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和無咎韻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1]。此調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採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2]。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厲聲教的《浣溪沙·甲戌年夏夢曲院荷花》、秦觀的《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3]》等。
“ |
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夕陽吹角最關情。 忙日苦多閒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客中無伴怕君行。 |
” |
— [宋]陸游 |
目錄
詞牌沿革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與詞調稍異。唐聲詩(唐代配樂的近體詩)亦有「浣溪沙」調名,歌詞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紗女」調名,歌詞為五言四句形式。從字義上來看,「浣」指洗滌、漂洗;「沙」,古通「紗」。因此,「浣」的對象只能是「紗」。敦煌出土的唐寫本《雲謠集·雜曲子》及五代後蜀趙崇祚集錄的《花間集》所錄毛文錫、閻選、毛熙震、李珣詞,調名均題為「浣紗溪」[4]。
最早採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為平韻體。另有仄韻體,始於南唐後主李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5]。
宋代相較於唐五代時期的繼承與發展,在音樂形式上,詞牌「浣溪沙」這一固定寫作格式的確立,使得歌辭與音樂曲調有機結合起來。為了適合於表達不同情調,還出現了「攤破」「減字」等變化形式,並有詞人創製了「浣溪沙慢」。曲辭方面,宋代文人創作更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範圍,題材廣博而寬泛,風格則突出體現了低回婉轉與歡快靈動之兩端。在金元明清時期,除了詞這一形式外,「浣溪沙」還以散曲、南戲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長盛不衰,在樂府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視頻
浣溪沙·和無咎韻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浣溪沙詞牌名,竟然如此的美! ,搜狐,2017-02-08
- ↑ 填《浣溪沙》這個詞牌時,有什麼特殊的技巧?要注意什麼?,搜狐,2018-10-27
- ↑ 宋詞三百首|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搜狐,2017-08-11
- ↑ 浣溪沙、菩薩蠻、沁園春…經典詞牌的由來,你知道嗎? ,搜狐,2018-12-28
- ↑ 浣溪沙——因美女得名,意境卻比美女更美,搜狐,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