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蟒
泰坦蟒泰坦蟒屬於蟒(Boidae),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類,它們就像是將現代蟒蛇放大後的產物。據說這樣大的變溫動物,至少要在最低從30℃到34℃的氣溫下生存,所以確定在古新世的新熱帶界因為有大量二氧化碳而高溫的氣候模型的假設一致。泰坦蟒平均體長可達到12米,體重超過1噸,這兩個數字已經足以說明它們的可怕之處。它們的食物有4.57米長,半噸重的鈍鼻鱷和3.05米的肺魚以及當代的一些大型烏龜。泰坦蟒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
目錄
形態特徵
泰坦蟒為體長達9-15米的巨蟒,重約1.135噸。現(截至2012年4月)存最大的蛇,包括長約7米的森蚺(現存最重的蛇)和長約8米的網紋蟒(現存最長的蛇);而現存最小的蛇,卡拉細盲蛇,身長只有10厘米。此前最長的化石蛇,是非洲巨蟒,出土自埃及,長7-12米。泰坦巨蟒也和現代蟒蛇一樣,雌性的體型要遠大於雄性。
生活地區
泰坦巨蟒是一種已滅絕的蚺蛇,可以說是現代大蚺蛇的近親。它們生活在南美洲哥倫比亞北部的熱帶雨林里。根據20年於哥倫比亞的塞雷洪煤礦所挖掘出土的化石來估計,這種巨蚺的身形比現代蟒蛇更龐大,體長約12-15米,重約1100千克,而體闊甚至可達1米粗,十分驚人。研究人員推斷,它們可能是繼恐龍滅絕後另一種雄霸地球的生物,獵物包括短吻鱷、大魚等。 研究人員指出,除了發現泰坦蟒和crocodilyform鱷比鄰而居的證據說明,如今蛇與鱷後代的交鋒行為也進一步體現了這兩種爬行動物之間的天敵關係。例如,亞馬遜流域的現代水蟒(包括當前世界最大蛇類頭銜保持者綠巨蟒)常常以鱷魚家族的現存成員為食,如凱門鱷。
生活習性
泰坦蟒由於屬蛇類,是變溫動物,這項發現也暗示了,當時的其生活的熱帶地區比研究人員原先估計的更溫暖,平均氣溫為 32℃,只有這樣的氣候才能讓蛇長得這麼大,而現代當地的年平均氣溫為 26℃-28℃。布洛奇在「古新世一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的化石中發現了一種泰坦巨蟒的巨型蛇類化石,其體長几乎與一輛公交車接近。因此,他認為,在氣候變暖後,雖然哺乳動物體型縮小,但是像爬行動物那樣的冷血動物,體型反而變大。不過,在2011年卻有研究人員已經得出了氣候變暖會導致冷血動物體型縮小的結論。
滅絕情況
泰坦蟒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形象地說,它們就像是將現代蟒蛇放大後的產物。氣候變化可能是導致泰坦巨蟒滅絕的主要因素。冷血動物都會受到所處環境的溫度影響,因此當氣溫出現劇變,它們便不能通過環境的溫度來調節體溫。而像泰坦巨蟒這樣巨大的爬行類,一般需要在平均氣溫30℃~34℃的環境下才能得以生存。但隨着地質時代的氣候變化無常,造成它們的新陳代謝、繁殖期出現混亂,同時食物的來源也大量減少,最終導致它們滅絕。
世界紀錄
泰坦巨蟒是恐龍滅絕後,地球上最大的陸地肉食動物,曾稱霸地球幾百萬年。泰坦巨蟒身長可能超過15米,體重可能超過1100千克,身體最粗處達1米多。 史上最大的蛇: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的蛇是泰坦巨蟒cerrejonensis,這是一種史前蟒蛇,從哥倫比亞拉瓜吉拉Cerrejon煤礦發現的28個標本化石中發現。這些化石顯示,生活在5800萬至6000萬年前古新世時期的泰坦巨蟒,最大體長12至15米,身體最厚處約1米寬,體重約113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