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浣溪沙 詠橘(蘇軾)

《浣溪沙·詠橘》

作品名稱:《浣溪沙·詠橘》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浣溪沙·詠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作者借詠橘之題材以抒發自己清新高潔之性情。上片借寫菊與荷經受不住寒霜的摧殘,寫出橘樹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後生長的繁盛景況。下片寫出品嘗新橘的情狀和橘果的清香,一個『「驚」字,一個「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當,頗能傳出品嘗者的神態,結句更以「三日手猶香」來誇張、突出橘果之香。全詞描繪細緻,形神兼備,飽有餘味。

目錄

原文

譯文

一夜霜凍過後,菊花凋殘,荷葉枯萎,經霜變黃的橘子和綠葉相映襯,光亮照眼,竹籬茅舍掩映在青黃相間的橘林之間。

破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吳地女子的手剝橘後三日還有香味。[2]

賞析

這首詠橘詞,巧言物狀,體物細微,屬「純用賦體,描寫確尚」的詠物佳作,頗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 」,先布置環境,以使下文有餘地抒發。「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 。「一夜霜」,經霜之後,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 。」又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詩:「瓊漿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 。「新苞」句,輕輕點出題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稱。又,橘樹常綠,凌寒不凋。《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 。」沈約《橘》詩 :「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 。」東坡用「新苞綠葉」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盡得橘之神。「竹籬茅捨出青黃 」,好在一「出」字。竹籬茅舍,掩映於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

「香霧」、「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堪稱絕妙 。而「驚 」、「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驚,是驚於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怯,是怯於橘汁的涼冷和酸葉 。末句點出「 吳姬 」,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地。吳中產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者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時為貢物。「三日手猶香」,着意誇張,盡得吳橘之味矣。[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參考資料

  1. 蘇軾《浣溪沙·詠橘》賞析, 新浪網,2019-02-22
  2. 浣溪沙·詠橘, 古詩文網,
  3. 浣溪沙 詠橘, 詩詞名句網,
  4.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學習網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