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寺
法輪寺位于衡陽市岣嶁峰下,始建於晉咸和元年(326年),號雲龍寺,馬殷更名為金輪寺,宋太宗賜「法輪寺」額。是衡陽市和湖南省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唐初大明和尚和北宋景齊禪師為其代表。寧城縣法輪寺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竣工於嘉慶八年(1803年),歷經58年。建在遼、金、元時期的靈隆寺廢墟之上,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全寺占面積22000平方米,原有14幢主體建築和8幢輔助建築,全部建築呈現在由南至北、由低至高的一條軸線上。建築材料主要是磚、瓦、石、木、青磚青瓦、畫棟雕梁,是全縣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中最完美的建築群。
中文名稱 法輪寺
地理位置衡陽市石鼓區
占地面積 22000平方米
始 建 晉咸和元年(326年)
主體建築 14幢
目錄
寺廟簡介
法輪寺,位於南中國交通中心、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陽市石鼓區岣嶁峰南面山腳,現屬岣嶁鄉高峰村,為衡陽市和湖南省創建最早、影響最大的寺廟。晉咸和元年(公元326)興建,號雲龍寺。隋大業(公元605—618年)末年,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遷移山下。五代時楚馬殷更名金輪寺,宋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宋太宗改賜法輪寺。這裡「環寺杉松數萬,每至風激,林響聲若海濤」,詩云:「茂林深似海,古剎湛如淵」 [1] 。四周風景殊幽,松杉環寺,風激林響,聲若海濤。寺旁有普容泉、道人亭、韓愈《岣嶁山》詩碑。昔傳,岣螻峰有禹碑真跡,人多前往探尋。寺屢廢屢建,極盛時寺僧達五百餘人。後毀於兵火戰亂之中,廢墟現建為高峰小學。岣嶁峰現保存有法輪寺集雲堂臨濟宗高僧融渤、悟慧、惺慧、太虛等墓塔40多座。
歷史古蹟
衡陽市岣嶁峰法輪寺的遺蹟中有三塊石碑。一塊巨大的碑石,曾立於法輪寺側;另一塊長條形墓碑,側臥於井邊,上方曾作磨刀石,墓主是法輪寺第三代住持喝雲開禪師,立於乾隆三年(1738)。還有一塊石碑,主人為明悟和尚,沒於道光九年(1829)。岣嶁峰法輪寺附近有兩處僧人墓葬群。形制最大的一處,正中墓主為岣嶁峰集雲堂第一代僧人融渤,兩側為第二代惺慧和悟慧。此墓初建於清朝康熙九年(1670),重修於同治四年(1865),作塔銘者為法輪寺方丈石隱。另一處中間墓主為集雲堂傳臨濟宗第三十七世太虛和尚,兩側分別為三十七世可懷和尚和集雲堂第十五代瑞雲禪師,立碑於咸豐五年(1855)。
傳承體系
法輪寺的傳承體系從這些墓碑記錄的情況來看,法輪寺在明末清初曾重建,故僧人輩份從頭算起。自清初至清末,佛教在岣嶁峰上處於鼎盛時期,修建了規模較大的僧人墓塔。岣嶁峰形成了一個佛教宗派,名集雲堂,屬於臨濟宗的支系,傳承了兩百多年,集雲堂的傳承地在法輪寺。在塔銘中,法輪寺方丈石隱稱融渤為「本師」。
著名高僧
法輪寺高僧輩出,寺僧眾多時高達500餘人,唐初的大明和尚和北宋末年的景齊禪師是其代表。大明和尚是思大禪師之法孫,與朝中功臣、書法家虞世南,史學家、詩人李百藥,宰相岑文本均為方外之交。在他住持法輪寺的時候,禮請三人撰書碑銘,立於寺內。唐代高僧無量壽佛(729~867),俗姓周,法名全真,號宋惠,幼年聰敏過人,有神悟,16歲出家為僧,唐至德初年遍游瀟湘名勝九嶷、南嶽諸峰,後定居衡陽雁峰寺為方丈數十年,常往來於岣嶁峰法輪寺和雁峰寺之間,一時衡陽佛教興隆,香火大盛,法輪寺、雁峰寺成為全國名寺。唐代高僧懶殘和尚,法號明瓚,唐天寶初年居衡州衡山南嶽寺為執役僧,性懶而食殘,力大無窮,能推巨石,擒虎豹。常游岣嶁峰法輪寺,一住數月,半年之久。後歿於岣嶁峰,後人用亂石壘其墓在岣嶁峰下一隅築「仙殘墳」。宋代高僧文悅(991~1063),江西南昌人,俗姓徐,幼年出家,初師南昌翠石禪師,求心法,佛法學成後,雲遊南嶽衡山。定居法輪寺,任方丈多年,號文悅禪師。為僧59年,研究佛學頗有成就,所著《文悅禪師語錄》,詩人黃庭堅特為作序。序云:青山白雲,開遮日在,碧潭明月,撈詁方知。鐵石霜岩,強劈箭。不受然鐙,記別自提三印正宗。宋嘉佑七年(1063)七月八日,端坐辭眾僧而逝,塔葬岣嶁峰禹溪之北雲峰寺內 。宋代法輪寺住持高僧慧南(1001~1069),禪宗臨濟宗黃龍派開創人,江西贛州人,19歲受具足戒遠遊重廬山習禪。因受南昌文悅之勸,35歲去瀏陽石霜寺,中途改登南嶽,經福嚴寺住持楚圓開示,言下大悟。後住持法輪寺。福州同安崇勝寺等,嗣法弟子83人,法席之盛,比美馬祖。有《黃龍慧南(普覺)禪師語錄》、《黃龍慧南禪語錄續補》各一卷行世 [3] 。宋代高僧景齊,金陵(南京市)蔣山人,江西修水黃龍寺高僧晦堂心的弟子,景齊不但精於佛理,兼通儒術。曾向王安石參問「字說」。後住持南嶽法輪寺。寺內原有唐大臣、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唐大臣史學家、修《北齊書》的李百藥、唐大臣曾任中書令的岑文本所撰書的碑銘,至宋代法輪寺三塊名碑僅遺留岑碑,亦敗剝不可讀。(唐初雲龍寺僧大明和尚,本名惠遠,思大禪師之孫,與虞、李、岑為方外之交,三人皆作碑銘 [3] 。)因黃庭堅的老家在江西修水,晦堂是黃庭堅的方外之師,故景齊認庭堅為同門。宋崇寧三年(1104)二月,書法家、詩人黃庭堅行經衡州,與法輪寺結下一段因緣。得知黃庭堅來衡,景齊特意請他刊定岑碑,並重新書刻於石。黃庭堅欣然作《重書法輪寺古碑跋》,記錄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還寫有《贈法輪齊公》詩,盛讚景齊禪師的膽識,暢敘兩人的友誼。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米芾《天衣禪師碑初稿》,也是為法輪寺僧而作的。其墨跡載上海《圓明文集·藝文篇》一書。米書云:子其執筆,為我直書。芾思然南嶽二碑,曹溪四偈,述修厥德,稽首贊云:稽首歸依無上關……此碑原存岣嶁,後毀 [3] 。明末清初名僧行癤,字石隱,原為明代舊臣,明亡後出家為僧。清順治間自金陵來衡陽石鼓山定居,後居法輪寺,任方丈。每日給眾僧講經授法,著有《石屋詩》及語錄數十百卷。石隱弟子淡遠,其性通惠,佛法叵測,尤善醫術。一年縣內流行病疫,民眾求治於法輪寺,石隱令其徒淡遠設法醫治,燃香念佛,送醫送藥,不久疫情殮跡,病人痊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