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图书城
海淀图书城 |
中文名称: 海淀图书城 性质: 图书销售 建筑面积: 6.7万平方米 题词: 李先念 |
海淀图书城,说是"城",其实只是周围几层不太高的楼房围成的一个巷子,一条南北走向的步行大街。大街南头是一个中式牌楼,牌楼上的"中国海淀图书城"七个字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大街北头就是北四环。[1]
目录
历史
一. 脱颖而出的中关村原生态文化
海淀图书城一带,在旧时就是繁华之地。图书城北侧,原先是海淀镇的老虎洞胡同,是一条商业街,当时有京西海淀镇"小大栅栏"之美称。 解放以后,较早在此开店的是中国书店和海淀新华书店。其中,海淀新华书店的面积稍大,在周围很有名气。中国书店门脸较小,但也很吸引读书人。这两个书店差不多就是海淀书店群落最早的"原住民"了。
上世纪80年代,有专家在全国政协提交提案说,科技工作者没有地方买科技书刊,应该设立一个专营科技图书的书市。海淀图书城一带由于文化氛围浓,集中了诸多的高校、院所,因而在选址中脱颖而出。海淀中关村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得到了发展机遇。到1992年,籍海楼在此开业,整个街区被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淀图书城";后来又建了昊海楼,形成了图书城现在的规模。
二. 辉煌时期每日人流数曾达到数十万
作为海淀区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商业街,中国海淀图书城已经拥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每日人流数曾达到数十万。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书刊,成为北京首屈一指的购书场所。"中国海淀图书城"牌楼,就见证了图书城在这一时期的辉煌。
三. 插上创意产业的翅膀再生
图书城内的两个主要建筑籍海楼和昊海楼建成之后,部分房产以"永久使用权"的名义出售给了部分单位和个人。图书城的其他旧房产业也由各个不同的主导单位或自行翻建或联合翻建,这就在促进图书城繁荣的同时,造成该地区房屋产权关系复杂,经营自主性过大,公共资源有人用无人管等诸多问题。
1999年,北四环路开始建设,图书城被拦腰截断,面积大量缩减,加上此时中关村西区也开始加紧建设,海淀图书城周围的居民开始大量外迁。种种因素,导致海淀图书城开始走下坡路。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海淀图书城终于迎来了它的新生。
2005年5月28日,以海淀图书城为中心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成立,这是北京市的第一个创意产业基地。为将海淀图书城打造成创意产业基地内名副其实的核心区、全国闻名的以图书文化经营及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北京市文化商业知名品牌,海淀区政府决定对海淀图书城进行改造。改造的计划已于2005年7月拉开序幕。预计到年底,作为中关村原生态文化和商业的核心图书商圈将以全新的面貌重塑往日的辉煌。届时,"图书文化特色商业街"将同时挂牌,成为北京10条特色商业街之一。整个区域则被称为中关村文化广场。建成后的文化广场总占地面积近5公顷,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以图书销售为龙头,集文化产品销售、文体用品销售、休闲、餐饮、娱乐等各种消费、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商业区。
四. 新型城市约会地
在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改造过程中,街内的市政设施将努力体现现代化、人性化的设计取向。
在设计中,重拾老北京灰砖墙的做法,以各种花砖拼接的方式形成镂空的灰墙,与蓝灰色调的清水漆墙面,形成整个街区建筑形象的底景,使人感受到一种洗尽铅华的朴素和幽雅。
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虽为外部空间,但能给人一种置身于"院宅"之内的感觉,令人感到亲切、放松,而这种尺度关系也正是对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传统建筑空间的一种保留与继承,并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尺度形成强烈对比。
重妆后的海淀图书城将成为中关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消费、创意产业聚集的中心区,形成图书、教育、健身、时尚、餐饮多业态组合的新型城市约会地。
变迁
2014年6月12日,"中关村创业大街"隆重开街,海淀图书城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参考来源
- ↑ 海淀图书城:北京曾经的文化地标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