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
泉州府 |
泉州府是明清时期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府。明洪武初年,泉州路改为泉州府,到清代,泉州府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辖晋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五县,辖区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日的泉州市(不含永春、德化),厦门市的同安、翔安、集美、思明、湖里五区和海沧区东孚镇,以及金门县全境。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泉州府
外文名称; Quan Zhou Fu
别名; 府城
下辖地区; 南安县、同安县、晋江县、惠安县、安溪县
政府驻地; 今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
地理位置; 福建省南部
方言; 闽南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民间信仰
保生大帝 、妈祖 、清水祖师等
历史沿革
泉州府是明清时期福建省下辖的府级行政区,范围大概是今日福建省泉州市大部分、厦 门与台湾地区控制的金门 县。明
洪武初年,泉州路改为泉州府,隶属福建行中书省,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洪武九年,福建行省改为福建布政使司,泉州隶之。洪武二十年,撤澎湖巡检司。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置漳泉道。福建按察分司置宁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泉州府属漳泉道,漳泉道管辖泉州、莆田、漳州。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调整合并为建宁道、福宁道二道,泉州府属福宁道, 福宁道管辖福州、宁德、泉州、莆田、漳州。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设澎湖巡检司。
南明永历九年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在同安县的厦 门岛置思明州。
据《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记载:
清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改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5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驻厦门,是为厦门厅。
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自泉州移驻厦门。
清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和兴泉永道都属于福建省,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兴泉永道永春直隶州,划德化县并延平府大田县归其管辖。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从同安县析置马巷厅,驻马家巷(今翔安区马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
民国元年(1912年)废。
渡台开发
根据两岸的谱牒、明清墓葬资料,旧时渡海到台湾开发的福建泉州府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五县诸姓如下:陈、林、王、黄、蔡、吴、李、张、许、郑、杨、谢、洪、苏、曾、周、白、颜、刘、郭、高、柯、庄、叶、施、萧、孙、廖、吕、胡、卢、方、朱、连、姚、赵、康、何、戴、徐、宋、潘、蒋、石、马、纪、傅、翁、詹、赖、卓、江、沈、邱、罗、梁、魏、余、彭、阮、辜、龚、尤、邵、薛、丁、范、钱、留、蓝、唐、钟、章、伍、史、秦、褚、巫、万、董、佘、杜、倪、曹、田、汪、冯、花、辛、韦、侯、童、雷、汤、柳、温、钟、顾、包、严、游、成、俞、蒲、陶、涂、粘、金、鄞、袁、程、世、车、穆、邓、殷、凌、易、桂、裴、熊、锜、官、阙、任、出、骆、欧阳,多达128姓。
府城介绍
泉州府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 唐开元末年在衙城右建有"鲁司冠庙",五代改为宣圣庙,宋太平兴国初(976-983)移建今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重建左学右庙,嘉泰元年(1201)建棂星门,规制逐步完整。历代屡经修葺,达十九次之多,清乾隆间大修,殿、庑、庭、池悉皆一新。1998年政府拨资重修两庑及大成门,续整治建筑群环境。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2米,进深5间,20.8米,空间高度约9米。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6根,风格古朴,为全国现存孔庙中所罕见。殿前砌露台,须弥座嵌仰莲,覆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为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至正九年(1349)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大殿前东西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大成门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为一体。大成殿东为明伦堂和西庑。明伦堂面阔7间,36.6米;进深5间,22.8米,重檐歇山顶,堂前有露庭,庭外筑方池,上建石桥,直抵育英门。堂之东有宁淳熙八年(1181)建的文昌阁,楼阁式全木结构,惜已毁,仅存阁顶整个屋盖移建于百源川池亭。庙之东西两侧建有乡贤、名宦祠15座,专祠5座,现存6座。南有夫子泉井、海滨邹鲁亭、洙泗桥等胜迹。棂星门西侧有北宋大观元年(1107)建的泮宫门(亦称圣贤门)。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规模为江南较大的文庙建筑群。现今庙中陈列有整套清代祭孔的礼器、乐器、舞具,在泉州琳琅的文物中独放异彩。1986年8月辟为泉州市博物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