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主教

圖片來自sparkpost

法來善主教(Apostolic Bishop Salvator Peter Walleser),德國weiden人,生於1874年10月22日。[1]

1898年10月4日加入方濟嘉布遣會,1901年8月15日晉升鐸品。1912年8月21日教廷任命為太平洋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群島代牧區主教,並於同年12月8日祝聖。1919年6月23日受命辭職。1922年3月28日赴中國甘肅天水天主教隴南監牧區任第三任宗座監牧

目錄

介紹

法來善在天水任職較前兩位主教時間長,達24年之久,是一個多有建樹和為傳教事業獻身的人。任職期間確立了教區傳教範圍(隴南十四縣及莊浪縣)。雖然天水天主教在他到任前已初具規模,但教區的真正完善是他的任內。各縣區住司鐸總堂先後完成,其中有些是擴建改造或新建的,計有18座,至1946年其去世前分堂已達80多座。教區逐步完善,先後建成修道院、聖神會修女院、聖家會修女院、貞女院、教區圖書室(從歐洲運來大量外文圖書,僅知道的中國圖書有8,000多冊)存有大量的中外文圖書。生活設施諸如磨坊院、馬房院、廚房、飯廳、宗教用酒窖、洗衣房一應俱全。

在慈善事業上先後建成育嬰院、孤兒院養老院、教友院。社會福利事業方面多有成績,1924年創辦天水公教醫院。具有相當規模,內開設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牙科骨科及住院部。當時已屬隴東南最大醫院,醫術高強,設備先進救治了無數的病患。各縣也增設教會診所,在當時缺醫少藥的情況下為百姓解決了不少問題。

1937年又創辦「育英學校」,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突出。1939年天水縣全縣小學考生會考總分名列第一;運動會比賽中也是成績優異。各縣區設立的小學也聲譽良好。修道院建成後,先後培養出一批中國本地的神職人員,為教會後來的中國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任內為天水天主教的建設曾從歐洲各地和個人募得大量資金,僅修道院的全部修建資金出自比利時一富孀。1929年西北地區遇大旱災,組織教會人員賑濟災民,指派沙修士發放舍飯,沙修士染上瘟疫身亡。後又有幾位神父修士也染病身亡。

1942年中國人民正處在抗日戰爭之中,5月天水天主教為祈求天主使抗戰勝利和世界和平曾舉行公祭彌撒和聖體遊行大會歷時三天,期間教堂各處祭台,鮮花簇擁、彩旗飄揚。天水社會有名人士參加。由他們打着金色美麗的萬民傘,護送雙手高舉聖體發光的法主教從大經堂出來,經由堂區內四處祭台和大街,進行聖體遊行大會,有神父、修士、修女、孤兒院、養老院、醫院、學校等教會機構的人和500多教友參加。一路上祈禱聲、歌聲不斷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觀禮,盛況空前,虔心祈求上主幫助中國人民抗戰早日勝利。

1945年抗戰勝利又舉行了慶祝勝利公祭活動,沉默了八年的教堂鐘樓大鐘,三天內天天敲擊表示對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慶祝和對捐軀將士的悼念。

1945年止天水天主教監牧區經過法主教辛苦經營,為在1946年從天水監牧區轉為天水教區具備了正式教區的條件。1946年1月1日,其在教區總堂去世,享年71歲。葬主教府後大園子之北的神職人員公墓。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spark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