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長江大橋
瀘州長江大橋,官方名稱為「瀘州長江四橋」[1],位於中國四川省瀘州市,是長江上游的一處公路橋。始建於1977年10月,建成通車於1982年10月1日,建成時是四川省最長的公路橋。
該橋位於瀘州市南部的蘭田壩與小關門之間的連江路三段,連接四川219省道。該橋全長1,252.5米,全橋13孔;主橋720米,共計5孔;引橋532.5米,共計8孔。全橋由預應力混凝土T型剛構和40米掛梁組成。兩岸引道與支線長達7,150米,符合三級公路標準,為瀝青路面。
目錄
建設背景
改革開放前,瀘州境內長江上沒有橋,只有自古長江險,隔江如隔天。人群佇立江邊望,飛渡恨未插雙翅。那望水而興嘆的無奈讓人心酸。許多年長的人不會忘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瀘州的經濟面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車流量連年增加,給當時處於咽喉要道的藍田渡口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儘管藍田渡口配有對開的兩艘大馬力輪渡,但仍然遠遠滿足不了汽車渡江的需要,經常發生嚴重堵塞。尤其是在洪水期,兩岸待渡汽車每天像一條長龍躺在江邊,翹首待渡,長隊排上二三公里是平常事。許多駕駛員吃在渡口,睡在渡口,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又飢又渴,飽受煎熬之苦。因此兩岸有車單位的車輛利用率很低,嚴重影響了生產的發展。客運渡口也同樣緊張。遇到洪水霧天,過江更是難上加難,使做生意的遭受損失,上班的人常常遲到,真是苦不堪言。因而有人用打油詩描述:走遍川南路,最難藍田渡,要過藍田渡,自備吃和住。瀘州人民殷切地盼望彩虹飛架,改渡為橋。
1977年,這時的瀘州,修橋成了頭等大事。市委有關領導曾三上成都,向省里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匯報情況,提出儘快修建瀘州長江大橋,這是發展瀘州經濟的生命線。費盡了種種周折,瀘州長江大橋終於被列入四川省公路建設規劃的重點工程,並下撥資金4800萬元,作為建橋經費。1977年10月5日,開工剪彩大會召開那天,瀘州市委向全市發出了「人民大橋人民建,人人為橋作貢獻」的動員令[2]。
建設歷程
瀘州長江大橋,是四川省交通部門在長江上直接施工的第一座公路大橋,也是當時全國在長江上修的最長的公路大橋。它具有基礎施工水深、流急、覆蓋厚、上下結構多樣、技術複雜、要求高的特點。工程規模宏大,是一項戰天鬥地、非常艱巨的工程,面臨沒有深水作業技術和經驗、設備簡陋、物資缺乏等一系列嚴峻考驗。儘管存在的風險和壓力巨大,但英雄智慧、不屈不撓的瀘州兒女,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着困難上。指揮部還提出人民大橋人民建、四面八方來支援、群策群力排萬難、雙管齊下的建橋方針。
組織了數千名的義務勞動大軍,每天到工地參加義務勞動,運沙石、抬水泥、挖坑基,為大橋出力流汗。水下施工急需的直徑20米的沉井鋼圍堰、主橋墩施工用的鋼滑模、安裝定位導向船的萬能杆件、深水橋墩高樁承台基礎、沖孔成柱使用的直徑2米特大鑽頭等,指揮部一時無法解決,都是由當時的瀘州船廠、西南駐瀘建築五公司、瀘州柴油機廠、長江挖掘機廠等單位趕製出來支援的。大橋建設缺少運輸工具,省運輸公司29隊、33隊將自己的大貨車交給指揮部無償使用。當時電力緊張,瀘州供電局堅持滿負荷供給,以滿足大橋施工的用電需要,使大橋建設呈現出八方支援的轟轟烈烈場面。
更名
2013年6月,瀘州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發布《瀘州市中心城區橋樑命名公示》,對瀘州市境內的長江橋樑按下游至上游的順序進行了命名,原「瀘州長江大橋」被重新命名為「瀘州長江五橋」。隨後,有網民通過「瀘州市網絡問政平台」對此次命名提出質疑及建議,但未被採納。
2014年6月24日,瀘州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發布《瀘州市跨江通道專項規劃》公示,再次調整了此橋命名,變更為「瀘州長江四橋」。
視頻
瀘州長江大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瀘州長江四橋封閉施工首日 城區早高峰駕車出行順暢 ,四川新聞網,2020-7-2
- ↑ 瀘州長江一橋 ,CBI建築網,201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