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海东青满族最高图腾。中文名鹧应,即肃慎语(满语)“雄库鲁”,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是中华肃慎(满族)族系的最高图腾。[1]

目录

历史谱系

海东青中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龙等名目。到了清代,如果一个刑徒捕捉到一只海东青并进献给朝廷,则可免一切死罪,可见其何等珍贵。骄奢的末代辽统治者天祚帝年年派出银牌使官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

激起女真人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的兴亡。

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海东青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将野性十足的海东青用捕鹰网捕获后,要拜谢"鹰神"格格的恩赐。带回家放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磨掉野性,叫"熬鹰"。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这时鹰就能听人的吆喝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通过对鹰的"勒膘",把肠油刮出,使鹰饥饿,但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驯好的鹰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鹰"了。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跑或飞出,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捕获住猎物,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所谓"鹰饱不拿兔",就是这个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观》外,《燕山丛录》、《辽史》等书还比较详细记录了辽国主纵鹰助猎的情景。次年早春,猎户们将鹰喂饱,除去铃铛和脚绊子,将鹰放回归大自然过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历史记载

《本草纲目·禽部》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海东青属于大型猛禽,体重健壮。雌性比雄性还大。最重可达6公斤。身高1米左右,两翅展开2米多长。头部羽毛白色,缀有褐斑,上体均呈暗灰色;胸部褐红色,缀有褐斑,尾部纯白色;嘴较厚长,跗蹠只上部被羽,雌雄同色,喙爪像铁钩一样硬飞得即快又高,能捕天鹅、野鸭、兔、狍等禽兽。因此,辽代的皇帝,每年春天在鸭子河(今松花江)附近放海东青捕天鹅,捕到第一只天鹅,要摆宴庆贺,名曰“头鹅宴”。金、元时期女真族和蒙古族的贵族也有用海东青捕猎的习俗。

海东青常见于海滨及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据《契丹国志》记载:“五国(即黑龙江流域的五个部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名鹰海东青,多单独生活,但幼鸟常伴亲鸟飞翔。栖息时,停落在岩石或地面上,有时长时间地站在乔木枝上。主食野兔、鼠类等中小型兽类,夏秋时节,常飞行在水面上空,向水内俯冲以搜萦鱼虾;冬天捕食村里的小猫和小狗,并食腐尸肉。海东青捕食犹如闪电,扑扑凌凌人,煞是威严。它的食量很大,耐饱饿力较强,吃饱一次可20天不进食。

清朝开始,每年的10~12月,朝廷就派人前往松花江两岸,黑龙江省的抚远县捕海东青,捕海东青时,先在山坡向阳处,用三块石头搭个“∏”形支架,象征着鹰神九重天上的金楼神堂,内放一块山石,代表鹰神居住的神山。然后插草为香,用酒祭奠后,便张网捕鹰。网长3米,宽1米,在网上拴一只鸽子或死鸡为诱饵,捕鹰人躲进用树枝伪装的“窝棚”里,静候鹰的到来。有时,捕鹰人要蹲上几十天,称谓“蹲鹰”。鹰从高空潘盘旋而下,扑饵,落网被擒。捕鹰人要拜谢鹰神格格。捕到海东青后,立刻送往朝廷。供皇帝享用。康熙皇帝赞叹道:“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

把海东青送到朝廷后,专门训鹰的人将海东青放在特制的鹰架上,几天不让它睡觉,这样就能磨掉海东青的野性,这叫“熬鹰”。然后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海东青就能听人吆喝,让它上哪,它就上哪。为了掌握膘情,就让海东青吞下裹着瘦肉片的麻线团,它无法消化,便将线团吐出来,谓之“带轴”,也叫“勒腰”。几次“带轴”后,海东青早已饥肠刮肚,但肌肉却强劲起来,它才能“轻装上阵”,飞上九霄。

海东青被训好后,清朝皇帝和随臣一起,架着海东青,登上高处,注视着“赶仗人”。“赶仗人”在林中敲木呐喊、呦喝,狐狸、山兔和各种飞禽受惊而出,这时撒海东青,尾带小铜铃和海东青振翅而去,如飞箭一般捕向猎物。海东青有时要和山兔相搏,山兔会反身扳树枝弹海东青,俗称“兔子蹬鹰”。野鸡则会强翅相斗,十分激烈。年过三龄的海东青可与狐狸相击,一场鏖战,海东青总是常胜将军。

每年春天是海东青的繁育期,产卵两枚,卵似鸡蛋大小,色白无斑,卵经过35天孵化就可孵出雏鸟。海东青系列于东北。因此,到了万物孕育新生命的春天,清朝皇帝也遵古俗,让海东青北归返回东北去生儿育女,有时海东青留恋不走,人们一再相送。

如今,海东青非常稀少。前几年,人们在黑龙江省洪河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时,先后两次发现了海东青,从此填补了中国海东青标本的空白。因此,我国已将海东青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2]

据现代动物学家考证,海东青可能属隼科,学名矛隼,是一种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其体长56~61厘米,体重1310~2100克左右,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矛隼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中国分布于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部、辽宁和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其中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为留鸟或者繁殖鸟,在新疆为冬候鸟 。契丹人统治中国北方时期,曾经将海东青大量引入今天的内蒙古地区。

海东青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堪称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海东青主要以野鸭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它在空中飞行发现猎物后,迅速将两翅一收,急速俯冲而下,就像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冲向猎物。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

海东青,出自肃慎地(古东北),其颜色不一,以纯白色、天蓝色、灿金色、纯黑色以及玉爪为上品。康熙皇帝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不仅宣扬了武德,激励军勇,更夸耀了海东青性情刚毅而激猛,其品质之优秀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其力之大,如千钧击石,其翔速之快,如闪电雷鸣。由此可见海东青在古代东北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出土文物

被肃慎及其后裔奉为图腾的海东青,有着非同一般的“史记”。其时间跨度的超长性、穿越时代的连续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故事的生动性、真实性,都是任何史记人物和事件无法比拟的。

时间最早的一件,当属考古学家发掘于黑龙江省密山新开流古墓群的一件骨雕鹰首。这个古墓群位于新开流文化的核心区,从发掘的历史遗存物品看,大部分都属于石制、骨制渔猎工具,还有鱼骨、兽骨和陶瓷制品,没有发现文字的记载和传承。但是,一枚骨雕鹰首却和其他的石制、骨制渔猎工具一起,向人们揭示和传递了那个洪荒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爱好追求、思想信仰,一个骨制鹰首雕刻也娓娓道出了人和鹰的关系、人对鹰的感情。

满族图腾

“海东青”是古肃慎最高图腾,有“万鹰之神”、“神的使者”、“最接近神的存在”、“神选中的子民”等含义,这里的神指的是肃慎文化的最高神天神之母阿布卡赫赫。在神话中海东青是一个浑身燃烧着巨大光、火和热、挥舞着巨大翅膀、永不停歇、永远怒翅飞翔的鹰神形象

[3]

在通古斯语(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达斡尔语等 [4] )中,海东青的发音雄库鲁、宋昆罗(jongkhurun),肃慎、女真、诸申、诸神、朱理真,都是满语juonshen(jushen),这些都是同一个词不同汉译和转译。可以说海东青就是肃慎(满洲)民族的族名。

海东青不单纯是一种真正存在的物种,类似于汉民族的凤凰图腾崇拜。也可能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巨大鸟类,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很有可能是肃慎地(古东北)大荒之中的九凤。后世海东青形象渐小,是海东青世俗化的结果。今天我们看到的“海东青”是满族人民用于狩猎的猎鹰,中文标准名称矛隼。

满族是以射猎著称的民族,其先祖肃慎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捕鹰,驯化后,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靺鞨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富育光老师写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写到天雕来自亨衮河以东,满族话叫它"松昆罗",意思是天雕从亨衮河飞来的。汉语把它译成"海东青"。一说海东青可能是矛隼,它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观》中这样描写了放鹰的方法:"鹰以绣花锦帽蒙其面,擎者挽绦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海东青都是野生野长,由人捕来驯化后再以供助猎之用,由于海东青不易捕捉到和驯化,在金元时期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凡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谁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上来,即可赎罪,传驿而释。因此,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为得名雕不惜重金购买,成为当时一种时尚。

神话传说

萨满传说

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化到满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诗人把海东青扑击天鹅的场面描写为"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日风毛堕雪霜",表现了对海东青以小制大、坚毅勇猛的赞誉。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民间儿童游戏中有"老鹞子叼小鸡"活动。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歌谣:"拉特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角鹰。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懵。佐领见了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拴上绸子系上铃,吹吹打打送进京。皇上赏个黄马褂,阿玛要张大铁弓。铁弓铁箭射得远,再抓天鹅不用鹰。"这些都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康熙皇帝曾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在满族民间有许多关于海东青的传说。《七彩神火》中说:残暴贪婪的大辽王,年年逼迫女真部落的"达敏包"(就是"鹰家"或"鹰户"的意思)替辽王捕捉鹰雕。还拿鹰户的妻子儿女做人质,如不按时交鹰就砍杀活埋。"达敏包"中有个老鹰达(即头领),为了解救本部落人的危难,带领一子一女,到很远的北方享滚河的尽头捕鹰,结果老鹰达和儿子被冻死在山上。女儿在神火格格的指点下,用太阳的七彩神光照化了鹰山上的冰雪,使山上的海东青向南移居,这样,捕鹰的鹰户就比较容易捕捉到了,老鹰达的女儿在一次雪崩中丧生,变成一只高飞的鸟。 另一个传说《鹰城与海东青》的故事,写的是女真首领阿骨打率兵攻打大辽国,借助海东青助战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获胜。

在满族萨满教神谕中,唱赞鹰神有"遮雪盖地的金翅膀,怀抱两个银爪子,白天背着日头来,晚上驭着日头走",是人世间光明与黑暗的支配者。同时鹰神与雕神又是力量与威武的象征,雕神为最凶猛的宇宙大神。

在满族萨满神谕中传讲,天刚初开时候,大地像一包冰块,阿布卡赫(天神)让一只母鹰从太阳那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羽毛里头,然后飞到世上。从此,大地冰雪才有融化的时候,人和生灵才有吃饭、安歇和生儿育女的时候。可是母鹰飞得太累,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出来,将森林、石头烧红了,彻夜不熄。神鹰忙用巨膀扇灭火焰,用巨爪搬土盖火,烈火中死于海里,鹰魂化成了女萨满。所以,萨满魂就是不屈的鹰。满族著名的民间史诗《音姜珊蛮》中的女主人公尼山萨满,就是依凭着鹰神引路,为拯救青年猎人的魂灵进入地府,凭神鹰的助力救出神灵,将其带回人间。在吉林石克特里氏家族大神祭中第一铺神就是鹰神,是世居白山黑水地域的满族先世亘古沿袭下来的古祭习俗。在打渔楼村,至今仍保留有鹰猎习俗。省社科院还拍过《最后一个鹰屯》的纪录片。满族人与鹰有着不解之缘,也是爱护飞禽的典范,对鹰的崇敬源于鹰的可畏力量,它以高居在险处,非凡的飞翔能力,以小胜大的精神和高强的本领,急风骤雨练就了一双无比矫健的翅膀,日月岚光铸出了两只锐利的眼睛。奋飞九天而不知疲倦,高瞻远瞩而从不迷失方向,越是严寒风雪,他越是无畏地百折不回地向前。 爱新觉罗·溥杰先生在《四平民族研究》创刊号封底题字为:"民族之鹰海东青"。可以说,满族人民确如海东青一样,奋飞不止。有人考证"海东青"就是女真称号的真正含义,女真称号就是女真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遥想当年,女真人势如破竹,腾飞于白山黑水之间,犹如"海东青"搏击长空追捕天鹅之势,一举翦灭了辽、宋两个强大于女真数倍的封建帝国,问鼎中原,开辟了一个幅员万里的辽阔疆域。在女真人的整个民族精神世界中充满了"鹰气",在女真人的心目中海东青是最崇高、最神圣的英雄。

海东青,一种极具神话色彩的鸟类。在我国历史上,这种鸟曾经挑起了北方地区两个民族的仇恨,最终导致女真人起兵灭了辽国。

吉塔传说

吉塔,来自古肃慎语(女真语)“曼殊苏巴尔晗”, 一说为“满洲苏巴尔晗”,汉译“吉祥之塔”。吉塔为肃慎远古传说中最高图腾雄库鲁的祭祀之塔,故又称之为“雄库鲁苏巴尔晗”,意为“海东青之塔”。传说只有海东青可以飞越天地间最高的吉塔。另据吉塔(“雄库鲁苏巴尔晗”)为山名,可能是位于勘察加半岛海拔4750米的克留赤夫火山,此山是远东西伯利亚最高的山峰。

金代传说

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大金王朝的女真人与神秘的海东青有着极其密切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女真属肃慎族系,其先人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及长白山一带,后有一部分南迁至辽河流域。海东青的产地就在女真人祖先聚集之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据说:在女真人祖先居住的境内(今俄罗斯远东地区以东的大海里),出产一种珍贵的珍珠,珠蚌每年10月大熟,但是此时海边坚冰数尺,人无法凿冰取珠。当地有一种天鹅,专以珠蚌为食,食蚌后将珠藏于嗉内。海东青素来喜欢捕捉大雁,有以大雁脑浆为食的习性。于是,女真人的祖先便训练海东青捕捉这种天鹅。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本名朱理真,而在女真语中,东方一词的读音是诸勒,与朱理之音相通,海青的读音为申,拼合后为诸勒申,与朱理真同音。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女真一词含义为东方之鹰,而这个东方之鹰就是海东青。也正因为如此, 海东青不仅是女真人的图腾,也是他们猎取食物的好帮手。

传说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名字还与海东青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正在完颜阿骨打的母亲怀胎十月后即将临盆时,辽国元帅领兵杀来。完颜阿骨打的父亲劾里钵(he li bo)保护着妻子边战边退,他们退至乌拉山下,劾里钵(he li bo)肩头受伤,他的妻子在杂草上生下了一个胖小子。正在此时,漫山遍野的辽兵攻了上来,情况万分危急。突然,从天上飞来一只玉爪玉嘴的大白雕,围着刚刚出生的男婴飞来飞去,还不停地叫着:“阿骨——打!阿骨——打!”

大白雕的叫声惊动了乌拉山的山神阿古,听到大白雕喊“阿骨——打”,以为是让他打辽兵,便大吼起来。吼声过后,大大小小的山头都听到了阿古的呼唤,纷纷打开山门,让山水冲下来。迅猛的山洪把辽兵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后来,劾里钵(he li bo)为了感大白雕和山神阿古的救命之恩,便将自己的孩子取名为阿骨打,从此以后敬白雕为神。传说中这种玉爪玉嘴的白雕正好符合海东青的形象。

传说中的海东青是乌黑的,不是白色的,海东青是鹰神,他是拥有人的身体的一位神,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海东青的传说,海东青是正义,光明,无私的一位神,海东青最早出现在后羿的传说中,海东青的速度是所有鸟种族里最快的,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历史典故

走入中原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海东青又将肃慎人和中原的交往编织成了“贡楛矢石砮”的典故写进了论语。一只带箭的大鸟突然落入了陈国后宫的大院,宫廷上下一片迷茫,讨论再三,陈湣公还是决定请出博学的孔圣人来解开这个谜底。孔圣人不负厚望,对鸟和箭分别做出了权威的解释,并准确无误的指出:鸟名‘海东青’,箭为‘楛矢’,系肃慎人所造。当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九夷百蛮纷纷来朝,北方的肃慎也将楛矢石砮作为朝贡的方物特产,献给武王。按照周朝同族亲属分珠宝、异姓诸侯赏贡品的习惯,就将楛矢石砮赐给分封陈国的女婿胡公,以表彰长女的美德,以示王室的恩惠。按照孔子的解读,果然在尘封已久的仓库里找到了肃慎人朝贡的楛矢石砮。从此,这一记录《论语》的典故,成为记述肃慎和周王朝之间和睦相处的佳话。

这种交往一直延续了多年,从《尚书·序》、《左传》到《史记·周本记》、《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册府元龟》、《后汉书》、《明一统志》都有记载,而且距离现代时间越近、其记述越详,把肃慎和中原王朝的贡纳关系,跟踪记载了三千余年,把肃慎民族及其沿革、鹰图腾文化等传承延续下来。

因鸟结仇

到了辽金时期,海东青又续写了一段新的故事和两个少数民族王朝兴衰变迁的历史。辽强金弱的实力之比,迫使金国向辽国称臣纳贡,“鹰路”和“鹰使”则是辽国索贡的产物。在海东青日渐稀少难捕的情况下,辽帝每年都要派出催索鹰贡的使者到金国横征暴敛。他们穷凶极恶、为所欲为,除像催命一样限期索贡海东青之外,还养尊处优、勒索财物、强行征缴未曾出阁的漂亮女子,及至后来,连官宦巨贾及已婚的美貌妇女也不肯放过,搞得天怒人怨、鸡犬不宁、怨声载道。早已忍无可忍的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趁机揭竿而起,前后仅用12年时间,就将辽国、北宋两个腐败透顶的封建王朝彻底推翻。[4]

因为一种鸟而使两个民族结下深仇大恨,最终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可是这样离奇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地在中国北方的历史上发生了。辽国建立前,女真人与契丹人还比较和睦,可是自从契丹人建立辽国后,便开始对女真人进行盘剥,辽统治者每年都向女真人索取贡品。

辽天祚帝昏庸残暴,治国无方,导致民怨四起。面对即将崩塌的帝国大厦,天祚帝不仅毫无察觉,依旧日夜玩乐。据史料记载,天祚帝爱好打猎,出猎时喜欢让海东青和猎犬紧紧相随。由于海东青是捕猎能手,天祚帝便强行让女真人捕捉海东青进贡。

女真人几乎抓尽了境内的海东青进贡给辽朝,却仍然不能满足贪婪的辽国统治者。契丹贵族除了向女真人榨取财物外,还要他们献美女伴宿,既不问出嫁与否,也不问门第高低,任意凌辱之,称之为荐枕。这更加激起了女真人的无比仇恨。此时的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更是恨辽国统治入骨,暗中发誓要灭了辽国。

公元1114年9月,完颜阿骨打率诸将召集所征诸路精兵2500人,会合于来流水南岸(今拉林河南岸吉林省扶余徐家店乡石碑崴子),举行历史上著名的来流水誓师。誓师后,完颜阿骨打率领军队向辽国发起进攻, 不久就占领了辽的国都上京(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至此,雄踞中国北方200多年的辽国灰飞烟灭,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大金国。

由于女真人对契丹人怀着深深的仇恨,在灭了辽国之后,女真人对契丹人所创造的辉煌进行了野蛮的毁灭性破坏。如今,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的辽上京和辽祖陵等遗址早已荒落,其他的辽国遗址处处是残砖碎瓦。女真人与契丹人的仇恨自然不能归罪于海东青,它原本是应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辽国的灭亡是契丹统治者昏庸贪婪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女真人非常野蛮地毁掉了辽国的许多辉煌成果,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遗憾。

随着历史不断演进,由女真人创建的大金国也被成吉思汗大军的铁骑所灭。但是海东青却没有因为大金国的灭亡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到了明代,海东青仍旧在诗歌中频频出现,写出名著《西游记》的吴承恩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成群引着犬,满膀架其鹰。荆筐抬火炮,带定海东青。”

作为女真人的后裔,清朝满洲贵族也酷爱海东青。据记载,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在阅兵时看见臂架海东青的御林军英姿飒爽,不觉龙颜大悦,遂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垦。”

据《柳边记略》记载:“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重者也,纯白为上,白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异域录》里也有记载,海东青的颜色“有雪白者,有芦花者,有本色者”。那时一只普通的海东青价格在30两白银以上,甚至当时戍边的犯人如果能够捕捉到海东青并且将其上交就可以获得减刑甚至释放。

神鹰现状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由女真人创建的大金国也被成吉思汗的铁骑所灭。不过,海东青却没有因为大金国的灭亡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到了明代,海东青仍旧在诗歌中频现,曾经写出名著《西游记》的吴承恩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成群引着犬,满膀架其鹰。荆筐抬火炮,带定海东青。

”据《柳边记略》记载:“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重者也,纯黑为极品,纯白为上品,白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异域录》里也记载,海东青“有雪白者,有芦花者,有本色者”。当时一只普通的海东青价格在30两白银以上,甚至戍边的犯人如果能够捕捉到海东青并且将其上交就可以获得减刑甚至释放。 随着时间的流逝来,有关海东青的记载越来越少。记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被现代动物学家称为矛隼的海东青依然分布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青海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不过,在这些地方,海东青也已经极其罕见。如今,海东青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二级保护动物。

记者在呼市采访了几位满族老人,一提起神秘的海东青,他们的脸上立刻流露出崇敬的神情。这几位满族老人说,他们的祖辈在捕猎时,左臂上都架着一只海东青。如今,在契丹人曾经统治过的内蒙古地区已经没有了海东青的踪影。不过,在乌兰察布市境内,还有海东青的同类——猎隼在飞翔。几年前,记者前往乌兰察布市采访时,正好遇上当地的森林警察抓获了一名专门倒卖猎隼的北京籍中年妇女。办案的森林警察告诉记者,这种猎隼特别有灵性,经过人的驯养后,可以帮助主人捕猎。由于这种猎隼可以在非常高的天空中飞翔,可以躲避雷达的监控,有些犯罪分子甚至利用它运输毒品。办案的森林警察还告诉记者,盗猎者们还将乌兰察布市境内的一种头部有白毛、身上有白点的猎隼称为猎隼中的极品,若抓到这种极品猎隼一般出价都在万元以上。这种被称为极品的猎隼与神秘的海东青有没有血缘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