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活斷層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活斷層是指正在活動着的斷層,或是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 斷層。後一 種情況也可稱 為 潛 在 活斷層各國學者對正在活動着的斷層,因有鑑別標誌佐證而無爭議; 但對潛在活斷層的判定則有不同見解。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對「近期」一詞的看法不同,即對活斷層活動時間的上限有不同的標準。

我們所說的活斷層是第四紀期間,尤其是距今10萬年來有過活動,今後仍可能活動的斷層。它的規模可大到板塊邊界,也可小到僅幾十公里長。那麼,地震帶與活斷層有什 麼關係呢?下述現象能幫助回答這個問題

1.絕大多數強震震中分布於活斷層帶內。我們知道全球有兩個大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帶。 兩者釋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總能量的95%,而這兩個帶部是活動的板塊邊界大斷層帶。

2.世界上著名的破壞性地震所產生的地表新斷層與原來存在的斷層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如190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的8.3級地震沿聖安德列斯斷層產生了 450公里的地表破裂;我國1920年的寧夏海原地震、 1931年的新疆富蘊地震、 1932年的甘肅昌馬地震、1970年的雲南通海地震、 1973年的四川爐霍地震、 1988年的雲南瀾滄一耿馬地震等,都產生了與原斷層大體重合的新斷層。

3.在許多活動斷層上都發現了古地震(指有儀器記錄以前的地震)及其重複現象。每一發震斷層上的重複時間從幾百年至上萬年。我國建國以來受災損失最大的唐山地震,在斷層上也發現了古地震現象。這告訴我們:不僅是, 而且過去的地震也是沿斷層分布的。

4.大多數強震的極震區和等震線的延長方向和當地斷 層走向一致。大地震的前震和餘震也沿斷層線性分布。

5. 震源力學分析(震源機制)得出,震源錯動面的產狀大部分和地表斷層一致。

總之,這些自然現象說明:地震帶與活斷層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聯繫。因此可通過地震帶發現和研究活動斷層帶,而活動斷層帶的存在和斷層作用又是產生地震和地震成常分布的根本原因。

活斷層標誌

活動與地震

活斷層有兩種基本活動方式:

(1)以地震方式產生間歇性的突然滑動,這種斷層稱發震斷層或粘滑性斷層。粘滑性斷層的圍岩強度高,兩盤粘在一起,不產生或僅有極其微弱的相互錯動,從而不斷積累應變能,當應力達到圍岩鎖固段的強度極限後,較大幅度的相互錯動在瞬間突然發生,引發地震。

(2)斷層兩側岩層連續緩慢地滑動,稱為蠕變斷層或蠕滑型斷層。蠕滑型斷層圍岩強度低,斷裂帶內含有軟弱充填物或孔隙水壓、地溫高的異常帶內,斷裂鎖固能力弱,不能積累較大的應變能,在受力過程中會持續不斷的相互錯動而緩慢的滑動。

繼承與反覆

活斷層的繼承性:繼承老的斷裂而活動的。

活斷層的反覆性:發震斷層往往總是沿着某一活動斷裂有規律的重複分布。

長度與斷距

活斷層的長度與斷距主要是研究發生強震時地震斷層的位錯長度和位錯距離,是活斷層區建設時場地評價、設防和地震預報的重要資料。一般地說,地震震級愈大,震源深度愈淺,則地表斷層長度愈大,斷層位移量也愈大。

統計資料表明,一般7.5級的淺源地震均伴有地表錯斷,而小於5.5級地震者則少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