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流動性黑洞是一個名詞,屬於特定的專用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流動性黑洞是由珀森德(Avinash D.Persaud)等國外學者在《流動性黑洞》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與「流動性過剩」針鋒相對、比「流動性不足」更為深刻的新概念。

所謂的流動性黑洞。是指金融市場在短時間內驟然喪失流動性的一種現象。由於金融市場的流動性要求多樣性。但市場敏感型風險管理系統在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運用以及整體上監管的放鬆等等。這些措施卻減少了市場參與者行為的多樣性。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當金融機構從事市場交易時, 由於外部環境變化、內部風險控制的需要以及監管部門的要求,會在某些時刻出現金融產品的大量拋售. 而交易成員由於具有類似的投資組合、風險管理目標和交易心態,會同時存在大量拋售的需要, 此時整個市場只有賣方沒有買方,市場流動性驟然消失,被拋售資產的價格急速下跌與賣盤持續增加並存,又會進一步惡化流動性狀況,流動性危機可以迅速升級為償付危機。在證券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類似於「銀行擠兌」的事情。擁有上百億市場資本的企業可能在數日內變得沒有償付能力。最終出現流動性好像被市場和機構中瞬間吸走殆盡一樣.這種現象就被形象地稱為「流動性黑洞」。

流動性黑洞理論認為,流動性的核心是金融市場的多樣性,流動性黑洞的形成一般與市場規模沒有必然的關係,而是與金融市場的多樣性密切相關。一般而言,流動 性黑洞在那些同質的市場,或者說,在那些信息、觀點、頭寸、投資組合、交易主體、風險管理缺乏多樣化的市場中非常容易出現,而在那些存在較大差異性的市場 中則會較少出現。

流動性黑洞產生的因素

導致流動性過剩的資產過度集中、投資行為高度趨同、結構單一等結構性因素,都可能成為流動性黑洞產生的誘因。

流動性過剩容易導致資產價格泡沫,成為引發流動性黑洞的導火索。而資產價格泡沫的積累,也必然會同時積累誘發流動性黑洞的不利因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