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洪伯潛,礦井建設工程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大直徑煤礦井筒鑽井法鑿井專家,是我國煤礦深大豎井鑽井法鑿井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主持完成國家及部、院課題29項,8次獲國家及部級科技進步獎。負責並完成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深井鑽井法鑿井技術的研究",使鑽井法成為我國唯一通過440米表土不穩定地層的大直徑井筒特殊施工方法。

洪伯潛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1年12月30日
福建省廈門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礦井建設特殊鑿井工程專家

目錄

人生經歷

洪伯潛,195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建井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40餘年來一直在科研第一線從事礦井建設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國家及部課題29項。負責並完成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深井鑽井法鑿井技術的研究",使鑽井法成為我國首先通過440米表土不穩定地層的大直徑井筒特殊施工方法,綜合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參與負責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研究,已完成近600米深井筒鑽井法鑿井技術的研究和應用。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少年立志

洪伯潛,1931年12月30日生於素有"海上花園"之稱的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小島的美不僅在於它四季展現着誘人魅力的林木花草,及矗立于海天雄風輝映、驚濤拍岸烘托着的中外馳名的鄭成功水操台,更有那印刻着不同歷史墨跡及風格的各式建築。建築的美是設計者與施工者智慧的結晶,建築是無聲的詩歌與樂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他,在還是一名初中生時就意識到了這些,因而,他深深地愛這小島;但解放前小島上的許多特色建築卻是外國侵略者蠶食中國的標誌之一,列強霸占祖國領土,稱其萬國租界,為此,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也時而激憤萬千,他想,總有一天鼓浪嶼會真正成為中國人民自己的海上花園,人們會在島上建造更美的建築,他決心努力學習,將來當一名土木建築工程師,一個淳樸的心愿就這樣逐漸萌生。

學業歷程

1952年他考入廈門大學土木系,一年後因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調入浙江大學,攻讀他所熱愛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1956 年他獲得了浙江大學首批三好優等生稱號,並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畢業分配志願書上他填上了"服從組織分配,到祖國需要的地方"。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正掀起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高潮,百業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大批建設人才,就這樣,他被分配到了煤炭科學研究院。人生是豐富多彩的,但也往往富有戲劇性,沒想到他會從建築設計之夢開始,而以煤礦建井之實步入人生征程。

艱辛研究

1956年的煤炭科學研究院,剛處於籌備階段,報到後沒過幾天就讓這些剛出校門的青年到全國各礦區去實習、增長對煤礦生產建設的實踐知識,他被分配到黑龍江雙鴨山礦區。從南方到北京他秋裝沒穿幾天,一到東北就又穿上了棉裝,10月的天氣飄起了雪花,他晚上和三班倒的工人們一起睡在用兩排板條釘的集體通鋪上,每人各占60~70cm寬一條帶的鋪位,沒有桌椅、燈光昏暗。從"天堂"杭州的美麗校園到北國邊陲礦區雙鴨山,不僅地理環境、生活條件有天壤之別,而且完全陌生的所見所聞讓他初步認識了煤礦,體察了自己將為之奮鬥一生的領域是個不折不扣的艱苦行當。他也曾為此而煩惱過,但憑着要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的滿腔熱忱,以及每當想起舊中國老一輩知識分子那種在惡劣的社會與政治環境中掙扎,而仍然"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高尚情操,想起礦工們的艱辛,他就會振奮起來勇往直前,為煤礦建設而奮鬥的路就這樣開始了。

卓越貢獻

1957年夏秋之交,他從雙鴨山實習工地被提前調回,參加組織煤炭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新技術學習班,而後,他負責有關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課題研究。從1966年開始連續三年赴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搞高寒地區開礦可行性研究項目,在開展技術工作的同時,經受了低氣壓、高山反應的考驗。之後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礦井井筒過含水地層的特殊施工"大型鑽井法"工地及其他現場渡過的。他從1972年起擔任建井所鑽井研究室主任達20年之久,他深深懂得,對於一個原本對煤礦生產建設一無所知的門外漢,要很好地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掌握並開拓這一工程領域的技術,除了不斷努力學習必要的書本知識外,還應該時刻牢記的是:"不斷求知於實踐、求師於他人",為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每年都在現場八九個月,去體會酸甜苦辣的生活和工作實踐,汲取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力量源泉。"六五"、"七五"期間他承擔並完成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深井鑽井法鑿井技術的研究",1986年榮獲國家"六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獎,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0年7月獲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後他任鑽井室主任工程師,仍致力於鑽井法鑿井技術拓展應用於水下樁基工程、混凝土質量檢測儀表等的開發研究,並獲得良好成效。

1997年他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百味人生,啟示於他的是:得寓於失、樂寓於苦、成功源於奮鬥。不斷奮鬥、努力,使他從一個浙江大學土木系畢業的礦業門外漢,鍛煉成為一個能適應礦建、土建、機械跨專業工作需要的煤礦工程建設者與科技探索者。

履歷年表

1952-1953年 在廈門大學學習(全國大學院系調整)。

1953-1956年 在浙江大學學習(畢業)。

1956-1964年 任煤炭科學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技術員、課題組長。

1964-1972年 任煤炭科學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工程師、課題組長。

1972-1982年 任煤炭科學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工程師、鑽井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82-1988年 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建井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鑽井研究室主任。

1988-1991年 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鑽井研究室主任。

1991-1994年 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鑽井研究室主任工程師。

1994-1997年 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學術委員會顧問。

1997年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博士生指導教師;中國礦業大學兼職教授。

2001-2002年 北京中煤礦山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2003-- 北京中煤礦山工程有限公司學術委員會主任;煤炭工業濟南煤炭設計研究院高級顧問。

1980-1995年 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會理事。

1994-1996年 任煤建設開發總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

洪伯潛

1997-2002年 任中國煤炭學會煤礦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1--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煤炭學會常務理事,礦山建設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煤礦建築工程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科學成就

攻克大直徑深井鑽井法鑿井技術

煤礦豎井,無論是早期原始的人工開挖,還是技術發展後的機械化掘砌,都離不開由鑿井工人下井在地層中窄小的空間操作這一過程。鑽井法應用於煤礦大直徑井筒施工,是多種技術工藝綜合的大型工程,不僅機械化程度很高,且全部工序(包括其他施工方法的地層固結、挖掘、矸石提升和井筒支護等)都在地面操作,鑿井工人無需下井,大大改善了勞動條件,無職業病危害,尤其適合於含水流砂層等不穩定地層的井筒開鑿。他負責並親自參與完成了"鑽井深井壁後充填機械化"的研究。攻關項目"深井鑽井法鑿井技術的研究"的完成,使鑽井法成為中國首先通過440m以上表土不穩定含水地層、獨具優勢的大直徑井筒特殊施工方法,全部設備國產化,最大鑽井直徑9.3m,成井直徑7.0m;最大成井深度508m,成井偏斜率根據井型不同,可控制在0.5‰~1.0‰以內,綜合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目獲得國家"六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獎、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獲國家"六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獎。至今中國已鑽鑿投產了54個井筒,300m以上深井17 個(其中深400m以上7個),另有3個近600m的深井正在施工,這一先進的施工技術,已在中國煤礦建設中發揮着巨大作用。

發展深井井筒的支護技術

洪伯潛在第一個深井鑽井井壁方案設計中,提出沿井筒深度採用不同厚度井壁的結構設計方法和構造措施;研究解決了井壁節間注漿材料和工藝,以減小深部井壁的受力和改善豎向荷載的均勻傳遞。並根據壓杆穩定原理,從力學上分析,探索出井壁懸浮下沉後,壁後充填前添加配重水時,存在整體軸向失穩的關鍵問題,創立了控制第一段合理充填高度和配重水添加量計算公式。這些獨創性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對完成深508m、外徑7.8m,自重近20000t的該類井壁,在充滿泥漿的大型鑽孔中懸浮下沉安裝,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他首次提出在內鋼板一定範圍內預留泄水孔的措施,並在謝橋西風井井壁設計中應用,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並得到全面推廣,從而杜絕了鼓包事故的發生,保證了井筒長期使用安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參與負責和設計的"謝橋西風井大直徑薄井壁設計研究及鑽井施工"項目,獲煤炭部科技進步獎。他負責並親自參與完成了"鑽井深井壁後充填機械化"的研究,並將成果推廣應用,實現了鑽井法鑿井全工序機械化,徹底解放了笨重體力勞動,大大改善了勞動條件,使鑽井法鑿井的優越性得到更進一步發揮。

突出貢獻

洪伯潛參加工作以後承擔完成的首項成果,是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為了解決當時建設中鋼材不足的困難,全面組織研究開發的預應力混凝土結構。1958年研究成功了中國第一座豎井懸臂式預應力鋼筋混凝土井架,在河南省鶴壁市鹿樓礦(原礦名)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着又在1964年研究成功並實際應用的32米高預應力鋼筋混凝土井架,這些成果填補了當時國內礦山預應力混凝土特種結構的空白。

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負責研究設計了中國第一套井壁結構試驗裝置,為完成"六五"、"七五"國家攻關項目中的新型井壁結構的研究,起了關鍵作用,並獲得1991年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洪伯潛曾以他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技術功底,為聯邦德國戴爾曼-哈尼爾(Deilmann-Haniel)鑿井公司設計了新型凍結法井壁結構試驗的技術方案,並由他主持在該試驗裝置上進行試驗,提交了高水平的試驗報告,解決了德國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使中國的建井技術走向世界,擴大了國際影響。

1993開始他將鑽井技術拓展應用至水下大型橋基工程,主持和參加三個型號大型工程鑽機(直徑3m)的研究設計工作,參與珠海橫琴大橋和浙江上虞人民路大橋主橋墩水下Φ3m群樁鑽孔施工技術方案的制訂、設計和實施,取得良好效果。

他負責山東省巨野煤田龍固礦(年產600萬t特大型礦井)鑽井法鑿井的技術攻關,三個深近600m井筒正在施工;他承擔該三個井筒的井壁研究設計(由濟南煤礦設計研究院委託);申報專利1項。他就是這樣以堅實的步伐不斷學習,努力實踐,開拓前進的。

主要論著

1、洪伯潛.鑽井法鑿井深井井壁在泥漿中的軸向穩定.煤炭科學技術,1980(9):22-26

2、洪伯潛.豎井32米預應力混凝土井架的設計.冶金建築,1981(11):46-51

3、洪伯潛,趙亞平.童亭主井591.5米鑽井懸浮下沉井壁設計.建井技術,1983(1):41-46

4、洪伯潛,等.高強混凝土在煤礦鑽井工程中的應用.見:第二屆全國預應力混凝土學會論文集.1983

5、洪伯潛,崔京浩,等.削球式井壁底內力計算表.煤炭科研參考資料,1985(2):1-46

6、洪伯潛.鑽井法鑿井.煤炭科學技術,1987(4):34-40

7、洪伯潛.鑽井井壁設計及三向應力的應用.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論文集.1987,5,76-80

8、劉日輝,洪伯潛等.內鋼板-鋼筋混凝土複合井壁.見:1987全國約束混凝土強度理論及應用討論會論文集.455-463

9、洪伯潛等.井壁及筒體結構試驗裝置.1987,煤礦建築工程專業委員會學術交流會論文

10、洪伯潛.臨煥東風井井壁底受力分析.1987,煤礦建築工程專業委員會學術交流會論文

視頻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大國頂樑柱——洪伯潛院士

洪伯潛院士 說了真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