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

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

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此外,在體型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運動等方面都有其特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海洋魚類 , 拉丁學名 : marine fishes

界 : 動物界 ,分布區域 : 兩極到赤道海域

目錄

種類

大多數以鰓呼吸、用鰭運動、體表被有鱗片、體內一般具有鰾和變溫的海洋脊椎動物。

現 生魚類共2萬餘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

研究簡史一般認為,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是從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開始的。

他在《動物志》一書中,記錄有愛琴海的魚類115種,並對魚類的結構、繁殖、洄游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記述。

近代海洋魚類的研究,由法國學者G.B.居維葉和A.瓦朗西納發表《魚類自然史》(1828~1829)開始,以後各國對海洋魚類的洄游、繁殖、生長及其資源的分布和開發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戰者"號、"信天翁"號、"丹納"號等調查船的工作成就最為顯著。

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電子顯微鏡等新技術,對海洋魚類的發生、組織、生理和生態等進行了大量研究。

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海洋魚類最早的國家之一。1975年在山東膠州灣畔發掘的古墓。

證實了中國遠在新石器時代,即能捕撈鰳魚、梭魚、黑鯛、藍點馬鮫等多種海洋魚類。

竹書紀年》(古本)記載:夏朝時已"東狩于海,獲大魚"。

秦漢以後,對魚類資源有了一些保護措施,如"魚不長尺不得取"。明代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對福建沿海129種魚類的習性、漁期作了較詳細的記述。

清代郝懿行的《記海錯》和郭柏蒼的《海錯百一錄》,記有海魚的生長、繁殖和生態等方面的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對中國的海洋魚類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先後出版了《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東海魚類志》、《南海魚類志》、《中國軟骨魚類志》等著作,並開展了對魚類生理、生態和遺傳等方面的研究。[1]

物種分類

摺疊圓口綱

(Cyclostomata)

最為原始的海洋魚類。無上下頜,故又稱為無頜類(Agnatha)。體表裸露無鱗,體形細長呈鰻形,骨骼完全為軟骨。

無偶鰭,無肩帶和腰帶,脊索終生存在,無椎體。

具有單獨不成對的鼻孔,由內胚層形成的鰓處於肌肉囊中,並開口於體外。

本綱為一些小型或中型的魚形動物,現知全世界有2目、3科、14屬、60餘種。中國只有七鰓鰻目(Petromyzoniformes)的日本七鰓鰻(Lampetra japonica)和盲鰻目(Myxiniformes)的蒲氏粘盲鰻(Eptatretus burgeri)為海產。

=摺疊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內骨骼全為軟骨,但常以鈣化加固,無任何真骨組織。體表被有盾鱗。棘刺或裸露無鱗。

腦顱無接縫,頭部每側具有鰓裂,開口於體外。腸短,內具螺旋瓣,無鰾。

雄性具有由腹鰭內側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稱為鰭腳。行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為歪型尾。現知全世界軟骨魚類有12目、40科、130屬、650餘種。

分布很廣,全世界各海域都有,但以低緯度海域為主;從沿海至3000米的深海均有分布。

中國軟骨魚類現知有10目、35科、73屬、166種,可明顯地分為"標準北方種類"和"標準南方種類"兩個區系。

"標準北方種類"經常生活於黃海、渤海及東海北部。"標準南方種類"通常生活於南海,有些種類隨着暖流,可到台灣海峽和東南部海域生活。

摺疊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海洋魚類中最高級的、也是現在最為繁盛的一綱。內骨骼出現骨化,頭部常被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縫。

體表被有硬鱗或骨鱗,或裸露無鱗。外鰓孔 1對,鰓間隔退化,鰓絲為雙行的鰓條所支持。

通常有鰾,鰭條多分節,腸內無螺旋瓣。有些魚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堅實。

一般為體外受精,無泄殖腔。現知全世界硬骨魚類有420科、3800餘屬、18000餘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000種。中國海洋硬骨魚類有 197科、780屬、1825種。

視頻--- 海洋魚類合集


參考來源

  1. 《南海魚類志》,孔夫子舊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