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瀘州城又名神臂城,坐落在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神臂城鎮老瀘村境內的神臂山上(老瀘村長江北岸),海拔300米,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800米。整城周長3365米,地勢西高東低,東頭壤陸,三面環水,帶纏9公里繞崖水路,江岸陡峭,懸崖矗立,地貌奇特,地形十分險峻而秀麗。山下怪石嶙峋,波濤洶湧,江流澎湃。神臂山山勢奇特,懸崖矗立,地貌奇特,又若雄鷹戲水,地形十分險要,是長江上的一道天然屏障。因其整體地貌猶如一肢大而長的臂膀伸入長江,而得名。[1]

目錄

簡介

老瀘州城又名神臂城,為南宋抗元名城,與歷史上重慶市合川區釣魚城齊名。老瀘州城屬合江縣、江陽區、瀘縣三縣區交合處,三面環水,與江陽區彌陀鎮隔江相望。距合江縣城30.2公里,彌陀鎮至瀘州市區30公里。

老瀘州城沿神臂岩頂邊緣構築為城。東面設耳城、護城池。東北和東南兩角有炮台。現存有東門、神臂門和南門外直貫江渚的"一字城"和斷頭堡、練兵教場、蓄水池、舂米足碓、炮台、烽火等遺址。

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蒙軍大舉進攻西川,奪取成都,戰況緊急。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以重慶為營,主持全川防務,以"依山為壘,設險守蜀"的戰略,建立"山城防務體系",視其神臂城絕佳的地理優勢,在此築壘為營。到1277年的三十多年間,瀘州軍民在此堅持抗元,使神臂城飽經戰火的硝煙。其間五易五守,終鑄保衛南宋的壯麗史詩,被後世譽為"鐵打的瀘州",史有"鐵瀘城"的美稱。

在這座充滿神奇傳說的古城裡,有堪稱天下第一的玄武圖原形。屬宋代石刻藝術珍品。周長20米,高1.88米,龜身纏繞一條長21.5米,粗0.32米的大蟒,龜首上仰與其蛇首相對而戲,表現出情誼綿綿,難捨難分的眷戀之態,又顯示出鎮地壯天之勢。這尊石刻用天然整石鑿成,因石而造形,因形而造意,運用寫實的手法精心雕刻而成。

文物保護

神臂城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瀘州的重要支撐點,其保護和開發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歷史在這裡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和優美的環境,成為瀘州市最具文物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的地方。1986年,神臂城被市政府列入"宜賓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合江縣關心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瀘州市旅遊局列為長江五日游的一個重要站點。2007年,遺址進入央視2008年奧運會面向世界展播歷史文化遺產之列,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瀘州》。[2]

相關歷史

瀘州是南宋長江上游重鎮之一,位於南宋四川釣魚--重慶--瀘州--嘉定弧線防線的中線。在宋末元初,

即公元1243年至1277年間,曾是宋蒙戰爭爭奪的焦點,在此瀘州人民抗蒙古軍經歷了34年五次易手,鑄就了保衛中原,反抗入侵的壯麗史詩,民諺"天生重慶,鐵打的瀘州"由此而來,史有"鐵瀘城"之美稱,列入舊時八景之一。 早在宋代年間,瀘州就與成都、重慶一道躋身於全國26個大商業城市之列。明代中葉,瀘州為全國33個大中商埠之一。自古就是蜀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發達。

公元1235年,蒙古軍大舉南下,四川西北成都失陷,蒙古軍繼而兵分四路,深入四川腹地擄掠,消息傳來,諸州無不驚惶失措,"不四旬而東、西兩州從風而靡"。蒙古軍入蜀,一路燒殺戮掠,四川諸州遭此浩劫,已是滿目瘡痍,生靈塗炭;昔日都邑成為瓦礫,過去良田顆粒無收。成都人口最為集中,損失尤為慘重。南宋將領賀靖後來在蒙古軍退兵後入成都,清理出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則無法計算。倖免於難的蜀人四處逃亡,四川各州的人口"十喪七八"。這一年,四川五十四州被攻破,僅瀘州、合州得以保全。

蒙古軍其後雖暫時撤出四川,對四川的侵擾卻從未停止,蒙古騎兵輪番對成都等州縣進行瘋狂的洗劫與屠殺,並再次攻破成都,俘虜宋朝守將陳隆之,擄掠大量百姓而返,蜀人的生活依然極不安定。瀘州、合州成為蜀人僅存的避風港。

1234年以後,蜀地流民、潰敗的士兵紛紛蜂擁入瀘州,流民居無定所,士兵借尋家小為名,侵擾當地居民,整個瀘州城一片混亂;然而,禍不單行,1236年,一場大火突臨瀘州城,城內房屋相鄰,瞬間化為焦土,百姓躲避不及,葬生火海者不計其數。據宋王朝統計,重修瀘州城花去"錢十萬五千緡,米三千六百餘斛",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四川邊防日益困頓。

1241年,隨着成都、嘉州(今樂山市)的相繼淪陷,失去屏障的瀘州最終也難逃城池破陷的厄運。《宋史》記載,成都、樂山失守,陣亡者不計其數;蒙古軍隊攻占瀘州,見人則殺,瀘州一時屍橫遍野,見者無不寒心。

1242年,南宋名將余玠立下"手挈全蜀還本朝"的誓言,自告奮勇來到四川,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主持四川防務。余玠效仿諸葛亮治蜀之法,"集眾思,廣眾益",在蜀地張榜招賢,遴選守臣,懲殺潰將,整頓軍政。

1243年,宋四川安撫使余玠命知州曹致大築神臂城,將瀘州遷治於此。同年,蒙古軍再次攻蜀,在余玠率領下,宋軍與蒙古軍"大小三十六戰",在大渡河俘虜蒙古軍將領禿懣,一掃過去頹敗之態;余玠還一度率軍北伐,與蒙古軍大戰於興元(今漢中一帶)、文州(今甘肅文縣),余玠治蜀10餘年,蒙古軍一直未能占到半點便宜。

1253年,宋理宗卻聽信奸臣讒言,下令解除余玠兵權,召其回朝,余玠飲恨自盡,蜀地百姓無不悲

泣。隨着余玠的冤死,蜀地士兵群龍無首,原本已臻完善的四川防務大有支離破碎之勢。

1260年,劉整為宋四川潼川路安撫副使兼瀘州知州。劉整原籍京兆樊川,入蜀後屢立奇功,步步升遷,素有"鐵胡孫"美譽,南方籍將領心懷嫉妒,視之為"北人";而在一片讚揚聲中,劉整也不把上司放在眼裡,矛盾日益激化,最終招致排斥。其累戰有功而遭賈似道集團的忌狠與誣陷,向朝庭申訴不得。1262年,走投無路的劉整以瀘州15郡30萬戶投降蒙古軍,神臂城首次失陷。

蒙古軍以瀘州為基地,四川六十餘州大部分歸於蒙古軍囊中,南宋王朝"止有二十餘州,所謂二十餘州者,又皆荒殘,或一州而存一縣,或一縣而存一鄉"。

1262年,宋四川宣撫使呂文德收復神臂城。咸淳三年(1267)至咸淳六年(1270),蒙古四川行省也速答兒曾三次攻瀘,皆未得手。

在遭受重大損失久攻不下後,蒙古人最終聽從了瀘州降將劉整的計謀,把進攻的重點從四川轉移到襄樊,並派劉整率軍攻打襄陽。

咸淳三年(1267年)九月,忽必烈下令攻打襄陽,讓劉整到襄陽同蒙軍主將阿術圍攻襄樊。襄樊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長達六年的關及南宋政權命運的襄樊保衛戰由此開始,宋蒙戰爭進入轉折點。劉整圍襄陽城而不打近五年,並且為蒙古訓練了強大的水軍,拿下了襄陽,元軍從此勢如破竹,南宋覆亡已無可挽回。

1273年6月,宋瀘州知州梅應春又投元,城堡再次陷落。德佑元年 (1275)六月,嘉定及其以下沿江諸城降附,瀘州失去遮擋,當元西川軍抵神臂城下時,宋潼川安撫使、知江安州梅應春與部將趙金等不戰而降。元改江安州為瀘州,留梅應春戍守,大軍繼續東下,合東川軍攻重慶。

1276年六月,宋四川制置副使張珏遣部將趙安、王世昌、王立率合州軍在瀘州義士劉霖導引下,與城中合江人先坤明裡應外合,收復神臂城,處決梅應春,俘虜了元西川行院諸將家眷,迫使正在圍攻重慶的西川軍回師救助。

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春,元軍水陸並進,合圍神臂城,阻截了宋合州援兵。十一月,"瀘州食盡,人相食",矢盡援絕,宋安撫王世昌等戰死,神臂城最後被攻破。戰爭結束後,瀘州治所便又遷回原址。

宋代嘉定十六年(1223年)川陝四路有人口259萬戶,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僅剩12萬戶,尚不足宋代的5%;《江陽譜》也記載,瀘州原有人口4萬多戶,到元初僅剩萬餘戶(很多還是外地奔逃而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