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洛希瓣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录

名词解释

洛希瓣,是指包围在天体周围的临界等位面,在这个临界面范围内的物质会受到该天体的引力约束而在轨道上环绕著。如果恒星膨胀至洛希瓣的范围之外,这些物质将会摆脱掉恒星引力的束缚。如果这颗恒星是联星系统,则这些物质会经由内拉格朗日L1点落入伴星的范围内。等位面的临界引力边界形状类似泪滴形,泪滴形的尖端指向伴星(尖端位于系统的L1拉格朗日点)。

它不同于洛希极限,后者是仅由引力维系在一起的物质受到潮汐力作用开始崩解的距离;它也与洛希球不同,那是在一个天体周围的空间,在受到另一个它所环绕的更巨大天体的摄动时,仍能维持小天体的轨道稳定,接近球形的引力球。洛希瓣、洛希极限和洛希球都是以法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洛希的名字命名的。

在有着圆轨道的联星系统中,它通常能在随着天体一起转动的坐标系统中很有效的描述。在这些非惯性系统,除了重力之外还必须考虑离心力。可以用位能已起描述这两种力,因此,例如,恒星的表面可以沿着等位面表面伸展。在靠近恒星时,相同的重力等位面形状是接近球形的,并且与考进的恒星是同心球。在离恒星系统较远处,等位面的形状接近椭球体,并且延伸的方向平行于两颗恒星的联心轴线的方向。

临界的等位面和系统本身的L1拉格朗日点相交会,在各自瓣图中形成在两颗恒星之间的8字形瓣图。这个临界的等位面定义出洛希瓣。当相对于共同转动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时,似乎会采取像科氏力的行为。这不是从洛希瓣的模型推导倒出来的,科氏力是不守恒力 (也就是说,不能以标量来处理)。

在质量比为2的联星中,在相同转动方向系统下的三度空间洛希等位面。在等位面下面底部的泪滴形图被称为恒星的洛希瓣。L1, L2 andL3是引力互相抵消的拉格朗日点。如果恒星的物质已经充满了洛希瓣,则物质可以从恒星L1点的鞍部流向它的伴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