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塘鄉
海塘鄉是浙江省嘉興市下市轄縣,是崧澤文化發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1958年11月21日,撤銷海鹽縣建制,1961年12月15日,復置海鹽縣。
海鹽縣位於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地處北緯30°21′到30°28′,東經120°43到121°02′,東瀕杭州灣,西南鄰海寧市,北連平湖市和秀洲區。陸地總面積534.73平方公里(其中河道、湖泊等水域面積96.26平方公里),海灣面積537.90平方公里,島礁0.48平方公里。境內陸地海岸自澉浦起到海塘鄉方家埭止,全長53.48公里,是浙北海岸最長的縣(市)。
海鹽地處北亞熱帶南緣,是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5.9°C,年平均高溫累計日數明顯低於長江中下游同緯度城市。年平均雨量1189.7毫米,全年無霜期約為240天,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919.7小時。
2022年末全縣常住人口46.87萬人,比上年增加0.3萬人,戶籍人口383666人,比上年增加592人。
經初步核算,2022年實現生產總值639.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0.2%。第一產業增加值20.31億元,比上年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372.87億元,比上年下降1.2%;第三產業增加值246.66億元,比上年增長2.2%。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349.20億元,比上年下降1.5%。扣除核電工業,縣內生產總值541.06億元,比上年增長2.7%,縣內工業增加值250.42億元,比上年增長3.3%。[1]
目錄
建制沿革
海鹽縣是崧澤文化發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建縣以來,海鹽曾四徙縣治,六析其境。秦末縣治陷為湖(柘湖),遷至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
東漢永建(126-131)中,縣治又陷為湖(當湖),南遷至齊景鄉山旁。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縣(今海寧市)。晉咸康七年(341)縣治遷至馬嗥城。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縣東北境置前京縣。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縣東北境置胥浦縣。唐開元五年(717),遷縣治於今地。天寶十年(751),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崑山南境置華亭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海鹽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降為縣。宣德五年(1430),析武原、齊景、華亭、大易4個鄉置平湖縣。
1949年5月7日,海鹽解放。1950年5月,獅嶺鄉3個行政村劃屬海寧縣,平湖縣10個行政村劃屬海鹽縣。1958年11月21日,撤銷海鹽縣建制,區域併入海寧縣,其中西塘橋、海塘、元通3個鄉劃歸平湖縣。1961年12月15日,復置海鹽縣,轄2個鎮16個公社,獅嶺鄉仍屬海寧縣。1983年,撤銷公社建鄉。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橋撤鄉建鎮。隨着經濟發展,又有於城、百步、秦山撤鄉建鎮。1999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轄9個鎮3個鄉。 2001年10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優化,轄武原、沈盪、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橋、於城、百步8個鎮。
行政區劃
2000年,海鹽縣轄9個鎮、3個鄉:武原鎮、沈盪鎮、百步鎮、石泉鎮、於城鎮、秦山鎮、澉浦鎮、通元鎮、西塘橋鎮、橫港鄉、元通鄉、海塘鄉。
2001年10月17日,浙政函216號批覆同意海鹽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石泉鎮建制,與通元鎮合併。通元鎮轄14村、2居,駐秦溪東路13號(原址);撤銷橫港鄉建制,併入百步鎮。百步鎮轄10村、1居,駐百步東路1號(原址);撤銷海塘鄉、元通鄉建制,併入西塘橋鎮。西塘橋鎮轄19村、1居,駐西場路101號(原址);調整後,海鹽縣轄武原、沈盪、澉浦、秦山、於城、百步、通元、西塘橋8個鎮。
2010年,經省、市政府批准,海鹽縣對部分鎮行政區划進行調整,撤銷武原鎮、秦山鎮建制,分別設立武原街道、秦山街道;撤銷西塘橋鎮建制,設立元通街道、西塘橋街道,其中西塘橋街道與海鹽經濟開發區合署辦公。區劃調整後,海鹽縣轄武原、秦山、元通、西塘橋4個街道,沈盪、百步、於城、澉浦、通元5個鎮。縣政府駐武原街道棗園中路11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鹽縣位於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地處北緯30°21′到30°28′,東經120°43到121°02′,東瀕杭州灣,西南鄰海寧市,北連平湖市和秀洲區。
海鹽縣陸地總面積534.73平方公里(其中河道、湖泊等水域面積96.26平方公里),海灣面積537.90平方公里,島礁0.48平方公里。境內陸地海岸自澉浦起到海塘鄉方家埭止,全長53.48公里,是浙北海岸最長的縣(市)。
海鹽縣地理位置優越,縣城武原鎮北距上海118公里,南離杭州98公里.境內主要公路有01省道東西大道、鹽湖公路、鹽王公路等,四級以上公路總里程189.5公里。境內河道縱橫,總長1860.7公里,骨幹河流有鹽平塘河、鹽嘉塘河、長山河、白洋河等。公路、水路網絡交織,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
地形地貌
海鹽縣地形似一個頂角朝南的等腰三角形,東西最寬處相距約31公里,南北相距約33公里。全縣海拔平均在3~4米,整個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傾斜,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南部為平原孤丘區,山丘高度大多在100米左右,與海寧市交界的高陽山為縣境最高處,主峰高251.6米;東部為平原海塗區,地勢稍高於西部平原;西部為平原水網區,總面積約占全縣的三分之二。
氣候環境
海鹽地處北亞熱帶南緣,是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5.9°C,年平均高溫累計日數明顯低於長江中下游同緯度城市。年平均雨量1189.7毫米,全年無霜期約為240天,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919.7小時。
區域人口
人口詳情
2022年末全縣常住人口46.87萬人,比上年增加0.3萬人,戶籍人口383666人,比上年增加592人。其中,女性196154人,男性187512人。全年出生人口2174人,出生率5.7‰;死亡人口2908人,死亡率7.6‰。人口自然增長率-1.9‰,較上年下降0.48個千分點。全年遷入人口3272人,遷出人口1957人,人口機械增長率3.4‰,比上年度上升2.02個千分點
2015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78966人,比上年增加703人。其中,女性192017人,男性186949人。全年出生人口3259人,出生率8.61‰;死亡人口2721人,死亡率7.19‰。人口自然增長率1.42‰,自然增長率減少1.82個千分點。
歷年數據
2006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65890人,比上年增加1588人。其中,女性人口183960人,男女性別比為98.9︰100。全年出生人口2634人,出生率為 7.2‰;死亡人口2518人,死亡率為6.9‰;遷出人口3254人,遷入人口471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2‰。
2007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67628人,比上年增加1738人。其中,女性人口184999人,男女性別比為98.72︰100。全年出生人口2425人,出生率為6.6‰;死亡人口2381人,死亡率為6.48 ‰;遷出人口2939人,遷入人口465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11‰。
2008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69206人,比上年增加1578人。其中,女性人口185880人,男女性別比為98.63:100。全年出生人口2474人,出生率為6.7‰;死亡人口2556人,死亡率為6.92 ‰;遷出人口2537人,遷入人口418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2‰。
2009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70702人,比上年增加1496人。其中,女性人口186717人,男女性別比為98.54︰100。全年出生人口2460人,出生率為6.64‰;死亡人口2463人,死亡率為6.64‰;遷出人口2399人,遷入人口391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1‰。
2010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73147人,比上年增加2445人。其中,女性人口188070人,男女性別比為98.41︰100。全年出生人口3255人,出生率為8.72‰;死亡人口2700人,死亡率為7.24‰;遷出人口2297人,遷入人口418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94‰。
2011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74661人,比上年增加1514人。其中,女性人口189078人,男女性別比為98.15︰100 。全年出生人口2766人,出生率為7.38‰;死亡人口2591人,死亡率為6.92‰;遷出人口5955人,遷入人口730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7‰。
2012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75873人,比上年增加1212人。其中,女性人口189992人,男女性別比為97.8︰100。全年出生人口3242人,出生率8.63‰;死亡人口2720人,死亡率7.23‰;遷入人口2920人,遷出人口207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39‰。
201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76746人,比上年增加873人。其中,女性人口190602人,男女性別比為97.66︰100。全年出生人口3078人,出生率8.17‰;死亡人口2599人,死亡率6.90‰;遷入人口1813人,遷出人口130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7‰。
2014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78966人,比上年增加703人。其中,女性192017人,男性186949人。全年出生人口3259人,出生率8.61‰;死亡人口2721人,死亡率7.19‰。人口自然增長率1.42‰,自然增長率減少1.82個千分點。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經濟總量
經初步核算,2022年實現生產總值639.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0.2%。第一產業增加值20.31億元,比上年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372.87億元,比上年下降1.2%;第三產業增加值246.66億元,比上年增長2.2%。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349.20億元,比上年下降1.5%。扣除核電工業,縣內生產總值541.06億元,比上年增長2.7%,縣內工業增加值250.42億元,比上年增長3.3%。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2﹕58.3﹕38.5。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166899元(折合24814美元)。經最終核實,2021年全縣生產總值為626.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為3.1:58.8:38.1。
動能轉換
2022年全縣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製造業、時尚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人工智能製造業、新材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1%、12.7%、23.1%、18.0%和7.6%,增速均高於全縣規上工業和全市同產業平均水平;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0.7%、4.3%、7.3%、3.6%和9.6%,分別較上年提高1.2、1.3、1.9、1.8和0.1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
從工業看,2022年全縣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695家,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的90.6%;實現增加值160.07億元,比上年增長4.0%,增速高於全部規上工業3.7個百分點。從服務業看,全年全縣規上民營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不含貿易)94.5億元,占全部規上服務業的72.6%,比上年增長21.3%,增速高於全部規上服務業2.2個百分點
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383.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0 %。第一產業增加值20.79億元,比上年下降2.1%;第二產業增加值228.83億元,比上年增長15.3%;第三產業增加值133.88億元,比上年增長8.2 %。二產中工業增加值217.02億元,比上年增長15.9 %。扣除核電工業,縣內生產總值274.71億元,比上年增長6.4%,縣內工業增加值109.67億元,比上年增長6.0%。核電工業增加值107.35億元,增長30.9%。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0﹕58.3﹕35.7調整為5.4﹕59.7﹕34.9。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101290元(折合16263美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86676元。
全縣公共財政總收入59.37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63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稅收收入28.9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非稅收入2.66億元,比上年下降26.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0.03億元,比上年增長31.6%。
第一產業
農業生產穩中有降。實現農業總產值 31.06億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農、林、牧、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增長4.1%、14.0%、-15.6%、-5.0%、12.0%。
全縣總播種面積43784公頃,比上年增長1.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1868公頃,比上年增長0.4%。蔬菜種植(含菜用瓜)面積和產量分別為7665公頃和27.15萬噸,比上年增長8.9%和10.7%,水果產量9.64萬噸,比上年增長5.6%,油菜種植面積2089公頃,比上年下降2.4%,棉花種植面積451公頃,比上年下降31.4%。
全縣森林面積7940公頃,比上年增長1.8%,當年造林面積140公頃,比上年下降64.1%,全縣森林覆蓋率13.6%。
全年生豬出欄17.83萬頭,比上年下降68.3%;生豬存欄7.23萬頭,比上年下降63.9%。全年家禽出欄970.9萬羽,比上年增長27.8%;存欄221.92萬羽,比上年下降16.4%。
全年肉類總產量30043噸,比上年下降37.7%,其中,豬肉12035噸,比上年下降65.7%。
第二產業
全年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954.91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核電工業171.69億元,比上年增長39.7%。463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813.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縣內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642.24億元,比上年增長4.6%。五大新興行業實現產值367.88億元,比上年增長8.5%,四大傳統產業實現產值238.76億元,比上年增長0.1%。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0.1%;集體企業下降3.0%,股份制企業增長38.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0.9%;私營企業下降6.3%。分門類看,採礦業下降27.5%,製造業增長4.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4.9%。
規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77.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3%;不含核電的縣內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06.51億元,比上年增長4.0%。實現利稅總額127.85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實現利潤總額77.51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其中,縣內工業實現利稅總額44.06億元,比上年增長3.1%;實現利潤總額23.13億元,比上年下降8.6%。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11.97億元,比上年增長4.0%。完成建築業總產值 38.43億元,比上年下降27.3%,實現利潤4563萬元,比上年下降5.1%。
第三產業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6.15億元,比上年下降43.0%。其中,住宅投資12.03億元,下降62.8 %;辦公樓投資0.26億元,下降75.8 %;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2.13億元,增長52.5%。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36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住宿業分別為3.43億元、87.48億元、1.22億元和12.5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2 %、7.3%、26.1%和10.9%;城鎮和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均比上年增長10.0%。
全年批零貿易業銷售額320.59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限額以上74.88億元,比上年下降22.0%。全年住宿餐飲業營業收入18.94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限額以上2.44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比上年下降5.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9.5%,化妝品類增長2.9%,金銀珠寶類下降60.1%,日用品類下降14.0%,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1.2%,中西藥品類增長13.2%,文化辦公用品類下降1.0%,家具類下降2.9%,通訊器材類下降30.2%,石油及製品類下降18.1%,建築及裝潢材料類下降55.1%,汽車類增長23.9%。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0.98億元,比上年增長4.6%。境內等級公路里程950公里,比上年增長0.8%,其中一級以上公路里程11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1公里,均與上年相同。全年公路客運量為659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7%;水陸貨運量2053萬噸,比上年增長2.4%。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1367萬噸,比上年下降14.5%。年末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212輛,比上年減少4輛;公共汽車客運總量173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0.0%。
年末郵電所17處,全年報刊發行量884萬份,比上年下降7.4%。全年郵電業務收入4.14億元,比上年下降1.4 %,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77萬戶,比上年下降14.0%,移動電話用戶46.81萬戶,比上年增長1.4%,擁有互聯網用戶11.86 萬戶,比上年增長6.0%。
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59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3%。其中國內遊客592萬人次,增長18.2%;境外入境人數10153人次,比上年增長46.1%。全年旅遊總收入53.10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國內旅遊收入52.80億元,比上年增長19.0%;旅遊外匯收入483萬美元,比上年下降9.6%[2]。
社會事業
科技發展
全縣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95719萬元,比上年增長6.1%,占GDP的比重為 2.50 %。全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科技支出19241萬元,比上年增長17.8%。全縣高新技術企業47家,比上年增加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97家,比上年增加27家。全縣專利申請受理量2517件,專利申請授權量2125件,比上年分別增長36.2%和47.6%;專利申請授權量中發明專利87件,比上年增加23件。
教育事業
全縣有小學21所,在校學生23336人,教師1448人;普通中學16所,在校學生16650人,教師1542人。九年義務教育對象入學率100%。初中、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分別為99.16%和72.97%。有職業中學2所,在校學生4897人,教師349人。全縣向普通高校輸送新生2093,輸送高職(單考單招)647人。
全縣共有5447人參加各類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證書的自學考試。
文化事業
年末全縣有文化館1個,鎮(街道)文化站9個,公共圖書館20個,全縣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050千冊,比上年增長12.4%;農家書屋105個,藏書量237千冊。博物館1個,劇場、影劇院4個。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台1座,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體育事業
全縣有體育場館數12個,比上年增加1個。當年全縣體育健兒在市以上體育比賽中,共獲獎牌193.5枚,其中,獲得金牌69.5枚。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全縣共舉辦縣級運動會51次,共有7236人次參加比賽。
醫療衛生
年末全縣有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個,衛生監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婦保院1個。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床數1917張;衛生機構技術人員2624人,比上年增長9.2 %,其中,執業醫生951人,註冊護士 894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7.1%和11.3%。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100%,衛生廁所覆蓋率99.98%。
基礎設施
全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40491萬元,比上年下降5.3 %。縣城建成區面積17.2平方公里,比上年擴大1.2%,建成區人口12.51萬人,比上年增長1.4%。年末實有道路面積360.7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1%;排水管道長度 382.75公里,比上年增長1.4%。建成區綠地面積703公頃,比上年增長1.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5.59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2%。
社會保障
全社會從業人員30.26萬人,同比增長1.3%,其中,城鎮及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從業人員12.11萬人,比上年減少0.6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比上年下降0.02%。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2148人,比上年增長4.4%,安置失業人員4972人,比上年下降2.0%。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04萬人,比上年下降4.8%。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7.80萬人、11.35萬人、16.99萬人和11.98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1%、4.1%、1.0%和1.4%。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100 %。全縣低保對象2153人,比上年增加35人;低保對象中城鎮283人,農村1870人,共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貼1012萬元,比上年增長25.5%。
全縣有社會福利機構11家,床位2859張,安置860人。社區服務設施720個,比上年增長10.9%,社區服務中心覆蓋率100%。
歷史文化
風土人情
吃早燒:吃早燒,即早晨四五點鐘吃燒酒。在浙北海鹽澉浦一代仍沿襲着這種奇特的飲酒風俗。吃早燒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不管颳風下雨,365天從不間斷吃早燒。吃早燒的人很穩定。也很少串店,因此掌柜也掌握着每個客人的酒量。他們不多喝,一般每次只喝一開(即老秤2兩,新秤1.25兩)燒酒。吃早燒的常常是兩三個人圍一張桌子,很小的酒盅,情投意合地坐在一起慢斟細飲,娓娓而談。除了喝酒聊天以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靈(諧音)市面,傳播一些新聞、農事。 早燒有兩種吃法:一種是吃葷酒,另一種是吃素酒。吃葷酒就是用羊肉、豬頭肉之類的葷菜下酒,價錢貴些;吃素酒則是用糕餅、油條、鹽浸豆、豆腐乾之類下酒。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每年入秋羊肉開始上市,很多周邊的遊客都慕名前來吃早燒,多以黃酒、紅燒羊肉為主。
滾燈:滾燈的製作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由許多根粗壯堅實的竹片紮成球體,球分內外兩層,大球裡邊有一個小球,懸空吊着,大小球不會碰撞。小球表面用紅綢或黑綢包貼,就像是個燈。小球內裝有活動支架,能上下左右轉動。而大球則只是一個空殼,不包貼綢布。 滾燈可以滾、可以壓、可以拋、可以擲,燈中燭火始終不會滅,燈殼也不會因拋擲滾壓而破碎,這不得不歸功於製作滾燈的民間藝人,給玩燈的人提供了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支架上插蠟燭,隨便滾燈滾到什麼位置,支架上的蠟燭則始終直立,所以燭光也就不會因此而熄滅了。 滾燈在海鹽有着700多年的歷史,演久不衰。我縣素有「滾燈之鄉」的美譽。滾燈展示了男性的陽剛之美,反映了海鹽人民特有的尚武精神,是漢族民間舞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海鹽滾燈已被收入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和《中國群眾文化辭典》。
海鹽腔:淵源於元代流行在海鹽的南北歌調,經楊梓等人加工後成為一種戲曲聲腔、劇種(據元代姚桐壽《樂郊私語》)。一說早在南宋末期即已形成,系寓居海鹽之張錨所始創(據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明嘉靖年間曾在嘉興、湖州、溫州、台州等地流行。在發展過程中對戈陽腔、崑山腔的演變起了一定的影響。明萬曆以後日趨衰落而絕跡。現在已很難知其面貌。據《中國戲曲曲藝詞曲》載:「現存海寧皮影戲的『專腔』,有人認為還保存海鹽腔的成分。」也有人認為浙江甌劇所唱的崑腔,可能保存了海鹽腔的餘音。
騷子歌:騷子文書是以文學本子(手抄本)為基礎,用海鹽方言說唱為主要表現形式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綜合性說唱藝術。其表演主要採用站唱、拆唱,也有走唱或坐唱等形式,具有它自己的獨特風格。騷子歌是海鹽民間待佛儀式的歌謠,與我國戲曲鼻祖四大聲腔之一的「海鹽腔」有着一定的淵源[3]。
名優特產
海鹽大頭菜:海鹽盛產大頭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海鹽傳統的醃製加工蔬菜,仍名聞-滬一帶,享有較大的聲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特別是上海人對海鹽大頭菜有特別的鐘愛。大頭菜即芥菜,又稱蕪菁、芥辣、芥菜疙瘩,是芥菜的一個變種,為根用芥菜。它質地緊密,水份少,纖維多,有強烈的芥辣味並稍帶苦味,在襄樊地區,人們還把它叫作諸葛菜,傳說吃大頭菜是諸葛先生首創的。雪裡蕻和榨菜也都是芥菜的一種。榨菜質地肥厚柔嫩,口感脆辣。雪裡蕻又稱雪菜,是葉用芥菜的一種,具有特殊的香辣味。經醃製後的大頭菜,鮮味足、香脆爽口、略帶一點酸、風味獨特,它可直接生吃,也可作炒菜或澆湯,與其它菜類搭配可配比出各色各樣的各種花色菜餚,口味純真,鮮不釋口。在九八年十月舉行的九八嘉興優質農產品展示會暨科技交流會上被評為優質產品。目前,廣大農戶正在擴種面積,改進大頭菜的加工技術,提高品質,使海鹽大頭菜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產品成為清費者青睞的暢銷產品。
南湖菱:南湖菱較為特別,因為其它菱一般都有角,而浙江嘉興城南的南湖菱卻是圓而無角,所以又稱「餛飩菱」。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了。這種菱皮薄肉白,鮮甜多汁,清香上口。每年處暑後大量上市,既可生吃,又可熟食。
橫港蜜梨:橫港鄉從一九八四開始依靠科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中形成的。目前,全鄉種植面積達800餘畝,年產量達160萬公斤,年產值320萬元, 已形成脆綠、 翠冠、 清香、 黃花、 冬梨等早熟、 早中熟、 中熟、 晚熟和特晚熟的不同時令,多個優質品種搭配的種植結構,產品供應期可從7月下旬一直延續至11月份。橫港蜜梨在栽培技術上,推廣開心矮化整形修剪,強化重施有機肥料,定產疏果,果實套袋等高新栽培模式,使果實無污染、果型大、品質優、固形物含量高,產品暢銷省內外,96年「脆綠」品種質量被評為嘉興市領先水平,其栽培技術獲得海鹽縣科技成果二等獎。該鄉98年被縣政府命名為「蜜梨之鄉」,2000年註冊了「橫港牌」蜜梨商標。
海鹽包心菜:海鹽縣的南端,風景秀麗,物產豐富,還有較多的海塗地、堆方地和雜地可以利用,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從92年開始,根據本地特點,就嘗試種植包心菜,短短几年,從開始的500多畝發展到如今的10000多畝,形成了較大的種植規模,成為嘉興市市級優質包心菜基地,在蔬菜種植區包心菜種植幾乎遍及了家家戶戶,成為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文溪龍井:「文溪龍井」是海鹽文溪茶葉精製廠在中國農科院茶研所專家的悉心指導下,選用「龍井43」優質茶葉作原料,運用科學方法 精製而成的,製作精良,包裝考究。1991年4月正式通過國家農業部茶葉質量監測中心評審鑑定,頒發了一級一等品茶質量認可證書。文溪龍井具有獨特的風格,以「翠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於世,乃當今綠茶之珍品。文溪龍井,含有豐富的有益成份,具防癌、抗衰老之功能,品飲龍井茶,能止渴生津,利尿清心,益思明目,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作用。常飲文溪龍井茶,保君身體健康。
風景名勝
南北湖風景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南北湖這一
大自然的瑰寶,集山水之精華,聚人文之薈萃,2004年榮獲浙江"最佳休閒度假勝地"的美譽。
南北湖,我國唯一融山、海、湖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位於杭州灣北岸海鹽縣境內,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AAA級旅遊區,地處杭滬蘇甬等大中城市的中心地段,距上海120公里,杭州80公里,蘇州110公里,區位優越,交通便捷。
南北湖,三面環山,一面臨海,面積30平方公里,由湖塘、三灣、鷹窠頂、談仙嶺、濱海五大景區組成。一堤橫臥,分湖南北,不深卻曲折,其間有島;湖的南端是海,聞名中外的"錢江潮"就在此形成,既能欣賞錢江潮源、石帆蜃氣等奇景,也能海邊拾趣;湖的四周山體連綿,松、竹、茶、橘……近翠遠黛,簇擁一池碧水,可謂湖光山色,一片詩情畫意。登山至鷹窠頂,將山海湖盡收眼底,農曆十月初一,更可觀東南奇景--"日月並升"。景區內還有有世界最小石城"談仙石城";"夜普陀"之稱的千年古剎雲岫庵;園林大師陳從周藝術館、黃源藏書樓、吳越王公園……
南北湖,春日桃紅柳綠,百花爭艷,茶樹吐新;夏天萬木垂蔭,荷花競放,湖海浪遊;秋季遍野金黃,丹桂飄香,橘壓枝頭;冬時鷹窠睛雪,蒼山皚皚,山海湖渾然一體。遊山玩水看海,品茗品橘品筍,參與新鮮刺激的野外拓展訓練,組織觀光會務,享受休閒度假之樂,一切盡在南北湖!
杭州灣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谿水路灣,全長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比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公里,已經成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候選世界紀錄,成為繼美國的龐恰特雷恩湖橋後世界第二長的橋樑。
杭州灣跨海大橋主要投資來自浙江省地方政府和浙江民營企業,沒有依靠國家投資,展現了浙江的實力。也成為了目前浙江的地標。大橋總投資預計超過161億元人民幣。其中大橋部分長36公里,耗資118億元;北岸連接線部分長29.1公里,投資17億元;南岸連接線部分長55.3公里,投資34億元。來自民間的資本占了總資本的一半,包括雅戈爾、方太廚具、海通集團等民營企業都參與了對大橋的投資。大橋收費年限為30年,收費標準擬定為80元/輛。
大橋設南、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m的鑽石型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準35000噸;南航道橋為主跨318m的A型單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準3000噸。除南、北航道橋外其餘引橋採用30~80m不等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
大橋是中國自行設計、自行管理、自行投資、自行建造的,工程創6項世界或國內之最,用鋼量相當於7個「鳥巢」 ,用混凝土量相當於10個國家大劇院,可以抵抗12級以上颱風。
鷹窠頂
每逢農曆十月初一清晨,登鷹窠頂可觀日月並升,被譽為東南第一奇觀。
日月並升又稱日月合壁,是一種罕見的天象,被譽為東南第一奇景,它是指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歷史上最早記載日月並升的是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國子生陳梁的《雲岫觀合朔記略》,文曰「殘蜃忽送月印日心,兩輪合體,雪裡丹邊相摩盪,還轉不止,海天俱動,不可思議。」
鷹窠頂位於錢塘江口風景勝地南北湖畔,它是環湖諸山中的一峰,是觀賞海上日出的絕妙所在。大、小看台是鷹窠頂上兩處最佳觀日點。
大看台突出海上,海拔186米,幾塊大石似含苞欲放的荷花,故又名荷苞峰,面積近十畝,石壁上有「鷹窠頂」三個擘窠大字,還有「日月並升天下奇」、「海天一色」、「獾室」等摩崖石刻,崖上有一小普陀洞,香客常特地到此尋幽。石上有「月印日心」石亭一座,1989年澉浦永安絲綢印染廠出資建造,亭柱上有二聯:「海天耀彩一派風光,日月交輝兩湖聲色」和「永教日月留雙壁,安得海山共一湖」。
小看台位於大看台北,又名蓮花峰,面積約一畝,石壁上「湖海壯觀」、「雙濤」等石刻,雙濤指海濤與松濤於此融為一體。
在大小看台之間有一塊「東方大港」測量標誌,園柱形,編號072,系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建設東方大港,由東方大港建委會立。標誌現藏雲岫庵中。
在小看台下,還有痴景岩、合掌岩、獅頭岩等石景。
黃沙塢
南北湖風景區處於我國柑橘載植區的北緣,據宋《澉水志》記載已有700多年的種桔歷史。橘區集中於南北湖村及其黃沙塢山村一帶,尤其是"黃沙塢",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內桔園成林,被譽為"浙北桔園",人稱"世外桃源"。 邑人陸秉仁《黃沙塢觀橘林》詩云:"黃沙塢內好風光,千樹萬樹橘金黃。幾處樓台秋風裡,行人無不叫'好香'!"
"采桔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黃沙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海相連,形成了冬暖夏涼的獨特氣候。春季橘花盛開,香飄數里;秋季果實纍纍,滿山金黃,是遊人賞橘、品橘、采橘的最佳處。品種有本山蜜桔、紅桔、橙子、香椽、福桔、無核桔、柑等,其中本山蜜桔色澤金黃、甜中略酸、皮薄肉厚汁鮮,最負盛名,年產量千餘噸。
高品質的無公害柑橘來源於科學的管理和先進的農技,常年聘請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專家為顧問,推廣革新技術,採用複合肥代替單純化肥,天然無農藥殘留,提高柑橘含糖量,據省農科院檢測糖度最高達17度;全面使用生物製劑,每年多次噴灑微量元素,使柑橘吸收氮、磷、鉀、鎂等9種營養成分。2001年,南北湖村註冊"黃沙塢柑橘"品牌,並引進選果機,實施產品包裝化。黃沙塢柑橘走俏市場,先後獲得"國家級無公害基地"、"浙江省無公害農產品"、"浙江省綠色農產品"、"嘉興市名牌產品"等稱號。
千佛閣
千佛閣位于海鹽縣城武原鎮天寧寺路,始建於唐大曆三年(768),名千佛大寶閣,元末毀。明洪武楚石禪師重建;崇禎元年(1628)再建。清乾隆、同治年間兩次重修。千佛閣面闊27。5米,進深17米,高23米,分上下兩層,總面積一千平方米,重檐式歇山頂。閣四周側腳方形石柱,內為圓形川柏側腳木柱,內柱從地面通屋頂,柱礎為石鼓形。頂用圓椽,蓋筒形青瓦,屋角起翹,懸掛風鈴。全閣共有斗拱136朵。在楓拱、堂軒、廊攀、雀替、隔架等構件上精心雕刻着花卉、鳥獸等圖案,楠木正梁彩繪 "雙龍搶珠"副間彩繪"雲鶴"。1985年至1987年重修,1988年春節竣工開放,趙朴初題額。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綺園
綺園坐落在縣城武原鎮綺園路。清同治十年(1871)海鹽商人馮纘齋建宅於此,名"三樂堂"。翌年,在宅後的明代廢園上建"綺園",俗稱"馮家花園",是馮纘齋將其岳父、清代著名劇作家黃燮清的"倚晴樓"之精華移建而成。解放後,馮氏後裔將宅園捐獻給國家。綺園占地9887平方米,其中水面占25%,綠地占71。4%,建築占0。25%。園內植物有58科、1158棵,其中百年以上古樹有40餘株。造園特點:以樹木、山、池為主,略略點綴建築,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各得其宜,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似。綺園能集辦州、揚州兩地園林之精華,頗具江南山林野趣。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稱"綺園"為"浙中數第一"。1963年6月,海鹽縣人民委員會批准綺園對外開放。1981年1月海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被列為"全國十大名園"之一。著名油畫家、書法家、邑人朱乃正為"綺園"題額。
張元濟圖書館
張元濟圖書館坐落在縣城武原鎮文昌東路,是為紀念中國傑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版本目錄學家張元濟先生而建造的,陳雲同志為圖書館題寫館名。1987年落成,占地8000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體現江南園林特色的仿古建築。院內黛瓦粉牆、曲橋臥波、閣亭相接、自然成趣,是一個安靜、舒適、典雅的讀書園地,蜚聲海內外。圖書館現有藏書15餘萬冊,除了具有一般縣、市級公共圖書館的職能外,還有其自身的兩大特色:一是專設了張元濟先生紀念室,陳列保存着張元濟先生的著作、手稿和生平事跡資料,供研究參觀之用;二是設置了商務印書館版本閱覽室,保存和陳列着商務印書館100年來的出版物,其中一套《四部叢刊正編》精裝150冊,已成為大陸收藏的台灣商務版之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