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池史話(尹燕忠)
作品欣賞
洪範池史話
文革六七年冬,我曾走親戚遊覽過洪範池,那是文革大院,我住在院內宿舍中,牆壁斑駁,寒樹搖曳,大字報貼滿牆,洪範泉水在嗚咽訴說着動亂之苦楚。改革開放後,又隨文友多次遊覽洪範池,終於聽到了山水清音。
洪範池,位於平陰縣西南部,洪範池鎮政府駐地北院內龍祠前。「洪範」一名來自《尚書?洪範》篇,取規模洪大而就範之意。又名「龍池」。據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洪範池碑記》載:「金完顏時,村人因禱雨輒應,建龍祠於池北,故又號龍池」。由此可見,金代或金代以前就已建成了洪範池,距今至少也有850多年的歷史。
洪範池列久負盛名的洪範九泉之首,2003年被列入濟南市新72名泉之中,最為壯觀。舊《東阿縣誌》載:「池在城南15里群山之中,突起一高阜,周圍咸巨壑,泉仰吐其上,甃石為池。」此處地勢奇特,四周重巒疊嶂,中間高地突起。泉水涌溢而出,水面平穩如鏡,不顯趵突之狀,四季長流,水勢均衡。泉湧水量每日約1000立方米左右。因泉建池,泉池呈正方形,以青石砌就,邊長各7米,水深約6米。此泉獨特之處,泉水不以旱澇而消長,不以冬夏而變溫,水溫長年在16℃左右。水質優良,經國家有關部門化驗鑑定,為國內罕見的優質礦泉水。內含鍶、鋰、鍺、偏硅酸等2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著稱於世的阿膠,系用此水浸皮熬製而成。
池上有供遊人賞池的回台,回台內由雕刻精細的石雕坐獅、望柱和花卉欄板構成封閉式方形石欄護圍。泉池南側外壁上,有一青石雕刻的龍頭,從池壁探出,水從龍嘴中湧出,噴珠泄玉,跌進2米見方的石砌水池中。龍頭正上方鐫有「龍池」二字,為清代貢生秦維翰書丹。水池兩側,各有一尊石獅。西側立清康熙十年(1671)楊士元詩碑刻。泉水繞池一周流出,與眾泉相匯為浪溪河,注入大清河。
由龍頭處繞月池趨半圓入石磴,登池台,憑雕欄盡觀池內。池水清澈晶瑩,不顯噴涌之狀,水平如鏡。俯視天光雲影,碎石青苔,其樂無窮。池內錦鱗尾尾,戲游自得,聚而忽散,散而又聚,躍而爭遊客所拋食物。魚因水而系池,池因魚而增色。泉水涌浮,若遊人將硬幣擲在其中,飄搖旋轉,浮光耀金,久久不沉,景色奇麗,別有佳趣。有「洪範浮金」之美稱。明嘉靖甲辰年(1544)進士,河南布政司左參政何海晏(平陰鎮人,明嘉靖時《平陰縣誌》為其所修)有詩讚曰:「方池十丈水之潯,洪範錫名稱到今。戲擲一錢清澈底,隨波蕩漾似浮金」。
整個洪範池院面積約有2500平方米,原院內樓台亭榭,清幽典雅,鳥語花香,秀麗如畫。池北有一拱形石橋,橫跨渠上,橋北為龍祠。龍祠是金代建築。硬山起脊,小灰瓦覆頂,卷棚式抱廈,飾以吻獸。雖經歷次重修,仍保持金代風格。
洪範池,吐玉涌翠,珍珠翻滾,清澈晶瑩,水如平靜,游魚嬉戲水中。大池在一片高崗之上,高崗比周圍高四米左右,但池內水面卻高於院子的地面,池內泉水四季長流,水勢均衡,泉湧水量每天約1000立方米。文革中期拉練的解放軍把大池東邊和南邊的溝填平,修了路,與院子拉平。儘管是泉,但池水從不顯趵突之狀,因池底無主泉,許多泉眼一起上涌,形成串串珍珠,景觀奇特。明代東閣大學士慎行曾贊曰:「何地探靈境,仙泉故又名,天光金鏡冷,譚影玉壺清。」此水不以冬夏而變溫,水溫常年保持在17℃左右。泉從龍口流出,蜿蜒注入浪溪河。
「四圍山色遠,突地起飛泉」,「水活偏宜茗」,「啖之我欲出」(1671年東阿縣令楊士元《洪範池》),洪範池水質好,用來沖茶做飯,長期飲用,能延年益壽。李時珍《本草綱目》和《山東醫學大詞典》均有記載。
前些年經國家質檢部門化驗鑑定,泉水含鍶、鋰、鍺等2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屬國內罕見的優質礦泉水。它是熬製中華老字號「福」字阿膠的傳統用水。
平陰縣南門村,明代河南省參政何海宴,擲銅錢於池,銅錢飄搖旋轉而不立即沉下,金光閃閃。和何海宴觸景生情,隨口吟詩:「方池十丈水之潯,洪範賜名稱到今,戲擲一錢清澈底,隨波蕩漾似浮金。」「洪範浮金」由此而來。現在沒銅錢了,只能用銀元試驗。我多次到此,為驗證「洪範浮金」之說,順手從口袋裡掏出幾枚硬幣擲入水中,只見那硬幣似銀燕,飄飄搖搖,銀光閃爍,浮搖緩緩下沉,漂浮一兩分鐘,才落到池底。宛如一顆銀星綴在空中,又恰似水裡靈長神秘地眨眼睛,着實有趣。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清理了一次池子,光各種銅錢、硬幣就撈出十二麻袋,由此可見「洪範浮金」的魅力。
在此斗膽貿然地說:「濟南趵突泉諸泉是季節泉,而洪範泉水從來沒有乾枯過,常年奔流,不消不漲,她是濟南平陰的真正名片。[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