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地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d'Haïti;克里奧爾語:Repiblik Ayiti),簡稱海地。是位於加勒比海北部的一個島國。印第安語意為「多山的地方」。海地東接多米尼加共和國,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面積2.78萬平方公里。 1492年哥倫布到達伊斯帕尼奧拉島,1502年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1697年該島西部被割讓給法國,稱法屬聖多明戈。 1804年1月1日法屬聖多明戈宣告獨立,成立海地共和國,是拉美第一個獨立共和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 [1] 海地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由於能源不足,海地的工業非常不發達,失業率也極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美國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國,1995至1999年間向海地提供了8.84億美元的援助。海地與台灣當局保持着所謂的「外交關係」。

海地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海地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Haiti, La République d』Haïti
簡   稱 海地 所屬洲 北美洲
首   都 太子港 主要城市 海地角,戈納伊夫,和平港等
國慶日 1月1日 國   歌 《德薩利納之歌》
國家代碼 HT 官方語言 法語、克里奧爾語
貨   幣 古德 時   區 UTC-5(夏時制UTC-4)
政治體制 半總統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若弗內爾·莫伊茲 [2]
人口數量 1200萬(2017年) [3] 人口密度 393.6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 黑人(95%) 主要宗教 天主教、基督新教、伏都教
國土面積 2.78萬平方公里 水域率 0.7%
GDP總計 96.58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人均GDP 868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509 國際域名縮寫 .ht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注   音 ㄏㄞˇ ㄉㄧˋ
獨立日 1804年1月1日 重要事件 1·12海地地震
主要學府 海地大學

歷史沿革

殖民地時期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族居住地,伊斯帕尼奧拉島被發現時,島上居住着約100萬印第安人,主要為泰諾人,島的西北部居住着少許西沃內人。當時島上已經有五個印第安土著政權,他們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莊裡,捕捉鳥類、魚類、嚙齒類動物,並耕種土地。伊斯帕尼奧拉島印第安人用石斧開墾,用木鏟耕種。主要的作物是木薯和甘薯。 1492年,在哥倫布的首次航行中,因為其旗艦擱淺,不能把其他兩艘船上的船員帶回西班牙,因此在今天的海地角附近建立了納維達德城堡。 1493年哥倫布返回這裡時,發現堡內無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貝拉殖民地,該島的殖民統治就此開始。 [4] 1502年,伊斯帕尼奧拉島正式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島上印第安人的軍事反抗被粉碎。16世紀時,西班牙人已經在島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們都分得了島上的土地,並且把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變成了奴隸,用於採掘黃金、種植甘蔗和養牛。由於天花的影響,阿拉瓦克人於1544年在島上絕跡。 土著絕跡以後,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種植園和牧場紛紛被西班牙地主拋棄,該島西部遂成為荒蕪的無人區,並逐漸變成英國、法國、荷蘭等國海盜的據點。到16世紀末,這些海盜已經嚴重地威脅西班牙的海上航線。一些來自英、法、荷等國的獵人逐漸來到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狩獵野牛和野豬,做成醃肉出售給海盜,還有一些農民種植煙草和一些基本的糧食作物。 在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歐洲移民中,法國人占數量上的優勢。1640年,法國將伊斯帕尼奧拉島西北的托爾提島據為己有。1665年,法國政府聲稱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是法國的殖民地,稱為「聖多明克」。1679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聖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讓給法國。 法國政府考慮到在該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僅很注意制止海盜活動,而且勸說獵人移居到殖民區,成為定居農民。到17世紀末,隨着法國殖民者的不斷遷入,聖多明克已經成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革命前

 

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要求制訂有關有色人種自由民權利的立法,遭到來自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羅·德聖梅里的反對,他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國民議會竟不幸制定關於黑白混血人種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將認為自己是被出賣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們朋友(按:指法國的「黑人之友」等主張廢奴的自由主義組織)的慫恿,將會採取最極端的手段。然後,奴隸們——他們也有同樣的朋友和同樣的行動手段——將會力圖達到同樣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會成為一片廣袤的屠場……」 隨着時間的推移,莫羅的預言在聖多明克逐漸成為現實。當地殖民當局拒絕履行法國國民議會提出的自由民有權參加省議會和殖民地議會選舉的法令;當地的混血人則拿起武器,要求獲得他們應有的權利。白人與混血人之間的爭論吸引了殖民當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沒有注意到黑人即將造反的信號。 1790年,聖多明克的黑人奴隸就通過夜間的伏都教秘密集會互相傳播準備起義的消息。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萬黑人奴隸以擊鼓為號,紛紛起來造反。白人種植園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襲擊。奴隸們放火焚燒甘蔗田和房屋,屠殺白種居民。當地的一萬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規部隊根本無法將起義鎮壓下來,幾個星期內,海地北方已經成為廢墟。大約有兩千名白人被殺,180個甘蔗種植園和900個咖啡與靛藍種植園被毀壞,1萬多名奴隸在戰鬥、飢餓或白人鎮壓中死亡。兩個月後,海地北方已經全部落入奴隸手中,只有法蘭西角與西部山區一帶有防禦工事的營地還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沒有發生奴隸叛亂,不過卻發生了白人與要求分權的混血人種的戰爭,除了太子港(當地貧窮白人組成了自發武裝,反抗白人上等階級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種軍隊在交戰中占上風。在海地南部,白人種植園主將黑人奴隸武裝起來,反對混血人種。 1791年10月,聖多明克的黑人起義已經演變為白人上等階級與貧窮白人、白人保王黨與革命派、混血人與白人、混血人與黑人、南部武裝奴隸與北部起義奴隸之間的交迭混戰。唯一恢復秩序的希望在於從法國派遣軍隊,然而國民議會中的雅各賓派反對任何支持聖多明克殖民者與王家總督的動議。直到1792年9月雅各賓派控制國民議會後,才向聖多明克派去「革命軍隊」,宣傳「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但是,自法國派去的革命軍隊面臨聖多明克保王黨的抵抗,只好與叛亂的努力聯合起來。1793年6月,黑人攻陷法蘭西角,並洗劫了這個城市。

外國干涉

 

1908年到1915年,海地發生了6次政變,更換了8位總統,陷入長期的內亂和內戰中。雖然海地憲法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但法國和德國的商行通過當地代理人在海地獲得了許多土地所有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在海地的利益集團受到了美國的猜忌。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引申」而擴大了門羅主義的範圍,獲得了波多黎各和古巴,為美國在加勒比海國家發生內亂或「歐洲人占領」時實行干涉作了辯護。1914年11月,海地政變時,美國海軍就派了一艘巡洋艦到太子港,將海地國家銀行的50萬美元保證金運到紐約(1919年歸還),以免被叛軍攫取。 1915年5月,海地爆發了另一次政變,為了撲滅政變,統治者讓-維布倫·紀堯姆·桑下令殺死監獄中的所有政治犯,他本人則在不久之後被沖入法國公使館的暴亂民眾殺死並被肢解。海地陷入無政府狀態,最終招致使美國的入侵。1915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子港登陸,控制了局面,並遴選出一個美國認為合適的總統。海地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海關被置於美國監管之下。美國監督海地參議院制訂了新憲法,以美國憲法為藍本,規定總統任期四年,參眾兩院議員任期為六年和二年,賦予年滿21歲的公民選舉權。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海地是西印度群島中的島國,位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總面積約27797平方公里。東接多米尼加共和國,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公里。

地形地貌

海地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

氣候特徵

海地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氣候成因:本地位於東北信風帶,常年盛行來自海洋的濕潤的東北的信風,在該國北部受地形抬升形成降雨且水量豐富,以此形成該國氣候南北的差異。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全國平均氣溫24-27℃。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水系分布

戈納伊夫島為海地全國最大島嶼,面積約207平方公里。最大湖泊為伊坦沙烏馬特湖,面積約181 平方公里。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要農業區。

自然資源

海地主要礦藏有鋁礬土、金、銀、銅、鐵等,其中鋁礬土儲量較大,約1200萬噸。由於長年砍伐,海地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熱帶稀樹草原、熱帶旱生林、半荒漠熱帶旱生灌叢、熱帶落葉林、半常綠季雨林、熱帶雨林、山地常綠林等植物。 [5]

自然災害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7.3級強烈地震,造成至少22.3萬人死亡,近15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40億美元。10月起爆發霍亂,造成9000多人死亡。2016年10月和2017年9月再遭颶風重創。2018年10月,海地北部發生5.9級地震,造成15人死亡,333人受傷,近7000間房屋被毀。[6]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劃分為10省,省下設區,共42個區,區下設市鎮,共144個市鎮。

首都

太子港(Port au Prince) ,人口約276萬(2015年)。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6℃。全國最大城市、西印度群島著名良港。太子港始建於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成為法屬聖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海地獨立,太子港成為首都。太子港飽經地震、颶風和戰火破壞,發展緩慢。城市的建築為圓梯形,由低處向山坡上伸展。城市街道狹窄,港口商業區街呈拱式。

國家象徵

國旗

海地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由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上藍下紅。旗面中央為白色長方形,其中繪有國徽圖案。海地國旗的顏色源於法國國旗。鑲國徽的國旗為官方用旗。

國徽

 

海地國徽啟用於1807年,樣式用於1986年。國徽圖案中間高聳着一棵棕櫚樹,樹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頂是「自由之帽」。樹前的綠地上有一面戰鼓,兩旁為戰斧、大炮等武器;樹兩側各有三面海地國旗和一面三角旗;樹後有六支帶刺刀的步槍。白色飾帶上用法文寫着「團結就是力量」。

國歌

《德薩利納之歌》(法語:La Dessalinienne) 是海地的國歌,歌名是為了紀念海地革命領袖讓-雅克·德薩林。由Justin Lhérisson作詞,Nicolas Geffrard作曲,於1904年採用為國歌。

人口民族

1200萬(2017年)。95%為黑人。

軍事

 

1994年10月,阿里斯蒂德總統復職後宣布解散軍隊,建立了一支3000人的警察部隊來維持社會治安。1995年,聯合國民警特派團逐漸取代了原海地警察力量。 2004年爆發動亂,阿里斯蒂德總統流亡國外,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聯海團)進駐。2017年10月,聯海團結束維和任期,由聯合國海地司法支助團接任。11月,海地宣布重建軍隊。

外交

外交政策

中國無外交關係。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美洲開發銀行、加勒比共同體成員。3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在海設有常駐機構。 2010年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展開救援,並向海提供經濟援助,有關國家在聯合國協調下積極參與海地災後重建。

相關視頻

1、海地防暴紀實:海地防暴紀實

海地防暴紀實:海地防暴紀實

2、海地:悲哀之海

海地:悲哀之海

參考來源

  1. 海地國家概況 ,外交部網,2019年7月
  2. 若弗內爾·莫伊茲正式就任海地第58任總統 ,央視網,2017年02月08日
  3. 海地GDP、人口,世界銀行網,2017-07-20
  4. 海地 ,新浪網,2015-01-22
  5. 海地國家概況 ,騰訊網,2010年01月13日
  6. 海地概況 ,外交部網,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