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蝕洞,常見于海崖上的岩石裂縫發育的地方,因受海浪不斷衝擊,岩石不斷碎落成空洞,稱之。它是機械侵蝕的產物,與化學溶解而成的許多內陸溶洞不同。

目錄

概述

海岸的懸崖上被海水侵蝕的洞穴就叫作海蝕洞,也可稱為海蝕洞。陸地上的溶洞主要是化學溶蝕的結果,如會溶解石灰岩而形成溶洞,但海蝕洞不是由於化學作用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機械侵蝕的結果。通俗地說就是水流的衝擊力量破壞了岩石的結構。岩石的各個部位堅硬程度並不一樣,而且還有着大大小小的裂縫。海水會衝進岩石縫隙中,那些較脆弱的部分經不住海浪的衝擊會崩塌、破碎。這樣就會在岩壁上形成凹陷進而形成一個洞。這些洞在海浪成千上萬年的不斷衝擊下,越來越深、越大。海浪衝進洞內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壓力,繼續破壞洞內的岩石。有時還會將洞頂的岩石沖碎而形成一另一個洞口。這時,當海水湧進下面的洞口時,巨大的水壓會以噴射水的形式從另一個洞口釋放出去。海洋地質作用除了這種海蝕作用外,還包括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我們見到的多種多樣的海岸地貌,其實都是這些地質作用的結果。產生這種作用的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濁流,這四種海水運動海洋地質作用的機械動力[1]。海岸在海洋地質作用下除了會形成海蝕洞外,還會造就出其他一些奇異景觀,如海穹、沙灘、海蝕蘑菇等等。

景觀景點

石巷

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群星村西側,有一個海蝕洞,舊名石巷。

這是發現的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海蝕洞遺址,也是廣東地區發現的最深的海蝕洞,是廣州地區滄海桑田巨變的重要物證。

據地理專家考證,7000多萬年前,這裡還是古海,該洞是海底沉積凝成的巨石,不斷受海水沖刷,紅色砂岩和爍岩被沖蝕成洞巷。 距今約2000多年前,海水退出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海蝕洞。它是古代海陸變遷所形成的一座岩洞,故又稱為「古海遺蹤」[2]。古海遺蹤包括:石巷、倚石寺、倚石岩、湛甘泉釣魚台舊址等景點。洞和岩層走向基本一致,洞高2.5米,長20米,從東北向西南大海方向傾斜,在海蝕洞周圍還有多處海蝕崖遺蹟。與海蝕洞洞門連接的是一隅比洞口更高更大的石岩,岩下有石台,猶如神殿,新塘的鄉親便用這一天然殿台建一寺廟,名「倚岩寺」(又稱「天后宮」)。

吊鐘洞

吊鐘洞是港區著名的一個海蝕洞,它位於溶西洲之南的吊鐘洲南端。

由此洞之名,便可推測其必像一口巨大遙吊鐘一般,其洞高約3米,深約16米,小可以穿梭來往,接送旅遊者自鍾耳處進入洞內。洞內圓石成灘,卵石大小不一,在波浪的長期沖磨下,表面十分光滑。

視頻

海蝕洞 相關視頻

美國國家地理——探索世上最長海蝕洞
阿爾加維海蝕洞

參考文獻

  1. 冰海世界 挪威海蝕洞,第一星座網, 2018-3-21
  2. 增城八景——古岸海蝕岩洞遺蹟,美篇,2016-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