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泉州窑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泉州窑

地理位置;福建泉州

窑址;碗窑乡,磁灶

瓷器类型;以青白瓷为主,也烧青釉器

烧造时代;宋代

特色;青釉壶,胎薄形小

兴旺原因;海外贸易发展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故名。窑址有两处,一在碗窑乡,一在磁灶。碗窑乡窑址面积较大,遗存丰富,产品以青白瓷为主,也烧青釉器。烧造时代为宋代。磁灶窑窑址包括许山、官仔山等九处,烧造青釉,黑釉器,装饰繁杂,持续时间较长,南宋至元代是其兴旺时期。泉州窑产品颇具地方特色,如青釉壶,胎薄形小,与江南青瓷壶造型不同。在出土标本中,还有少量不带印纹装饰的瓶、罐、盒等器物的素烧坯,其正品要在上绿釉之后二次烧成。泉州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港口,泉州窑的兴旺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1]

目录

简介

泉州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已有大量印纹陶出现 ,晋江溪口山也曾发现南朝窑址。唐代,随着海外贸易航线的开通,泉州陶瓷业骤然兴起。宋元时期,由于泉州港的兴盛,海上丝绸(瓷)之路开始形成,中外文化互动日益频繁,泉州陶瓷业一片繁荣,泉州窑青瓷、青白瓷、酱釉瓷、黑釉瓷大量外销,并承接海外的订货,专门生产外销瓷器。

明清时期,随着青花釉下彩绘技术的传入,泉州民窑青花异军突起,产品品质优良,成为海上丝绸(瓷)之路的畅销商品,大量销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

考古发现

泉州窑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从整理考古调查采集的资料发现:商周时期首先在德化建窑烧制青瓷,泉州窑业从此诞生。汉晋时期,中原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窑业技术,为泉州窑业的兴起提供了技术保证,这一时期的窑场主要在沿海地区。隋、唐、五代泉州窑业兴起。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泉州窑业达到鼎盛时期,泉州境内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四处窑火照天,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大宗商品。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人员内迁,泉州沿海地区窑场大多停烧,转向安溪、永春、德化发展,为山区白瓷、青花瓷炼制技术的改进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整体上看,泉州窑业呈由沿海向山区发展的态势。

晋江县磁灶村一带,泉州窑瓷窑遗址比较集中,烧瓷品种比较丰富的有土尾庵、蜘蛛山和童子山 。

重要作用

从海外交通贸易的航线上看,泉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走东洋,一条是走南洋。前者从泉州港北上,经东海至山东,横过渤海,沿朝鲜西海岸,到达九洲;或过舟山群岛,沿江苏海岸,横渡东中国海,进入朝鲜,后沿朝鲜西海岸北上开城或转口日本诸岛。后者从泉州港出发,经澎湖转运,或南下,到东南亚诸国,后沿印度半岛到波斯湾,穿过红海到达埃及和非洲地区。

泉州窑不仅生产国内外都使用的日常产品,还生产专供外销的来样加工产品,以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泉州窑是中国古代外销瓷生产的大窑场,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欧洲及世界陶瓷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特征

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青白瓷产品以碗、盘、洗为主。碗外壁多刻莲瓣纹。盘类以折沿大盘居多,盘心留有叠烧粘结的条形支具痕。洗类器皿胎薄釉润,采用覆烧法,口边无釉,与景德镇同类器物相比,口缘较厚;器内心印有花卉纹饰。

(2)青瓷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很小,与其它地区不同。

(3)黑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长流曲柄壶。另有黑釉、绿釉军持,主要外销菲律宾等国。

(4)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造型,器内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其它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该窑所烧制的彩绘盆。

泉州民窑

泉州民窑青花包括德化、安溪、永春等窑口生产的青花瓷,尤以德化窑最具特色。从田野考古资料分析,泉州民窑青花瓷始烧于明代,其生产技术的传播有一个自安溪向永春、德化传播的走势,并凭借泉州及周边港口的自然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远销世界各地。其中德化采用独有的传统工艺和陶瓷原料烧造的独具特色的德化民窑青花瓷享誉世界。

泉州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已有大量印纹陶出现,晋江溪口山也曾发现南朝窑址。唐代.随着海外贸易航线的开通,泉州陶瓷业骤然兴起。宋元时期,由于泉州港的兴盛,海上丝绸(瓷)之路开始形成,中外文化互动日益频繁,泉州陶瓷业一片繁荣,泉州窑青瓷、青白瓷、酱釉瓷、黑釉瓷大量外销,并承接海外的订货,专门生产外销瓷器。

明清时期,随着青花釉下彩绘技术的传入,泉州民窑青花异军突起,产品品质优良,成为海上丝绸(瓷)之路的畅销商品,大量销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

相关视频

泉州窑工艺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到我县参观考察

参考资料

  1. 泉州窑的泉州民窑 , 360问答 2016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