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玉皇頂
泰山玉皇頂是五嶽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主祀玉皇上帝。玉皇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始建年代久遠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還有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玉皇頂,從塔山林場沿天庭大道至二郎刀停車場或沿葫蘆崖台階路至西老口向東北2.5公里處,海拔935米,山頂平坦,後因有玉皇廟,故改今名。相傳最初秦始皇曾到此祭天。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1]
詩作《泰山玉皇頂》
作者:楊圻
雞鳴日出接天關,絕頂疏鍾雲漢間。
氣合大荒心似海,身臨上界目無山。
九州寂寂孤僧睡,片石峨峨萬古閒。
便欲摳衣通帝座,手扶碧落看人寰。
自古以來,紀游泰山的名作層出不窮。楊圻這首七律,雖亦為紀游泰山之作,但他舍卻對於登山歷程的描寫,專從「五嶽獨尊」取角,抒發登臨泰山極頂的感受,令人神遊其氣象雄渾、想落天外的境界。[2]
簡介
玉皇殿內祀玉皇上帝神像,玉皇上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即民間信仰的「老天爺」,俗稱玉皇大帝。神殿上匾額題「柴望遺風」、「威攝十方」、「名揚神州」,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誌着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自入南天門,遊人漫步在平坦的天街上,已消除了一些攀登十八盤時的疲勞。從天街到玉皇頂雖又要登百餘石階,已是「大巫見小巫」了。玉皇廟位於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玉皇頂海拔1532.7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供奉的就是乃天地萬物的之主宰,萬天帝主——玉皇上帝,乃掌管三界之主神。[3]
建築特點
玉皇廟建於泰山的極頂,為泰山地勢最高的建造物,由山門、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東西禪房組成。主殿供奉玉皇上帝神像,廟院中央有塊極頂石,極頂石上有通石碑,上刻着「泰山極頂」和「1545米」兩行字(實際高度1532.7米,國家測繪局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數據)。四周圍以石欄,是泰山的最高點,石上有南陽王均於1921年題寫的「極頂」二字。西北側有「古登封台」碑,古代帝王登山祭天,就在此處設置祭壇。玉皇頂傲視群雄,亭立峰巔,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貴感。[4]
傳說
據說,漢武帝登基以後,採取了許多富國強兵的措施,懾服了匈奴,平定了內亂,出現了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局面。漢武帝好大喜功,對自己開創的天下一統的西漢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規模地到泰山進行封禪活動,僅前後二十一年的時間,封禪之禮便行了七次之多。公元前110年3月,漢武帝來泰山封禪,見到以前的帝王來泰山都樹碑立傳,為自己歌功頌德,他對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認為自己功德蓋世,萬民俯首非一小小石碑所能言表,再說立碑名功,簡直俗而又俗,便別出心裁,立石於絕頂,以示他因高告高,高上加高,無以言表的功德。立碑之時,岱頂瑞雲飄忽,四面霞光,突然,在地下挖得一卷金書玉簡,只見上面寫到:「武帝劉徹,壽終十八。」武帝看後,心驚膽顫,恍忽中把它倒讀為「八十」,以後果然活到八十歲謝世。實際漢武帝活了70歲,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此碑高達數丈,上下漸削,石色瑩白,雖經百世露浸雨濕而不生苔蘚。據說,每當艷陽普照,石碑便熠熠發光,金光射目,碑中幾行篆字,言武帝功德,遠視則有,近視則無,真乃奇絕。
目錄
交通信息=
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從泰山火車站出發,坐3路公交車,可直達泰山腳下。泰山風景區內步行可至。
玉皇殿
玉皇廟坐北朝南,山門是一個條石砌成的拱形門洞,上面裝着兩扇木製大門,卷棚歇山頂上覆蓋着灰色的瓦片,門外額嵌「敕修玉皇頂」石匾,內額嵌「泰山極頂」石匾。據了解,「敕修」是皇帝下旨撥款修建的意思,在泰山極頂修建這座廟宇意義非凡,否則,古代人也不會多此一舉了。玉皇頂的創建年代無考,但據《元史·嚴實傳》、元代杜仁傑《泰安張氏先塋記》中記載,元代太宗六年(1234年)東平行台嚴實委派泰山道士張志純陸續修復毀於金末兵亂的泰山各廟,玉女祠、會真宮、玉帝殿、聖祖殿、岱嶽觀、朝元觀等皆予增修,經構三十餘年而無虛日,泰山舊觀漸復。進入玉皇廟中,正中有一片石頭用花崗岩石欄圍護,這裡就是泰山極頂石。在極頂石後面便是正殿,由於正殿自古以來都是祭祀玉皇大帝的地方,所以被稱為玉皇殿。明代以前就有人在泰山極頂石上修建了玉皇殿,到明代咸化十九年(1483年)已經破敗不堪。明代隆慶六年(1572年)河道總督萬恭治理黃河時大獲成功,受到皇帝褒獎,奉旨祭祀泰山,萬恭看到玉皇殿建在極頂石上,這樣人們就不能看見泰山之顛了,便將玉皇殿北移,露出泰山極頂石,從而形成了如今的規模。記者了解到,玉皇殿建於石基之上,面闊三間10米,進深8米,通高6.1米,為四柱七檁五架梁前後廊式建築,兩面坡五脊硬山頂。因氣候條件較差,玉皇殿的筒瓦、板瓦、吻獸、垂脊都是由生鐵鑄成的。梁架上畫着金龍和璽,前廊墊板上畫着帶有道教色彩的民八寶圖案。走進玉皇殿,裡面供奉着明代銅鑄的玉皇大帝像。道教認為玉皇大帝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仙中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除了統領着天、地、人三界神靈,還管着天地、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是神中至尊。玉皇大帝在泰山極頂被供奉,使泰山有了從神山、聖山到精神之山的最集中的物化的肯定。
玉皇廟前"無字碑"之謎至今難斷
凡是登玉皇頂的人,都會被玉皇廟門前的一塊碑所吸引,這塊碑高6米,由石柱、頂蓋石、頂柱石組成,石柱截面呈長方形,前後邊寬1.2米,厚0.9米,通體光滑,看上去古樸渾厚。但是有一點非常特別,這麼大—塊碑卻不曾留一字,所以它被大家稱為「無字碑」。又有人說它是「闕」,也有人說它是「石表」。這塊碑是誰所立?為什麼而立?成為歷代以來人們爭論的對象。在"無字碑"的左右兩側有兩塊小碑。右側的是明代張銓所留下的一塊詩碑,他在碑中寫道:「莽蕩天風萬里吹,玉函金簡至今疑。袖攜五色如椽筆,來補秦王無字碑。」意思是講,這塊刻石為當年秦始皇所立,傳說在石碑下面藏有皇帝封禪泰山的玉函金簡,而到現在也沒有證實,所以「至今疑」。而乾隆皇帝也認為無字碑是秦朝所立,在乾隆皇帝1771年所留下的—首詩中曾經寫道:本意欲焚書,立碑故無字,雖雲以身先,大是不經事。意思是說當年秦 始皇本想焚書坑儒,所以碑中不立文字。然而,以顧炎武、郭沫若為代表又提出了全新的觀點,認為「無字碑」是漢武帝所立。據了解,1961年,郭沫若來泰山看日出,清晨,漫天星光燦爛,可是,突然一陣輕霧疾飛而來,霎時間,本來已經微亮的天空又昏暗起來。郭沫若輕撫這塊石頭留下了這首詩:「夙興觀日出,星月在中天,飛霧嶺頭急,稠雲海上旋,晨曦光晦若,東壁石巍然。摩撫碑無字,回思漢武年」,也就是說,郭沫若認為這塊碑是漢武帝所立。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述了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的這次封禪:「東上泰山,泰山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之巔,上遂東巡海上,四月還至奉高,上泰山」。因文中記載是立石,而不是刻石,也就是說碑是沒有字的,所以才有了漢武帝之說。而無字碑之謎,究竟孰是孰非,至今仍然沒有定論。[5]
視頻
參考文獻
- ↑ 泰山玉皇頂直播中國,中國網絡電視台
- ↑ 玉皇頂,馬蜂窩
- ↑ 泰山玉皇頂的景點介紹,上海旅遊網
- ↑ 玉皇頂簡介,欣欣旅遊網
- ↑ 萬峰深處玉皇頂一覽眾山伴雲端,騰訊,201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