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海台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目錄

名詞解釋

海台是指又稱海底高原、平頂海山。圓形或橢圓形平頂的海山。如日本海中的朝鮮海台、太平洋的沙茨基海台、大西洋的布萊克海台等。頂部水深在200~2500米之間,--般為1000~ 2000米。側面坡度較珊瑚礁陡,山麓有壕狀凹地,頂面常有玄武岩圓礫和白堊紀晚期的造礁珊瑚及瓣鰓類等淺海生物化石,因而認為平頂海山曾受侵蝕下沉到水下。但不同深度頂面有不同時代的化石。如1800米深的頂部有白堊紀化石,1000米深有始新世化石,400米深則有新近紀的化石。有人認為,不同深度的頂面並不表示地殼沉降的差異,而是代表形成時代的差異。西太平洋的大部分海台頂部和坡面上都產有富鈷結殼和磷鈣土。

通常起伏較小,台頂面比較平坦,高出周圍洋底1~2公里。側面坡度一般較陡,但有的也較平緩。有時可綿延千公里以上,如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和夏威夷群島間的海台,長2800公里,寬900公里。以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布較廣。

分類

①邊緣海台,發育於大陸邊緣,多分布於水深500~4000米處,為大陸坡或島坡上的平坦面,坡度在1/100以下。通常為花崗岩基底,是沉沒至海洋不同深度的地塊,如美國東南岸外的布萊克海台。

②洋中海台,指洋盆中孤立的海底高原,大多位於水深4000~5500米處,上覆以鈣質為主的厚層沉積物,通常無明顯的火山、地震等構造活動。有些則具有陸殼性質,可認為是大陸裂離出來沉沒的碎塊,也稱微型陸塊,其地殼比周圍洋底厚,但仍小於正常陸殼,如印度洋的馬斯克林海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