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洪兴祖(1090-1155年)字庆喜,南宋镇江丹阳(今属渐江)人。政和中,登上舍第一,任湖州士曹,改宣教郎。南渡后,召试,授秘书省正。历官太常博士。知广德军,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徒知饶州。少读《礼》至《中庸》,顿悟性命之理。“好古博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宋史·洪兴祖传》)。他格守儒学的“推思”于民的“仁政”学说。曾上奏疏:收人心,纳谋策,安民情,以壮国威。又论国家的再造,要“以艺祖(古时开国帝王之称,此指宋太祖)为法。还应诏上书:“具言朝廷纪纲之失”。并身体力行,知广德军时,“视水原为陂塘六百余所”,使境内百姓无旱涝之忧。又修缮学舍,因定从祀;自十哲曾子而下七十一人,又列先儒左丘明以下二十六人。知真州时,以州当兵冲之地,百姓困疲,请免租一年,从之。明年又请免租,又从之。自使流民及返乡复业,开垦荒田七万余亩。同时,又潜心学术。少时曾得苏东坡《楚辞》手校十卷,又得不同诸本参校,撰《楚辞补注》十七卷。对汉王逸《楚辞章句》多有所疏通发明,被称为善本。陈振孙称“用力之勤,而朱子作集注,亦多取其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卷)。他不愧是南宋时比较注重经世致用的儒学家。还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赞》等。

洪兴祖
出生 1090年
镇江丹阳(今属渐江)
国籍 南宋
别名 庆善
职业 军政人物
知名于 著名学者
知名作品 《老庄本旨》
《周易通义》
《系辞要旨》
《古文孝经序赞》
《楚辞补注》

目录

生平简介

洪兴祖(1090-1155)字庆善,号练塘,江苏丹阳人。著名学者。

洪兴祖出生于丹阳洪家村,他从小就熟读古籍经典,喜欢写作,敢于直言。少年时读《礼记》读到《中庸》篇,顿时领悟到性命学的原理,同时学习成绩和文章水平也日益提高。宋徽宗政和年间,他考取太学上舍进士,委任为湖州士曹官,改任宣教郎。高宗赵构这时在扬州,一切处在草创阶段。洪兴祖提出,任用和提拔官员,由军头司引见,这个方法由他始创,成为惯例。

建炎三年(1129)春,高宗驻跸扬州,洪兴祖被召试秘书省正字,专掌图书及校勘典籍,后迁太常博士。时金兵已破徐州,洪兴祖上书高宗,建议朝廷收揽人心,采纳臣下的策略计谋,安定民情,宏扬国威。又说,国家重建,一切应该效法宋太祖。这些建议深为高宗所赏识。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苏州和湖州发生了地震,接着又发生了旱灾,老百姓流离失所。洪兴祖当时为驾部郎官,应皇帝的诏令进疏,明确指陈朝廷的纪纲失误,为宰相秦桧等人所忌恨,被贬斥主管太平观,做了一个坐食俸禄而不管事的闲散官。

之后,洪兴祖被起用为广德军知军,赴任伊始,他救荒革弊,考察水源,率百姓修建陂塘六百多处,使境内旱情顿缓,百姓对其备加称赞。他又把学舍修建一新,并编定配祀孔子的先贤牌位,自十哲曾子以下列七十一人,又列先儒左丘明以下二十六人。由于政绩可观,洪兴祖被提拔为提点江东刑狱。后又任真州知州。真州即今苏北仪征,地处军事要冲,由于遭到金军的严重破坏犹未恢复,疮痍满目,百业皆废。真州人民为避金兵抢掠,大部流亡他乡,土地荒芜。洪兴祖上任伊始,多次奏请免除租税,招抚难民,得到朝廷批准。逃亡在外的真州人民,见洪兴祖处处为民办实事,相约回归故土。从此,流民得到安置,生产恢复发展,开辟荒田达七万多亩。洪兴祖此举,却遭到同朝官员嫉恨。不久,洪兴祖调任江西饶州知州。

绍兴二十四年(1154),洪兴祖为已故的龙图阁学士程瑀《论语解》撰序,不料被人指控为语言中涉及到怨恨朝廷之意,引起满朝非议。右正言王珉上言诋诬洪兴祖,说是已作故的龙图阁学士程瑀,本质平庸恶劣,见识低下,随便对孔圣人的问答之书,妄加评说。洪兴祖则为他在书前写序吹捧,镂版印刷广为散发流传,两人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可恶之至。并恶言中伤洪兴祖云:“兴祖天资阴险,趋向不正,倾心附之,结为死党,如不痛惩,恐为乱阶。伏望圣断,将兴祖编置远方,以御魑魅。”是时秦桧掌权,谏官大多数出自秦桧门下,他们争相弹劾忠良,以竞献媚之能事,讨好秦桧。洪兴祖素与秦桧谈不到一起,曾与秦桧论“乾坤”三封,秦桧言:“阴凝于阳必战。”洪兴祖不畏强权,奋起而斥:“阴终不可胜阳,犹臣终不可胜君;嫌于无阴,恶夫行己者。”秦桧以为洪兴祖嘲讽自己,击案大怒。此后对洪兴祖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欲置于死地。同年十二月,洪兴祖谪放昭州(广西平乐县)。次年八月,洪兴祖忧郁而卒,时年66岁。墓葬丹阳里庄竹塘村。第二年,皇帝下令恢复他的官位,追赠敷文阁学士。

洪兴祖是两宋之际的一位知名学者,他一生著书颇勤,经史子集各方面均有著述,如《周易通义》《春秋本旨》《论语说》《老庄本旨》《续史馆故事》《杜诗辨正》《楚辞补注》《韩子年谱》《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赞》《楚辞考异》等20多种,均是影响一时之作,其中《楚辞补注》《韩子年谱》两部传世之作更是得到历代学者之称扬。他的学识俨然为学者们所看重,大儒朱熹就曾在多本著作中引用洪兴祖的观点,并赞誉其学识不凡。

《楚辞补注》是《楚辞》研究著作,17卷。《楚辞章句》征引典籍,多不言书名,而此书所引,则必举出处。《四库全书总目》称它“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在对《楚辞》进行解释时,就解释尺度而言,能做到既重视文本地位又践行“疏可破注”,既重视训诂又兼重义理,在己之私意与文本意义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相比于《楚辞章句》和《楚辞集注》,解释更为适中,不失为一种合理和有效的解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最早将屈原的“忠君”与“爱国”联系起来的是洪兴祖。《楚辞补注》一直受到后代的推崇,不仅参校善本、异本之多,勘补文字的功力之深,而且还能发己之卓见,从爱国的高度揭示了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从国与君的角度肯定了屈原的怨君思想,赞扬了屈原“沉江而死”以身殉国的“英烈之气”。洪兴祖所处的北宋、南宋之交的时代,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宋王朝岌岌可危;他本人也因冒犯秦桧而遭贬职。国家危亡、个人怨愤交织于心,于是借屈原之事抒己之怀,他在《楚辞补注·离骚后叙》中,将屈原自沉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为“同姓无可去之义,有死而已”;一为“去则国而从亡”,不忍离去。前为忠君,后为爱国。他还反复强调:“屈原之忧,忧国也。”尽管洪兴祖尚未明确标明屈原的“爱国”精神,但他对屈原的“恋乡”情结予以突出和扩张,在屈原接受史上第一次将其提升到恋“国”的高度来认识,从“乡”到“国”,屈原人格中的爱国层面初具雏形。

洪兴祖《论语说》一书,朱熹称“其说多可采”,并在《四书集注》中多有采用。洪兴祖的《韩子年谱》是宋代韩愈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不仅在年谱形式上有所开拓,而且对材料的使用范围更宽,对史实的推求更加详密,对作品系年用功更多,也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判断。由于作者对于唐代史实和谱主事迹的深厚学养,该年谱至今仍是韩愈生平研究中重要的参考文献。从年谱这类著作形式发展的历程看,它也是年谱从草创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性著作之一。

丹阳洪氏家族,宋时发迹,名满江南。洪拟、洪兴祖、洪造叔侄三人同祀乡贤。洪拟、洪造同列丹阳名臣榜。洪兴祖、洪造兄弟,同举政和八年进士及第。洪造任歙州黟县尉时,因征方腊被杀。宋朝洪氏举进士者,还有洪洞、洪遇、洪憓、洪遘、洪逵、洪宜、洪元直、洪秉哲等人。

洪兴祖叔父洪拟(1071—1145),字成季,一字逸叟,登进士甲科。崇宁年间为国子博士。历任给事中、监察御史、吏部尚书、侍御史、龙图阁待制等。绍兴三年(1133),洪拟为官不媚权要,正直敢言。绍兴年间,洪拟与时任驾部郎官的侄子洪兴祖一起进疏,得罪秦桧等权贵,两人同时被罢官。[2]

个人作品

洪兴祖著有《韩子年谱》、《楚辞考异》、《楚辞补注》、《论语说》、《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赞》、《离骚楚词考异》等行于世。

资料来源

  1. 从洪家村走出去的宋代学者洪兴祖. 丹阳日报网 [2020-01-15]
  2. 从洪家村走出去的宋代学者洪兴祖. 丹阳日报网 [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