬台(件),非強檢計量器具0.14萬台(件)。全年監督抽查1408家生產企業的產品2132批次,合格率達95.08%。

2019年全年新增獲工商總局認定全國馳名商標2件 ,年末累計159件。年末全市擁有省政府質量獎4個、市政府質量獎16個,福建省名牌產品304項。全市累計擁有11個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項目,23個福建農業標準化示範區。

2019年全年全市新增完成63項國家標準制修訂,42項行業標準制修訂,11項地方標準制修訂。全市累計獲批獨立承擔或聯合承擔22個專標委秘書處和工作組。

2019年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7個,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個、國家一般氣象站5個;擁有天氣雷達觀測站1個,風廓線雷達站2個,區域氣象自動站258個。全市共有地震前兆台站20個,前兆測項43個,測震台站17個,烈度速報台站148個,強震動觀測台站11 個,GPS觀測基準台6個。

社會保障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2019年全市年末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40.25萬人,比上年新增9.76萬人。其中: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149.35萬人,比上年新增5.58萬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19.94萬人(含退休),比上年減少0.0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70.96萬人,比上年新增4.20萬人。年末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人數11.10萬人,全部實現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72.90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8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118.66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78.69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96.0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07.15萬人,參保率95.6%。

2019年年末全市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有661個。其中,兒童收養性福利機構12個,床位448張,年末在院人數313人;城鎮老年收養性福利機構69個。全市養老服務床位42380張。全市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2989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31個,社區服務站2269個,未登記的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構85個,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168個,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319個,其他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117個。城市有8431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減少765人;農村有61412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增加2556人。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1.19億元。全年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1.85億元。

2019年全年全市創建145個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點,投入實際扶持資金1.32億元。34個省級扶貧開發幫扶村共爭取各類資金達2.32億元,實施幫扶項目567個。

勞動就業

2019年全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2.57萬人,有1390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全年培訓各類勞動者20萬人,轉移就業1.6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05%。

郵電通信

2019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12.64億元,增長49.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73.27億元,增長30.0%;電信業務總量739.37億元,增長58.8%。全市電話用戶總數1194.41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61.4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032.98萬戶,其中4G電話用戶857.18萬戶,淨增91.15萬戶,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為104.1%,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全市電話普及率為136.7%,其中:固定電話普及率18.5%,移動電話普及率118.7%。全市互聯網用戶1250.41萬戶,增加45.26萬戶,其中:固定寬帶用戶385.03萬戶,增加33.85萬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為128.0%,比上年提高11.4個百分點;移動互聯網用戶865.38萬戶,增加11.41萬戶。

人民生活

2019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55元,比上年增長8.5%;人均消費支出25447元,增長9.3%;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9.0平方米。按常住地分,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592元,增長7.5 %,人均消費支出 30754元,增長9.1 %,人均住房建築面積 65.3 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142元,增長9.2 %,人均消費支出16794元,增長8.3 %,人均住房建築面積 75.0 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1.1 %和40.9 %。

2019年年末城鎮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21.8台、洗衣機 87.7台、電冰箱(櫃)107.3台、空調186.8台、計算機67.8 台、家用汽車45.4輛、移動電話 268.8部。年末農村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15.8台、摩托車 90.6 輛、家用汽車16.2輛、洗衣機85.6台、空調134.0台、移動電話 259.3部。

資源環境

2019年年末環灣建成區面積達230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 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市區建成區面積達157.06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61平方公里。中心市區建成區新增園林綠地7公頃,總綠地面積達9114.58公頃,綠化覆蓋面積9772.24公頃,綠化覆蓋率為43.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4.63平方米。

2019年全年全市自來水供水總量54026萬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自來水用水量19606萬立方米,家庭自來水用戶109.20萬戶。全年共鋪裝天然氣管道210公里,年末天然氣管道累計達4071公里;天然氣用戶數42.19萬戶。全年2019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污水處理率93.96%。

2019年全年轄區內各城市、縣城環境空氣質量中6項污染物指標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泉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共352天,占總天數的96.4%。市區飲用水源達標率為100%。晉江流域水質監測省控斷面Ⅱ類水質達標率為46.2%。全年農村飲水安全受益人口11.08萬人。

2019年,泉州市本級和10個縣(市、區)先後建成國家生態市、縣、區並獲命名;鯉城區、德化縣、永春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全市建成111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659個市級以上生態村。

2019年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林業自然保護區4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林業自然保護區面積(含保護小區)4.29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9%。另有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1平方公里。全市擁有森林公園38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2個,森林公園總面積3.94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6%。全市森林面積65.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8.7%,活立木總蓄積量4497.3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為4338.5萬立方米。

安全生產

2019年全年發生森林火災1起,過火面積5.6公頃,因森林火災造成受害森林面積5.6公頃,損失林木34立方米、幼樹0.2萬株。

2019年全年因主要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18億元,比上年減少46.2%;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7264公頃。

2019年全年全市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77起,比上年下降15.8%,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建築行業等)26起、道路交通244起、鐵路交通5起;死亡140人,下降15.2%,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建築行業等)30人、道路交通 103人、鐵路交通4人;受傷244人,下降0.8%,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建築行業等)15人、道路交通255人、鐵路交通1人;經濟損失1570.85萬元,下降0.5%,其中工礦企業(含消防火災、建築行業等)1043.33萬元、道路交通447.52萬元、鐵路交通0萬元。各類較大事故3起。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12人,比上年下降29.4%;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0;火災十萬人口死亡人數0.172人,比上年下降37.7%。

交通運輸

2019年全年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9.1%。全年全市共新建、改建公路43公里。年末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7739公里,比上年增加43公里。其中,二級及二級以上高級公路里程2847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52公里。公路密度達161.2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鐵路總里程36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86.97公里。

2019年全年全市貨物運輸量35827.47萬噸,增長14.6%;客運量6330.99萬人次,下降9.9%。全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726.09萬噸,比上年下降0.8%,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4245.73萬噸,增長9.1%;集裝箱吞吐量257.93萬標箱,增長7.3%。

2019年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59.99萬輛(含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比上年末增長11.2%;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42.56萬輛,增長9.8%。全市民用轎車保有量102.95萬輛,增長10.4%;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94.89萬輛,增長10.0%。全市共有營運汽車總數39534輛(不含4.5噸以下貨車),其中客運車輛8022輛(含客運班車1342輛,旅遊客車347輛,包車客車364輛,公交車3192輛,出租車2777輛),貨運汽車31512輛(含4.5噸以上普通貨車18766輛,牽引車5457輛,掛車7289輛)。擁有省際運輸船舶226艘,總載重313.21萬噸。全市公交運營線路長度5556.4公里,全年公交客運量18397.1萬人次。

航空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機場位於泉州市晉江市,北距泉州中心市區12公里,與周圍的火車站、汽車站、港口相銜接。機場於1996年12月12日正式通航,2012年,年度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萬人次,2015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363.5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3萬噸,換算吞吐量411.38萬人次。

泉州大港灣國際機場(建設中):近期規劃用地面積為10924畝,總投資約為38億元。新機場規劃定性為華東地區重要的幹線機場,新機場的建設規模近期(2025年)設計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30萬噸。

陸路

高速公路:

泉州環城高速公路網

324國道、泉州內環路、泉州二環路

泉南高速公路:指泉州至南寧高速公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編號為G72,途經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全程1635公里。(泉三高速公路,泉州到三明,西接至江西的高速公路)

福泉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主幹道沈海線的組成部分。福泉高速公路擴建工程項目路線全長142.37公里,由原來4車道擴建為8車道。

泉廈高速公路:是福建省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公路全長81.898公里,設計概算為27.86億元,擴建後,泉廈、福泉高速由原來的4車道拓寬到8車道。

廈沙高速公路:是省域高速公路,由廈門到沙縣,途經安溪、永春、德化。

泉州動車站

莆永高速公路:是省域高速公路,由永定到莆田,直通廣東梅州,途經泉州、永春、安溪。

福詔高速公路:即沈海複線,由福鼎到詔安,直通浙江、廣東,途經洛江、南安、安溪。

泉州環城高速公路:為大泉州核心區的外環環線,途經南安、豐澤、洛江、惠安、石獅、晉江、鯉城,並與斗尾。

鐵路:

鷹廈鐵路漳泉線:漳泉肖鐵路、福廈鐵路湄州灣南岸支線(在建)、興泉鐵路(在建)、長泉快速鐵路(規劃)。

站點:

泉州輕軌1號線(在建):

泉州有軌電車一號線路線圖

起點位於泉州動車站,經普賢路、泉山路、少林路、溫陵路、泉秀街、通港西街、東海大街、大興街、府東路、海星街、沿海大通道(豐海路),終點至後渚港。用地規模約143萬平方米。

泉州輕軌2號線(規劃中):

漳泉肖鐵路南安站—漳泉肖鐵路洛陽站,總長50.7公里,由漳泉肖鐵路南安站,經南安市中心區、霞美、浮橋、江南沿筍江大橋跨晉江,沿新門街—塗門街—津淮街—泉秀東街—東濱大道至東海新行政中心,跨洛陽江,沿洛沙大道至漳泉肖鐵路洛陽站。

泉州有軌電車經溫陵路效果圖

泉州輕軌4號線(規劃中):

城鐵洛秀站—石井,支線:城東—河市。主線由城鐵洛秀站,經規劃白沙產業服務中心,跨洛陽江至城東組團的華僑大學,利用漳泉肖鐵路部分路段後,沿萬安西路—東湖路—溫陵路,跨晉江後至展覽城,之後經清濛開發區,向南接世紀大道,經晉江市中心區、五里安海、水頭鎮,終於石井,長66.2公里。支線主線安吉路站起,沿萬虹公路經雙陽,終於河市,長為14.8公里,4號線總長為81公里,其中利用漳泉肖鐵路既有線為5公里。

文化發展

綜述

泉州是多元宗教文化寶庫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省級96處。

西晉年間,安史之亂(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晉江、洛陽江兩岸,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民俗

泉州戲曲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語言

通用語言為普通話,閩南話為主要地方方言,並存莆仙話、客家話等多種地方方言。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泉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閩南方言代表。泉州當地的語言是閩南語。

宗教

空中看泉州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

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淨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

建築

古民居

中國閩台博物館

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着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

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樸,卻獨具風格。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楊阿苗故居、黃宗漢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古寺廟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

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代表地:開元寺、承天寺、清淨寺、天后宮、草庵等。

古街巷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狀元街、西街等。

文物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考察團抵達泉州港

泉州境內有包括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伊斯蘭教博物館、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在內的多家博物館。

此外,泉州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31處,分別是安平橋(五里橋)、清淨寺、開元寺、鄭成功墓、崇武城牆、洛陽橋、泉州天后宮、清源山石造像、九日山摩崖石刻、屈斗宮德化窯遺址、伊斯蘭教聖墓、草庵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泉州府文廟、磁灶窯址、德濟門遺址、泉州港古建築、陳埭丁氏宗祠、安溪文廟、施琅宅、祠和墓、庵山沙丘遺址、五塔岩石塔、惠安青山宮、安海龍山寺、清水岩寺、亭店楊氏民居、南安林氏民居、南安中憲第、李光地宅和祠、西資寺石佛造像、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城市名片

泉州市市徽

三朵揚起的浪花,則取形於泉州刺桐花瓣,意指泉州市花刺桐花,暗喻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刺桐港,象徵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歷史。浪花也可視為祥雲,通過它表達東亞文化之都的彼此欣賞和祝福。標誌上半部分的「船頭」圖形結合閩南泉州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構件「燕尾脊」元素,體現着一種鮮明的地域性文化。標誌的配色也有着濃郁的閩南風情,配色上採用惠安女傳統特色服飾的配色方式。整個色彩體系可分別對應着紅磚文化、海洋文化,體現着一種活力和熱情。

市歌

谷建芬譜曲,陳日升作詞的《藍藍泉州灣》。

刺桐花

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為了擴建泉州城廓,曾環城遍植刺桐。後來,刺桐高大、繁茂、花紅似火,成為泉州一大特徵。因此,刺桐花被定為泉州市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

市樹

刺桐樹,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為了擴建泉州城廓,曾環城遍植刺桐。後來,刺桐成為泉州一大特徵。因此,刺桐花被定為泉州市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

城雕

「飛天迎賓」,高25.8米,底部直徑30米,綠地環繞着圓形水池,在市中心溫陵南路與泉秀街交叉口。

主要特產

特色主食

泉州燒肉粽

蘿蔔飯,芥菜飯,花菜飯,滷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魚仔粥,鴨仔粥,滷麵,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麵,浮粿。

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蔔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乾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乾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旅遊資源

概況

700多年前被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紀有着400多年的輝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名。[33]

景點

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分布着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淨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

泉州東湖公園

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

安平橋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南安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府文廟

府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開元末,北宋太平興國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殿宇壯麗,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為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建築風格在全國現存孔廟中罕見。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西街。該寺創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初名蓮花道場,武周天授三年(692年)為興教寺,唐神龍元年(705年)改額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宋代有支院百餘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並為大開元萬壽禪寺。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台灣海峽,亦稱「蓮島」,始建於1387年,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被稱為:「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

永春牛姆林

永春牛姆林,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遊區,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縣下洋鎮境內,距縣城70公里,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

安溪清水岩

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地。

清源山

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余脈,峰巒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勝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姿百態,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

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度假村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石獅市永寧鎮海濱,占地6000畝,海岸線12公里,與台灣隔海相望。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位於泉州市區西北部,緊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清源山,總占地面積100公頃,水域面積82.28公頃,陸地面積17.72公頃。1999年以來,市政府先後投資2.3億元人民幣,建成市區西北片區滯洪排澇工程,

深滬灣

深滬灣,一座風光旖旎的晉江小鎮,泉州十八景之一。深滬灣全長6公里,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鍊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

仙公山

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距泉州中心市區約25公里。南北朝時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聖、遊覽觀光、休閒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岱仙瀑布

岱仙瀑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岱仙瀑布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雪山岩

永春雪山岩始建於唐代啟光年間(公元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雪山岩坐落於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頂凹一湖寬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個由火山集塊堆積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蓮花座而得名,為閩南地區最高、建築最具特色的佛教寺廟。

戴雲山

戴雲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有「閩中屋脊」之稱,是福建省境內的第二高峰,與台灣阿里山遙遙相望。也是戴雲山脈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

相關視頻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 城市形象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