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榜
洪榜 |
本 名: 洪榜 字: 汝登 所處時代: 清 出生日期: 1745年 逝世日期: 1780年 主要作品: 《益卦》 |
洪榜(1745年—1780年),字汝登,一字初堂,安徽歙縣人。年十五時,安徽歙縣。[1]
目錄
人物簡介
乾隆三十年(1765年)與兄洪朴一併應試選拔,洪朴授中書而洪榜卻未獲好評,但其文章見知於安徽學使梁文定,後一起遊學至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舉人。梁文定評其賦曰:「詞霏玉屑,則弟勝於兄;文抱風雲,則伯憂於仲。」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應天津召試第一,授內閣中書。 與其兄洪朴、其弟洪梧有「同胞三中書」之譽,時稱「三鳳」。洪榜精粹於學問之道,只可惜英年早逝,卒年三十五歲。
著述名錄
洪榜嚴於律已,待人真誠,以孝友耿直著稱於鄉里。洪榜少時與同鄉戴震、金榜交誼深厚,其「生平學問之道,服膺戴氏」。昌明考據之風,成為徽派樸學的一代大師。戴震逝世後,洪榜作《戴先生行狀》,評述其一生,內容記載詳盡且評述精當,文末云:「先生郡人洪朴、洪榜兄弟,得交先生,從燕遊久,凡先生之行事緒論,蓋得其大略焉。」 洪榜諸藝皆精,尤其擅長經學,其學術觀點主要是主張治經必須從小學入手,治經須有廣博的學養,反對老莊、釋氏之說。著有《明象》,亦未完成,最終完成《益卦》。因為鄭箋的《易贊》而作《述贊》二卷。除經學外,他還通曉聲韻,並撰有《四聲韻和表》、《示兒切語》。江永切字六百六十六,該書增補一百三十九字,又以字母『見』『溪』等字注於《廣韻》之目每字之上,以定喉吻舌齒唇五音,所以他的著述是綜合了戴震、江永二家之說並進行闡述。洪榜平生著述頗多,但都未完成,所著有《周易古義錄》、《書經釋典》、《詩經古義錄》、《詩經釋典》、《儀禮十七篇書後》、《春秋公羊傳例》、《論語古義錄》、《初堂讀書記》、《初堂隨筆》、《許氏經義》諸書,惜遺文存者無多,而以《戴先生行狀》、《上笥河朱先生書》二篇,最能體現其學術思想。張舜徽論及洪榜認為:「戴氏一生知已,要必以榜為最密矣。考論戴學得失者,必取資於是編」。
相關文獻
清代學人列傳 洪榜,字汝登,一字初堂,安徽歙縣人。年十五為諸生。乾隆乙酉拔貢。舉乾隆戊子鄉試。丙申,應天津召試,冠其伍,授內閣中書。 少與同郡戴震、金榜交,粹於經學。因鄭康成《易贊》,作《述贊》二卷。又著《明象》,未成書。其解《周易》,詁訓本兩漢,行文類先秦。又撰《四聲韻和表》五卷、《示兒切語》一卷。先是,江永切字六百十有六,是書增補百三十九字;又以字母「見溪」等字注於《廣韻》之目每字之上,以定喉吻舌齒唇五音。蓋其書宗江、戴兩家之說而加詳焉。又著《周易古義錄》,《書經釋典》,《詩經古義錄》,《詩經釋典》,《儀禮十七篇書後》,《春秋公羊傳例》,《論語古義錄》,《初堂讀書記》,《初堂隨筆》,《許氏經義》諸書。留心奇遁之術,以其術犯造物忌,病中舉所著火之。卒年僅三十五。 先生律身以正,孝友著於鄉。生平所學,服膺戴氏。戴氏作《孟子字義疏證》,當時讀者不能通其指,惟先生稱其「有功於六經孔孟之言甚大,使後之學者無馳心於高妙,而明察於人倫。」撰東原行狀,載其《答彭尺木書》,——即推論疏證者,——朱筠見之,謂:「不必錄,戴氏所傳,要不在此。」先生乃上書極言「戴氏此書,非難程、朱也,正陸、王之失耳;非正陸、王也,辟老、釋之邪說耳;非辟老、釋也,辟夫後之學者,實為老、釋而陽為儒書,授周、孔之言,入老、釋之教,以老、釋之似,亂周、孔之真,而皆附於程、朱之學。然則戴氏非故為異同,非緣隙釀嘲,非欲奪彼與此,昭昭甚明矣。」至今日,學者知不徒以聲音訓詁目東原,先生功也。
詩作選摘
【秋河】 秋城寒柝隱霜鼙,銀漢中宵望不迷。耿耿正臨金闕直,昭昭還似玉繩低。 河山兩戒殷星鳥,樓閣千家起曙雞。萬里鑿空勞博望,天台原自有丹梯。 【秋蛩】 秋聲萬種在風前,聽到寒蛩倍惘然。野舫正添三尺水,夜堂初種七條弦。 月殘東壁難成詠,雨暗西窗未穩眠。輸與鄱陽姜白石,獨吟愁賦寄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