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庫
法庫縣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位於遼寧省北部,長白山山脈與陰山山脈余脈交匯處,遼河右岸,自然地貌特徵為"三山一水六分田",距瀋陽市中心距離90公里。區域面積23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8萬畝。法庫縣有漢、滿、回、蒙古、朝鮮、錫伯等13個民族,人口47萬(2013年)。轄19個鄉鎮、1個省級開發區,225個行政村、15個社區。
2012年,法庫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億元,同比增長31.7%,是2007年的4倍。[1]
目錄
歷史沿革
周朝時法庫屬燕國疆域。
秦統一中國後,東北地區設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
遼東郡包括遼河以西部分地區。法庫隸屬遼東郡。
漢光武帝時,法庫隸屬幽州。由漢初平元年(190年)至東晉期間法庫為鮮卑慕容部活動地區,隸屬平州。
隋時為契丹屬地。
唐為營州督都府遼州。
遼代,法庫東部村落歸祺州(今康平小塔子)管轄,西部地區隸屬上京道渭州管轄。
金代基本沿用了遼代政區設置,法庫西部隸屬靈山縣,東北部隸屬咸平慶雲縣,東南有一部分屬瀋州雙城縣轄(今石佛寺古城)。
元初設開元路,金時的咸平府歸開元路,咸平府屬的慶雲縣在遼河以西的地方併入順安縣,元代法庫大部分地方歸順安縣管轄。
明初,法庫隸屬三萬衛(今開原)。自修築遼東邊牆後,法庫處於蒙古與明朝軍事對峙之地區。因而住戶遠徙,土地荒蕪成為牧區。明朝後期法庫隸屬兀良哈福余衛。
清順治五至七年,(1648-1650年),修筑西段柳條邊通過法庫境內,邊南屬盛京,邊北屬蒙古。康熙初年,鐵嶺、開原建縣,法庫邊門一線屬開原縣,邊門以南、遼河以北的原左翼後旗一部分屬鐵嶺,邊門治所直屬盛京。嘉慶十二年(1807年),設昌圖理事通判,法庫邊門以北隸屬昌圖廳。光緒七年(1881年),設康平縣,邊門以北部分地區劃入康平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法庫撫民廳,劃開原、鐵嶺、康平三縣及新民府的部分村屯歸屬法庫門撫民廳。
民國二年(1913年),改廳為縣,隸屬洮昌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偽大同元年)日本侵略軍占領法庫縣城,同年成立偽縣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康偽德四年)一月將遼河西岸的王家窩堡村(包括劉家店、高家店、李家窩堡、丈溝子等屯)劃歸鐵嶺縣,將西北部邊沿的王爺陵、陳五十屯、大房子、車家窩堡、大屯、劉秉堡、十家子等村劃給偽東科前旗。全縣劃成1街26村,下轄266個屯。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偽康德十二年),八路軍進軍法庫,解放縣城,組建縣委、縣政府。隸屬遼寧省遼西行署,全縣劃分為7個區,各區設區政府:一區孟家窩堡、二區柏家溝、三區大孤家子、四區三面船、五區雙台子、六區秀水河子、城關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法庫處於與國民黨軍隊艱苦鬥爭時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17日,全縣獲得解放。1948年8月17日,成立遼北省,法庫縣劃歸遼北省一專署管轄。同年,開始土改。
1958年12月,法庫縣劃歸瀋陽市管轄。1960年,改法庫鎮人民委員會為法庫鎮人民公社。
1980年9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縣人民政府。
1983年末到1984年初,全縣各人民公社全部改為鄉(鎮)人民政府。
1992年12月,法庫縣劃歸瀋陽市管轄。[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4月,將科左前旗的一個區計33個村,劃歸法庫縣,設立第七區,區政府駐地為包家屯。同年5月1日,遼北省撤銷,法庫縣劃歸遼西省。
1950年4月,增設第八、第九兩個區(區政府駐地分別為趙貝堡、丁家房)。城關區更名為第十區。至此,全縣共10個區,下轄5個街,216個行政村。
1953年6月 "區人民政府"改為"區公所",並增設11個行政村。1954年,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法庫縣隸屬遼寧省。1955年末劃歸鐵嶺專區管轄。1956年1月,撤銷區、村建制,實行鄉、鎮區劃,全縣劃為1個鎮41個鄉。同年,新民縣的蘇家窩堡村劃法庫縣;將法庫的西二台子村劃歸新民縣。1958年2月,並41個鄉、1鎮為20個鄉1鎮。同年9月,將1鎮20鄉(2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改建為1個鎮、8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61年調整人民公社體制,增設了調兵山、十間房、馮貝堡、依牛堡子、五台子、四家子、臥牛石、葉茂台、登仕堡子等9個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設了慈恩寺、和平兩個人民公社和大明鎮。1964年,瀋陽專員公署成立,法庫縣劃歸瀋陽專區管轄,又增設了紅五月人民公社和調兵山鎮。1967年,新民二台子村劃歸法庫縣;將大明、調兵山兩個鎮劃給鐵法礦務局。1968年12月,瀋陽專區改稱鐵嶺專區,法庫縣隸屬鐵嶺專區管轄。1970年,鐵嶺專區改為鐵嶺地區,仍轄法庫縣。
1982年7月,調兵山公社的8個生產大隊劃給鐵法市。
1984年5月,四家子鄉改為"四家子蒙古族鄉";同年,大孤家子鄉改為"大孤家子鎮"。1985年,三面船、秀水河子、葉茂台、登仕堡子4個鄉改為鎮。1991年8月,柏家溝鄉改為"柏家溝鎮"。
2000年,丁家房鄉改為"丁家房鎮"。2001年12月30日,成立瀋陽法庫經濟開發區。2002年,紅五月鄉與法庫鎮合併,組成新的法庫鎮。同年,由法庫鎮劃出南門、周地溝、西門、陶屯、石崗子5個村;由十間房鄉劃出馬家店、閻家窩堡2個村,歸屬法庫經濟開發區。2004年,又將五台子鄉的四台子、西團山子2個村,劃歸法庫經濟開發區管轄。
2010年,孟家鄉、十間房鄉、依牛堡鄉、馮貝堡鄉改為鎮。2012年,包家屯鄉、五台子鄉改為鎮。
區劃詳情
2012年法庫行政區劃為14個鎮、5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全縣所轄行政村225個、15個社區。分別是:丁家房鎮、孟家鎮、十間房鎮、依牛堡鎮、馮貝堡鎮、包家屯鎮、五台子鎮、柏家溝鎮、大孤家子鎮、三面船鎮、公主屯鎮、登仕堡子鎮、葉茂台鎮、秀水河子鎮、法庫經濟開發區、十間房鄉、慈恩寺鄉、臥牛石鄉、四家子蒙古族鄉、孟家鄉。面積2320平方公里。南與母城瀋陽隔遼河相通,北與康平縣、昌圖縣、開原市接壤,東與調兵山市、鐵嶺縣毗鄰,西與新民市、彰武縣相接。[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法庫,位於遼寧省北部,地處遼河中游右岸。地理坐標為北緯40°8′46″--42°39′29″,東經122°44′23″ --123°45′14″,南北縱距60公里,東西橫距80公里,區域面積2320平方公里。南與母城瀋陽隔遼河相通,北與康平縣、昌圖縣、開原市接壤,東與調兵山市、鐵嶺縣毗鄰,西與新民市、彰武縣相接。
地貌
法庫縣縣地處遼河中游西岸,地勢北高南低,丘陵平原起伏交錯。西部和西北部山區屬醫巫呂山支脈,山丘在400米以下,有巴爾虎山、拉馬山、馬鞍山、五龍山、磨盤山等,北部是100-200米左右的丘崗。遼河及其支流秀水河、拉馬河貫穿全境,在東、南、西及中部形成較大面積的沖積平原。
縣內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屬丘陵平原區。山丘面積占34%,耕地面積占62%,水面面積占4%。 西北部和中南部多山,為醫巫閭山余脈,地質構造上,屬前第四紀地層,陰山古陸東端。
巴爾虎山(八虎山)為醫巫閭山余脈,位於縣城西北雙台子鄉和四家子蒙古族鄉境內,距縣城二十公里。以去臥牛石鄉的公路為界,又分為南、北巴爾虎山,對峙相望。南巴爾虎山包括大砬子山、二砬子山及和尚山,主峰大砬子山海拔382.4米。北巴爾虎山位於康法兩縣交界處,山北坡屬於康平縣西關屯鄉,山勢東西走向,包括廟台山、城子山、大蘿蔔山及黑山,主峰廟台山海拔446.7年米,為境內的最高峰。
全縣土壤共分六個土類,十一亞類,二十四個土屬。主要以棕壤土為主,面積233.9萬畝,占總面積67.21%;草甸土71.02萬畝,占20.41%,水稻土2.23萬畝,占0.64%,風沙土面積,1.47萬畝占0.31%;沼澤土1.12萬畝,占0.32%。
水文
法庫縣除過境遼河外,境內河流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9條,長573.2公里,其中較大的河流有秀水河,拉馬河、王河、小河子4條,其餘均屬時令河。河流縱貫全境,經東南匯入遼河,總積水面積1980平方公里。
遼河,古稱句驪河,亦稱構柳河,又叫巨流河。西遼河發源於內蒙古老圖山,東遼河發源於長白山脈哈達嶺,縣內河段長11.84公里,是法庫與昌圖、開原和界水。東南段從依牛堡鄉祝家堡入境,經草根泡、三面船西流入新民境內,河段長21.86公里,是法庫與瀋陽、新民的界水。
秀水河發源於內蒙古科左後旗,流經康平縣南部臥牛石進入該縣境內,在新民縣遼賓塔入遼河。境內河長43.8公里,流域面積833.15平方公里,占秀河總流域面積2091平方公里的39.8%。
拉馬河發源於該縣四家子北八虎山東。於鐵嶺縣阿吉堡子匯入遼河,河長25.8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55/1000,.流域面積929.05平方公里。
小河子發源於依牛堡,河流高程41.72米,河長15.43公里。經三面船家西入遼河,出口河底高程36.84米,落差4.88米,河道比降0.032/1000。
王河發源慈恩寺東,於鐵嶺雙井子大台山匯入遼河。河長25.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1000,境內流域面積363.26平方公里。
氣候
法庫縣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溫度較高,冬季寒冷,多年平均氣溫為6.7℃,七月份平均氣溫23.8℃,一月平均氣溫為-13.4℃,極端最高溫度35.1℃,極端最低溫度為-30.6℃。多年平均降雨量為600毫米,降水總量13.92億立方米,但時空分布不均,東南部雨多,西部雨少,年內分配以七月份最多,占年降雨量30%,六~九月份降雨量占年降雨量74.32%~76.32%之間,全縣多年平均蒸發量1187.3毫米,與降雨規律相反,東、南部蒸發量小,西部蒸發量大。
法庫縣平均日照時數2800.8小時,而4~9月份農作物生育期日照時數平均為1521小時,較作物生育期的需要有剩餘。多年平均濕度63%。8月份最大80%,5月份最小50%,各月濕度大小基本與降雨形式一致;多年平均0℃以上積溫3624.3℃,3℃以上積溫3618.6℃,10℃以上積溫3219.3℃,生育期4~9月份多年平均積溫3124.2℃。多年平均無霜期150天,最低的是1968年,為137天,最高的是1959年,為165天。多年平均凍層深度1.26米,一般在0.9~1.5米,多年平均風速4.3米/秒,冬季多北風,春季多南風,最大風速平均在28米/秒左右。雨熱同季,日照充足。[4]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據2007年數據,法庫縣有礦產二十六種,分布在十九個鄉鎮。有煤炭、硅灰石、石灰石、沸石、珍珠岩、花崗岩、高嶺岩、黑耀岩、玄武岩、硅石、膨潤土、瓷土、水刷石、建築石、制磚粘土、建築砂礦和優質礦泉水等。已探明儲量的有九種,占瀋陽市已知礦種的三分之二。其中,瓷土的儲量為全國最大;硅灰石的儲量和品位都是全國第一。
瓷土:主要分布於包家屯鎮前辛秋村孤子一帶。年銷售瓷土5萬噸,主要銷往湖南、河南、河北、山東、唐山、東三省等地。1985年經遼寧省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對國營粘土礦區進行地質詳查工作,探明C+D級儲量730.1萬噸。化學成分:二氧化硅SiO₂78%、三氧化二鋁Al₂O₃15-25%、三氧化二鐵Fe2O30.1%。理化指標:莫氏硬度近似1,比重2.12噸/立方米,燒結溫度1250℃,耐火度1580℃,吸水性強。用於生產電瓷中高壓瓷件,電力、水利、核電站工程中的絕緣瓷件,是生產民用陶瓷、建築陶瓷、衛生陶瓷的主要原料,可用作石油、棕油、食用油的淨化過濾方面,以及石油鑽井泥漿。其儲量是全國最大的,被國家電瓷協會 確定為北方瓷土基地。主要生產出售原礦和經過加工的精品礦粉。
硅灰石:主要分布在馮貝堡鎮至原紅五月鄉之間一公里寬,25公里長的地段。全縣現有硅灰石礦山企業12家,年生產硅灰石一級品1萬噸,二級
教育
2010年全縣有各類學校47所,其中:高中2所,教師培訓學校1所,職業中專1所,聾啞學校1所,初級中學和小學共計41所,私立學校1所。
衛生
2012年法庫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9.4%,2007年-2012年,累計報銷醫藥費2.7億元。累計投資5153萬元,完成縣中心醫院病房樓、衛生監督所建設,改造鄉鎮衛生院16所、村衛生室232所。
文化體育
2007年-2012年,法庫縣累計投資1.1億元,建成7個鄉鎮文化站、81個鄉村廣場、110個村文化室、225個農家書屋。[5]
交通運輸
法庫境內南北有國道明沈線相連,東西有省道沈環縣貫通,另有國道京瀋線過境西連章武、阜新,東北昌法線直通昌圖直至吉林、黑龍江。在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縣級公路和鄉級公路為網絡的法庫公路網已初步形成。法庫現有鄉以上公路684公里,其中幹線公路151公里,縣級公路97公里,鄉級公路436公里。以上公路達到二級路標準的92公里,三級路標準的230公里,黑色路面270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29.9公里/百平方公里。縣內設有鐵路站點和貨場,境內鐵路與鐵法市連接,直通鐵嶺和瀋陽。
著名人物
阿升曼殊希禮,三世達賴喇嘛的舅舅,藏傳佛教活佛,曾在法庫山修行,圓寂後葬法庫。
綽爾濟,多羅貝勒,孝惠章皇后之父,死後葬在法庫慈恩寺鄉老陵村。
端敏,清廷固倫公主,順治皇帝侄女,下嫁達爾罕王班弟,死後葬巴爾虎山。
端柔,清廷和碩公主,雍正皇帝侄女,下嫁博王齊默特多爾濟,死後葬巴爾虎山。
班弟,第三代達爾罕王,死後葬巴爾虎山。
齊默特多爾濟,第七代博王,死後葬巴爾虎山。
桑贊扎布,出生於法庫四家子鄉,活佛狀元。
董重,曾補修《四庫全書》,撰《文溯閣四庫全書運復記》。
高爾華,女,抗日英烈,曾任中共祁山縣委書記,犧盟會特派員。
劉紹復,火藥專家,著有《白色炸藥專門學》、《人力炸彈專門學》等。
吳太然,畫家,《墨牡丹》曾在巴拿馬卉界書畫展覽會展出,獲二等獎。
孟昭仁,畫家,尤善畫蘆雁,曾在民國初期瀋陽美術展覽會展出,獲特等獎。
風景名勝
法庫縣有景點:秀水河子戰役紀念館,五龍山,泡子沿景區,巴爾虎山風情園,財湖,葉茂台遼墓,聖跡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