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洞穴 (較大的或範圍不定的地下洞)

洞穴 (較大的或範圍不定的地下洞) 洞穴(拼音dòng xué,英文Cave),即在土中、在峭壁上或在小丘里挖出來的空間,尤指有洞口通到地表面的天然地下室。通常由水的侵蝕作用,或是風與微生物等其他外力的風化作用形成。 最流行的洞穴分類方法就是按規模來分的。一個探洞者的成績,也是通過探洞長度或深度的數據和來體現的。 水和可溶性的石灰岩是形成岩溶洞穴的前提條件。水將可溶性基岩溶解為重碳酸鈣,年復一年,洞道空間不斷增大,到無法承受頂部重量的時候,產生坍塌,坍塌只改變空間的形狀,並不改變空間大小。坍塌物又隨水流被帶出,水流繼續溶蝕基岩,如此反覆,洞系也就形成了。以下的化學反應式就是洞穴形成的原理,但它又是可逆的。

目錄

洞穴保護

做為洞穴探險者或愛好者,都應該身體力行的、積極的、自發的宣傳保護意識和實施保護。在洞中,我們除了垃圾和照片外,不應帶走任何洞內物品。不破壞任何生長物,不捕殺洞穴動物,不污染洞穴水。人多時,應走單線隊列。在國外,大小便都是用特殊的容器裝,離開時帶出。 對洞穴的開發,應該本着科學規劃、科學開發的原則。實踐證明,在未進行全面的勘察、測繪和規劃的情況下,急於開發,缺乏保護措施,會給資源帶來嚴重的後果,對於開發者來說,洞穴資源也不會有長的商業生命力。

洞穴代表

特色洞穴 培根岩:這是全球最美麗的洞穴景象之一,洞穴中岩石紋理頗似培根豬肉,它形成於傾斜洞頂飽含水分的方解石,之後變硬成為纖薄岩石體。有時,富含方解石的水分也含有氧化鐵或者有

機物質,從而使「培根岩」具有黃色、褐色和橙色。伴隨着水滴中有機物和氧化鐵濃度不同,殘留多層結構,頗似培根豬肉。

冰洞:冰洞主要是冰水物質構成,而不是地質岩石,這一結構非常壯觀,具有各種形態。有時中空冰川形成一個洞穴,美國阿拉斯加州門登霍爾冰洞是在冰川之下形成的。

石枝:像其它洞穴中獨特結構一樣,石枝是富含方解石(碳酸鈣的穩定形態)的水分形成的洞穴堆積物,它們通常從洞頂或者洞壁的鐘乳石上延伸下來。

洞穴珍珠:洞穴珍珠形成於淺水池,池中水分飽和方解石,當二氧化碳從水滴中逸出,方解石沉澱物和一些物質殘留在水池底部,其外型頗似珍珠,直徑大約20厘米,雖然這些物質最初具有不規則形狀,但最終形成球體,因為球體結構提供最小表面積實現最大化沉積。

蜂窩岩:蜂窩岩不同於沉澱或者蒸發作用形成的洞穴堆積物,它是岩石侵蝕或者分解形成的溶蝕痕跡,外型具有蜂窩結構。美國南達科塔州布萊克山風洞中存在着典型的蜂窩岩。

石架:石架是洞穴中扁平光滑的石質平台,看上去非常像帶有一個玻璃桌面的咖啡桌,它通常形成於洞穴水池方解石沉積過程,這些析出物通常扁平,形成超薄的石質結構。伴隨着更多的方解石沉澱,石架僅在水面以下生長,直至與岩壁連接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個平台結構。

洞穴霜花:洞穴霜花通常是由蛋白石、石膏,以及水構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霰石霜花。雖然多數霜花是白色的,但有時也具有多種顏色。霰石霜花具有非常獨特的針狀特徵,它們可以生長成「灌木霜花」,霰石霜花具有化學不規則性,這是由於霰石在洞穴低壓、低溫狀態下並不穩定。

洞穴花:洞穴花是由石膏等物質構成,當水與二氧化碳和硫磺溶合在一起,之後會從洞穴岩壁中滲出,伴隨着水分蒸發,最終殘留下石膏物質。但是該結構不同於鐘乳石,洞穴花能夠從滲透起始點「生長」,並以曲線形態向外擴張,看上去像微妙的花瓣。美國肯塔基州猛獁洞就有許多洞穴花。

氣球洞:氣球洞是鮮為人知的,科學家推測洞穴里出現的「氣球」是由於高壓液體從月奶石洞穴壁漏出形成的,通常情況下,月奶石是洞穴岩頂或者岩壁水滴形成的表層沉積岩,它是由方解石或者水菱鎂礦白色細粒晶體構成。當遇到潮濕環境,月奶石會像奶油乳酪具有較高可塑性,從中滲出液體膨脹得像氣球一樣。

水晶洞:墨西哥奈卡礦存在着巨大石膏晶體,其奇妙結構令科學家大為吃驚。通常情況下,洞穴溫度較低,但是奈卡礦洞在岩漿上方,溫度保持在44攝氏度,濕度達到100%。2000年,人們在這裡發現一個「水晶洞」,數十萬年以來,洞穴內的水分富含硫酸鈣,當溫度達到58攝氏度,這些礦物質將轉變為透明晶體。

記錄歷史

洞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充滿神秘的區域,歐洲人認為洞穴是通向地獄的通道,藏民認為洞穴是邪惡的地方,從不輕易進入。電影中描述的洞藏寶藏和守衛的巨蟒,還有各種附加在上面的神秘咒語,撩起了人們對洞穴的嚮往,也產生了恐懼的影響。 歷史上對洞穴的科學記載和論述甚為悠久。早在《山經》(春秋戰國時代)和第一部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西漢時代)中就有關於岩溶洞穴及其內化學沉積物的記載。不少洞穴在隋唐之前就已有遊人參觀、探險,留下大量石刻、題記等文物。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親自探查了南方300餘個岩溶洞穴,成為世界洞穴探險和考察的先驅。近代,以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為代表的中國岩溶洞穴考古和洞穴文化研究舉世矚目。隨着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中外聯合洞穴探險活動的開展,探測了一批探測難度很大的巨型洞穴系統,取得了一批新成果。越來越多的岩溶洞穴被發現、被探測、被開發。 據初步統計,已調查的洞道長度超過500米的岩溶洞穴在400個以上。截至2002年5月,中國實測長度超過3000米的洞穴有108個;被開發的遊覽洞穴總數約3000個;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洞穴近百個。已知的最大的洞穴系統是貴州綏陽雙河溶洞群,探測總長度117多公里;第二是廣西樂業百朗地下河洞穴系統,已探測到總長達75公里的洞穴通道;再次是湖北省利川縣騰龍洞,水洞和旱洞總長度為52.8公里;貴州省修文白龍洞洞穴系統、鎮遠聾子河大溶洞、綏陽雙河洞和多繽洞的洞道長度都超過20公里。許多洞穴中有巨大的洞穴廳堂,全世界已知平面面積大於30000平方米的單個廳堂共有24個,中國就占有7個,貴州格必河洞穴系統中的苗廳面積11.6萬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二。從單個大廳的體積看,廣西樂業縣大槽洞穴中的紅玫瑰大廳體積為700萬立方米,居世界第二。[1]

洞穴環境

洞穴有自己的氣候現象,主要是通過流動的水和對流的空氣來調節的。洞穴內實際上是個相對恆溫的環境。海拔對洞穴的平均溫度有一定的影響,但一般都在11-15℃之間。這才有洞穴「冬暖夏涼」的由來。 洞中的空氣流動,除了調節氣候,對洞中鐘乳石的生長也影響很大,所以在進行洞穴探險或洞穴開發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去打通洞道,這樣的後果往往是毀滅性的破壞。 進洞的人往往在進入一段窄小通道的時候,會感覺到很急的風,可一走完就立刻風平浪靜了。這就要說一下「煙囪效應」,它是由於洞口(或裂隙)高度不同,造成洞內外不同溫度的空氣自然對流的現象。「煙囪效應」顯示很強的季節變化,冬天洞中的熱空氣由下而上的運動,夏天則相反;而春秋天,在洞內外壓力接近的時候,隨洞外晝夜溫度的變化,出現每日不同時刻的風向變化。 洞穴中有很高的負離子,能夠刺激人體呼吸道的自我淨化作用,提高免疫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進入洞穴後會有興奮的感覺。 洞中還會有很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純碳酸岩比其他岩石的放射性要低。但長期在洞中工作和停留的話,還是要注意停留的累計時間。這也是開發利用的洞穴都要進行放射性監控的原因。 對人體會引起的綜合性生理變化,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生物韻律的破壞——洞中沒有季節、時間上的變化因素,使「生物鐘」被破壞,並且周期拉長。

2.氣候混沌化——洞中沒有溫度、濕度的變化,長時間在洞中,可能產生混沌狀態。

3.感覺混沌化——長時間處於靜、黑的環境中,沒有習慣的視力和聽力的刺激,造成功能減退,導致中樞神經產生緊張,直至產生幻覺。

4.冷的作用——會導致在人的機體內適應緊張和超緊張的保護機制,產生慢速和快速的應激反應。[2]

洞穴分類

按地下空間 原生洞穴是地下空間與周圍圍岩是同時形成的。一般來說,與地下水沒有關係。主要有熔岩隧道(俗稱火山洞)和鈣華洞。火山洞穴的形成是由於流動的岩漿內外溫差造成的,外面的冷卻快,就結成硬殼,而中部的岩漿保持高溫繼續流動,就不斷的先前形成洞道。 次生洞穴是指先形成岩石,而後岩石又受各種外力作用形成的洞穴。溶蝕作用形成的洞穴,有岩溶洞穴和半岩溶洞穴。岩溶洞穴在我國十分常見,也是洞穴科學考察和研究的主要對象。半岩溶洞穴比如四川綿延的礫岩喀斯特洞穴。機械侵蝕作用形成的洞穴,比如海浪拍打侵蝕形成的海蝕洞穴,乾旱地區的風成洞穴,土層中的潛蝕洞穴等。 [4] 按空間形態 (也就是走向)分成水平的,傾斜的,垂直的和綜合的四種。 按洞穴規模來分類分成四個等級…… 小型:長度小於50米,垂深小於50米

中型:長度50米~500米,垂深50米~200米

大型:長度500~5000米,垂深200~1000米

巨型:長度大於5000米,垂深大於1000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