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酸腺
- [中央通訊社2022年9月27日]連續2天新增COVID-19本土病例數較上週同期多,27日個案數比上週同期增加約1100人、增幅2.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還在高原期階段,走向是否下降仍有待觀察。
- 根據一項今天(27日)公布的研究,在最近一波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疫情之後,日本對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的群體免疫程度,在主要人口聚集區已經達到大約90%,雖然這種保護程度在幾個月後可能會開始消退。
泌酸腺(Oxygenate glands) 分佈在佔全胃粘膜約2/3的胃底和胃體部; 泌酸腺由三種細胞組成:壁細胞、主細胞和粘液頸細胞,它們分別分泌鹽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
- 胃粘膜是一個複雜的分泌器官,含有三種管狀外分泌腺和多種內分泌細胞。
- 胃的外分泌腺有:
- ①賁門腺 分佈在胃與食管連接處的寬約1-4cm的環狀區內,為粘液腺,分泌粘液;
- ②泌酸腺 分佈在佔全胃粘膜約2/3的胃底和胃體部。泌酸腺由三種細胞組成:壁細胞、主細胞和粘液頸細胞,它們分別分泌鹽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
- ③幽門腺分佈在幽門部,是分泌鹼性粘液的腺體。
- 胃液是由以上三種腺體和胃粘膜上皮細胞的分泌物構成的。
- 內分泌細胞:
- 胃粘膜內至少含有6種內分泌細胞,如分泌胃泌素的G細胞、分泌生長抑素的D細胞和分泌組織胺的肥大細胞等。
- 壁細胞是胃中的泌酸腺體,壁細胞(parietal cell)的超微結構:微絨毛,細胞內分泌小管,細胞核。
- 胃粘膜中有三種外分泌腺:賁門腺、泌酸腺和幽門腺,其中的泌酸腺的腺體主要就有壁細胞、主細胞和頸粘液細胞,壁細胞能分泌鹽酸和內因數。
- 壁細胞(parietal cell):又稱泌酸細胞(oxyntic cell),在腺的頸、體部較多。此細胞較大,多呈圓錐形。核圓而深染,居中,可有雙核;胞質呈均質而明顯的嗜酸性。
- 電鏡下,壁細胞胞質中有迂曲分支的細胞內分泌小管(intracellular secretory canaliculus),管壁與細胞頂面質膜相連,並都有微絨毛。
- 哺乳動物壁細胞可接受不同促分泌因數的刺激,通過第二信使 轉導,經H/K-ATP酶分泌HCl.膜包裹的H/K-ATP酶,利用ATP級鏈水解釋放的能量,將細胞內的H+單向轉運出胞外,並將細胞外的K轉運進胞內。
- K不能通過胞質顆粒膜,而存在於細胞分泌微管中,通過具有Cl-通道和KCl的共轉運通路,使得K和Cl-排出細胞外,然後K通過H/K-ATP酶再迴圈進入細胞內,並同時將H分泌入微管中。
- 人體中僅胃H/K-ATP酶具有這種獨特的結構和交換機制,並且只有胃H/K-ATP酶能夠使腔內pH降低至4以下.Cl-通道是H/K-ATP酶功能的組成部分。
- 泌酸腺 分布在占全胃粘膜约2/3的胃底和胃体部。泌酸腺由三种细胞组成:壁细胞、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它们分别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
ttps://www.itsfun.com.tw/壁細胞/wiki-0586496-3352376
泌酸腺的主要作用流程
- 當嚥下的食物通過下食道括約肌進入胃裡,會刺激具高度協調性的一連串事件發生,這些事件的目的是使消化作用完美進行:
- ●胃黏膜稍微撐開。
- ●神經纖維感應到前述情況,便指示G細胞開始分泌胃泌素。
- ●胃泌素對壁細胞造成刺激,使得胃酸的分泌與釋放因此增加; 在此同時,胃泌素也會刺激類腸嗜鉻細胞分泌組織胺,而後組織胺又刺激壁細胞,致使胃酸的分泌與釋放再度增加。
- ●除了胃酸,壁細胞會同時釋放出名為內在因子的物質,這種物質是吸收維生素B12所必需。
- ●胃泌素也會促使胃黏膜中的主細胞釋放胃蛋白酶原。
- ●如果有足夠的鹽酸存在,胃蛋白酶原便能夠轉變成胃蛋白酶,而胃蛋白酶是負責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的主要酵素(當胃部的pH值在四以下時,胃蛋白酶原轉變成胃蛋白酶的效率最佳。萬一pH值升至五以上,酸度降低,胃蛋白酶原會失去活性,不會形成胃蛋白酶)。
- ●在這一切進行時,胃泌素會同時指示胃部肌肉開始攪拌研磨,促使胃內容物混和並往下移動。一旦胃內容物(食糜)「充分酸化」,蛋白質與其他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處理過程,便能夠以最佳的速率繼續進行。
- ●待食糜抵達下胃部,pH值開始升高,消化與吸收作用因此得以在小腸裡發生。
- 胃的酸度在下胃部(亦即胃竇與幽門)會降低。
- 這種情況的出現來自於兩項主要機制。
- 第一,現有的酸會刺激在胃竇的D細胞開始分泌「體抑素」這種激素; 體抑素回饋至G細胞,因此減緩了胃泌素的生成; 胃泌素減少,代表組織胺變少,壁細胞的胃酸分泌量也隨之降低。
- 第二,接觸到十二指腸黏膜的酸化食糜,會刺激「胰泌素」這種荷爾蒙的釋放。
- ●接著,胰泌素便會指示胰臟(以分泌胰島素這種激素而聞名的大型腺體)釋放各種消化酵素及重碳酸鹽離子。
- 胰臟所製造的重碳酸鹽,實際上就等同於人們長久以來用於中和胃酸(提高pH值)以緩解胃灼熱症狀的碳酸氫鈉(或說「小蘇打」)。
- ●在胰泌素分泌的同時,小腸也會釋放「膽囊收縮素」這種荷爾蒙。
- 在膽囊收縮素來到膽囊後,會刺激膽汁(適當消化脂肪所必需)分泌進入小腸。
- 當嚥下的食物通過下食道括約肌進入胃裡,會刺激具高度協調性的一連串事件發生,這些事件的目的是使消化作用完美進行。
- 對於消化過程,這已經是經過極度簡化的描述,實際情況要更複雜許多; 然而這一切描述已足以說明關於酸與腸胃道功能的五項極為重要的特點:
- ⑴這些基本的消化功能只有在非常狹窄的pH值範圍內才能夠發生,而這個範圍會隨著消化的階段而有所改變。
- ⑵「抑止」或「中和」胃酸,是從關鍵環節阻斷了正常的消化流程,移除了讓流程中幾乎每項後續步驟都得以進行的「酸開關」。
- 「減酸」意謂著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胰泌素、膽囊收縮素、胰臟酵素與膽汁都會隨之減少。
- ⑶由於回饋與調低胃泌素分泌的酸變少,胃泌素含量暴增。如同後續章節即將討論的,胃泌素含量過高與罹患某種胃癌有關聯。
- ⑷既然許多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與胺基酸的吸收,只有在相當狹窄的pH值範圍內才會發生,透過降低酸度(提高pH值)來破壞胃部的消化環境,對許多營養素的處理與吸收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 ⑸因此,即使我們吃得極好,若胃酸分泌量過低,仍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處於半飢餓狀態。難怪在長年為機能性萎縮胃炎所苦的人與服用某些抗酸藥物的人身上,營養不足的情況十分常見。 [1]
胃泌酸腺腺瘤的研究
- 胃泌酸腺腺瘤和胃底腺型腺癌是近年來新發現的腫瘤類型,對其命名一直存在爭議,最初被報導為一種不常見的伴主細胞分化的胃底腺息肉的變異體。
- 在一篇報導中(n=10)首次提出了GA-FG的概念。
- 鑒於其有黏膜下浸潤、黏膜下間質反應及可發生淋巴結轉移等惡性特徵,多數學者更接受GA-FG的概念。
- 但是也有部分學者認為OGA或胃底腺腺瘤的概念更恰當。
- 學者們對GA-FG的惡性潛能及發生機制也存在爭議,2019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胃腫瘤分類對這2種腫瘤有了新的定義,以有無黏膜下浸潤為鑒別點,將OGA定義為一種伴有主細胞或(和)壁細胞分化的良性上皮性腫瘤,具有易於黏膜下浸潤的潛能。
- 一旦發生黏膜下浸潤稱其為GA-FG,但GA-FG是否由OGA發展而來有待更多的研究探索。
- 本文中,我們通過4個病例結合文獻複習進一步總結OGA和GA-FG的臨床病理特徵並探討其發病機制,以提高臨床和病理醫師的認識。
- 目的--探討胃底腺來源腫瘤胃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臨床病理特徵。
- 方法--對解放軍第960醫院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確診的2例OGA和2例GA-FG進行回顧性分析,採用光鏡切片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合內鏡分析其組織學的主要特徵。
- 結果--OGA和GA-FG均分化較好,位於黏膜固有層的深部。
- 2例OGA局限於黏膜內,其中1例OGA腺體呈不規則管狀,結構異型性較小,屬於低度異型,1例OGA腺體呈不規則的管狀、分枝狀或吻合狀,屬於高度異型;2例GA-FG伴有黏膜下浸潤,腺體呈不規則的管狀、分枝狀或吻合狀,可形成所謂的"無盡腺"結構。
- 腫瘤表面腺體未見明顯異型,周圍黏膜無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炎症、腸化或萎縮等。
- 2例OGA和2例GA-FG免疫組化結果相似,胃蛋白酶原1呈彌漫性陽性表達,提示腫瘤細胞主細胞分化;H+/K+ ATPase和PDGFRA-α呈陽性表達,提示腫瘤細胞壁細胞分化。
- Syn均呈陽性表達而CD10、MUC2和CD-X2均陰性,未見p53過表達和β-catenin核陽性,熱點區Ki-67增殖指數約為1%~5%。
- 結論--GA-FG為一種分化良好的、低度惡性的新的胃癌亞型。
- 免疫組化及窄帶成像結合放大內鏡有助於鑒別診斷,Syn的陽性意義及能否成為診斷指標有待進一步研究。
- OGA由低度異型至高度異型至黏膜下浸潤可能是GA-FG的發生過程,但發生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與Wnt/β-catenin和Shh信號通路有關,但有別於其他類型胃癌的發病機制。
- 內鏡下黏膜切除對病變的完整切除是首選治療,通常是治癒性的。 [2]
目录
參考來源
- ↑ 摘自《恐怖的胃酸疾病療癒聖經》. 一張圖告訴你 食物進入胃裡會發生什麼事. 元氣網. 2018-03-07 [2022-09-27] (中文).
- ↑ 王翠翠 顧嘉 姜貝貝 曹瑞雪 劉曉紅. 4例胃底腺來源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徵. 中華醫學會. 2019-12-02 [2022-09-27] (中文). 参数
|author=
值左起第4位存在水平制表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