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的江心岛(郝菊先)
作品欣赏
流金的江心岛
春天的风是五彩的,吹过天空,天空飘满缤纷的风筝,那是孩子们放飞的希望;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吹过大地,那漫卷的小草是新羽在蹁跹;春天的风甜甜的,吹过人们的心田,人们笑开了颜。扬中的风是亲切的,一声召唤,我便来了,一个美丽的岛城牵着我的欢欣。我从千里之外来看你,赞美你,热爱你!
我来了,在温暖的三月,你站在扬子江中,玲珑清雅,绿柳扶堤,金浪吐芳,河豚飘香;我来了,在你富强的时刻,你不再是昔日的千年孤岛,踏上你的桥,将你细细观赏,一桥跨大江、二桥连上海、三桥通镇江、泰州桥相连泰州市、杨中大桥直抵常州。横贯南北的五桥,载着你的富强之梦,环绕江岛的五桥是你腾飞的翅膀;我来了,寻着“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扬中精神,走进宜禾职业装博物馆,领略了职业装积淀的文化内涵,走进大全集团有限公司,扬中电器工业品城,园博园,新治村,西来桥......一路走来被“想一流,争第一,创唯一”的扬中风格感动着,鼓舞着 。
淌洋在美丽的江心岛城,时时被一片浩瀚的金黄吸引,在清风里涌动的黄轻飘漫卷,似曾潜沉于内心的一种渴望,一种怀念,一个梦想,此刻却在三月里与那油菜花相遇,便是一种释然 ,一种别样的开阔。走进那片油菜花,与之相视,茎绿花黄,摇曳多姿,那嫩黄若清泉,直沁心底,然而那不是水,是一种纯净的绚烂涤净尘埃使你宁静,超然;与之相触,那花瓣质如宣纸,轻软微薄,两两互生,四叶相对,辐射对称,呈十字形排列;与之相容,如沐阳光,香气四溢,神清气爽,欲舞欲飘。还没有走出这片黄,那片黄就飘然入眼,还有那一片,.......一片片竞相怒放、流金溢彩,那齐刷刷、金灿灿、黄嫩嫩的油菜花好似金浪滔滔的海洋,那金黄色的海浪,那朵朵花瓣如云霞般,风风火火地漫向天涯。春风吹过,花浪滚滚,花香飘然而至。放眼望去那花海像展开的一幅巨大鹅黄色的绒地毯,一直铺到遥远的天边。油菜花海里,别墅红瓦,楼层隐约,俨然一个“金玉满堂之乡”,如人间仙境,构成绝妙的图画。在江南的妖娆春色中,最耀眼的莫过于金灿灿的油菜花了。
心头飘荡着那一抹黄,走进扬中市的园博园。水韵,芳洲,新园林,风格独特,更令人耳目一新。园中建筑通过水、城、岛、园四者的有机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美好主题与愿望。漫步园中,音乐袅袅,水波荡漾,小桥横斜,鲜花点点。然而更牵人耳目的是随处可见的河豚鱼雕像,或立于桥头,或腾空于水塘之上,或站立于桥头,或隐约于垂柳之中,三三两两,似在瞭望,凝视,跳跃,翻转,嬉戏.....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湾水塘上的一对鎏金大河豚,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像活了似的。就连园内的高大建筑——北斗智慧长江服贸融总部,都是仿河豚造型而建。整个园区以扬中特产河豚为构思之源,凸显“零碳馆”和最具魅力的景观核,通过水系整理和地形处理形成湿地水脉和水上游览线。园内的主展馆,副展馆,滨水休闲馆,围绕中心景区湖面布置,为园区内的核心建筑,立面设计也为扬中江鲜特色“河豚”鱼的形象概念,以弧形和流线型的建筑形体为主要设计风格。小小河豚,成了扬中人意念中的荣耀,扬中也以河豚为名而叫“中国河豚岛”。每年三月大约为期38天左右的河豚文化节更是一个盛况,集文化与商贸于一起。全国各地的名人居士,踊跃前来,皆为了舌尖上那一鲜,那美味,“也值一死”。凡此种种皆因那河豚身怀剧毒,也有天下食客为品其香,拼死一尝。生死之间也全在那厨技之精湛。为观那神秘的河豚,我们不辞劳苦跟踪至厨房,那可爱的河豚被打捞出水,白白的肚子瞬间圆鼓鼓的,也许在自卫吧。那河豚也不辱使命,天下食客蜂拥而至,为期38天,河豚天天上餐,为了“中国河豚岛”,为了“河豚文化”也值一死......也许所有美名之背后皆有其“一死”.....以此看来,那河豚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油菜花一样,喂养着扬中人。
美酒佳人自是佳话,然而英雄迟暮,美人色衰,也是迟早的事。唯有年年春风可绿江南岸,唯有精神之美可以长存。走进渡江园,中国共产党那面历史的红旗赫然于眼前:广场中央有一座几十米高的大型雕塑,再现了1949年4月22日红军度江时的光辉历史。雕塑“我送亲人过大江”以新华社记者邹健东拍摄的照片为创作原型,用艺术的形式封存了“扬中小姑娘”颜红英奋力摇橹和渡江战士紧张待战的光辉形象。当时的颜红英只有19岁,扎着大辫子,瘦小的身体奋力摇橹,一心想要船儿驶得飞快,好让船上的解放军尽快登陆,到对岸去消灭敌人。这一幕,因为一张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被永远地定格在历史记忆中。它真实地记录了当年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送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历史瞬间。关于寻找当年的“独辫子小姑娘”有着很多曲折的故事,当年的记者邹健东
经过50多年的寻找与等待,终于把照片交在了“小姑娘”手上。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周年和渡江战役50周年时,当年的“背影小姑娘”在大型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与观众见面时,已是80多岁老人。解放50多年来,为解放军渡江战役作过贡献的颜红英老人,一直在家务农,过着一个普通农妇的生活。她虽已到了嗷嗷暮年,但对子弟兵一直怀着无限深情,1998年,她又到了抗洪抢险的前沿,和战士们并肩奋战在一起。用她当年驾船送解放军渡江的那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迎战洪水,保卫家园。红颜易老,但美德永存。一颗金灿灿的心,仿佛一颗能够带来温暖的太阳,是人类永远的向往。
作者简介
郝菊先,七十年代生于内蒙呼伦贝尔盟,现北京市中学教师。崇尚自然,爱好读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