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難
印度的法難
6世紀,在佛教發源地的古印度,匈奴王密希拉古拉對北印度的佛教進行打壓。
11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開始對佛教和印度教進行殘酷地迫害,直接導致了印度境內佛教於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滅絕。
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法難
印度周邊的南亞、東南亞文化圈是個上座部佛教古國群集之地,在古代由於突厥人南下,印度的佛教都遭到了伊斯蘭教的殘酷迫害,佛教學術中心那爛陀寺被毀,印度以及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又向印度周邊、東南亞沿海傳播;同時,伊斯蘭教的傳播往往和當地的民族主義聯繫起來,成爲對抗佛教、印度教的旗幟;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三地爲東南亞伊斯蘭教的大本營。
1540年,緬甸阿瓦國王多漢法(或譯思洪發)感到佛教力量發展過快,危及到王權統治。他以各地佛塔與佛法無關,命令各地拆毀佛塔,遭到各方強烈反對。此事觸怒多漢法,他設局在阿瓦鄰近的刀巴奴舉辦齋僧大會,約請阿瓦、實皆、邦牙等地的3000名比丘赴會[1],在僧侶們用齋之際,埋伏在四周的戎行開始屠殺,360位比丘死亡、其他比丘逃脫。之後多漢法命令毀佛塔、燒經文。佛教在阿瓦勢力受到重創[2],這也是緬甸歷史上唯一一次的滅佛事件[3]。
在近現代,由於外國殖民及外國勢力扶持的新政府對佛教的長期打壓迫害,僧侶遭到恐嚇、折磨,甚至謀殺,這也引起了僧侶的拚命反抗。例如緬甸在近代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後,殖民當局打擊佛教,推廣基督教;緬西若開邦羅興亞穆斯林也興風作浪,殘害佛教徒平民。又如,20世紀50、60年代的越南經常有僧人以自焚的方式抗議政府優待基督教、迫害佛教,1963年6月11日,僧人釋廣德為抗議南越總統吳廷琰及其政府的迫害佛教政策,在西貢的鬧市街頭用汽油引火自焚,肉身化為焦炭,唯有心臟不壞,仍然滾燙。
漢人地區的法難
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法難,在漢地是分別由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後周世宗所下達的禁佛政策。前三次稱為三武滅佛,和後周世宗滅佛合稱為三武一宗法難。
後世也有人將「文化大革命」時期對宗教的迫害稱爲第五次法難,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以及道教等中國境內所有宗教,都遭受了浩劫。
藏人地區的法難
蒙古地區的法難
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土爾扈特部在18世紀因對抗大清帝國而被乾隆帝出兵殲滅,部分殘餘勢力進入沙俄境內,俄國稱他們爲卡爾梅克人,強迫信仰藏傳佛教的他們改宗信仰東正教。部分卡爾梅克人留在俄國,部分人不堪忍受,又遷回中國,歸降大清。
西域的法難
日本的法難
朝鮮半島的法難
參考文獻
- ↑ Harvey, G. E.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0 March 1824.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1925: 107–109.
- ↑ 鍾智翔著. 緬甸語言文化論.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2002.01: 288. ISBN 7-80150-198-5.
- ↑ 包茂紅,李一平,薄文澤主編. 東南亞歷史文化研究論集.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4.12: 151–152. ISBN 978-7-5615-5292-6.
- ↑ 星雲大師,第四冊.佛教史.第十四課.西藏佛教史
- ↑ 李泰玉, 新疆佛教由盛轉衰和伊斯蘭教興起的歷史根源, 《新疆社會科學》 198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