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嶺鎮
塗嶺鎮,自古是泉州府晉江縣、惠安縣與興化府仙遊縣交界處的生態要鎮,暨今泉州市洛江區、泉港區與仙遊縣交界處的生態重鎮。塗嶺鎮位於泉州市泉港區西部,她東連泉港區界山鎮、南埔鎮、前黃鎮,西靠洛江區馬甲鎮、河市鎮,南接惠安縣螺城鎮、紫山鎮、輞川鎮,北承仙遊縣楓亭鎮、園莊鎮。塗嶺鎮,下轄21個行政村、1個社區。[1]
塗嶺地方內324國道、瀋海高速、福廈高鐵全境貫穿,設有驛坂、龍頭嶺兩個高速公路互通口,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擁有陳田、菱溪等中小型水庫10餘座,虎岩寺、筆架山等區級以上文物14處,規模以上企業13家,中小企業95家。轄區內建有一所按照三級醫院標準建設的非營利性綜合醫療機構--泉港第二醫院,。擁有國家級3A旅遊景區紅星生態園,福建省鄉村旅遊3A景點綠笛山莊,中國最美古村落樟腳村。地方特產吳輝木牌紅茶、樟腳古民居紅茶、綠笛無公害農產品入選泉州市第三批伴手禮名錄,塗嶺紅茶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塗嶺鎮2010年被列為泉州市第一批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2016年被列為泉港區全域旅遊示範試點鎮,是泉州北翼重要生態旅遊區,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級石化基地泉港區的「後花園」,生態、宜居、宜商的理想之地。先後獲評國家級生態鎮、福建省級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福建省級安全社區、泉州市級「文明鎮」和「雙擁模範鎮」等榮譽稱號。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3384公頃,常住人口45719人。
中文名: 塗嶺鎮
外文名: TuLing Town
別 名: 桃嶺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泉州市泉港區
地理位置: 泉港區西部
面 積: 13384 公頃
下轄地區: 1個社區居委會,21個村委會
政府駐地: 泉港區塗嶺鎮塗嶺村塗嶺街237號
電話區號: 0595
郵政區碼: 362803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5719人(2017年)
著名景點: 紅星生態園、閩林始祖陵、樟腳古民居、金鐘潭、虎岩寺、筆架山
機 場: 晉江機場
火車站: 仙遊火車站、肖厝站
車牌代碼: 車牌註冊代碼:閩C
方 言: 塗嶺話、楓亭話、南埔話
黨委書記: 劉昭暄
鎮 長: 連溥恩
目錄
歷史沿革
塗嶺古稱「桃嶺」,早在商周時代就有古閩越人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宋屬城山鄉。元屬忠恕鄉待賢里、德音里、歸化里。明、清屬三、四、十一都之錦溪、驛坂、東坪、樟市鋪及六都承天、鰲塘鋪、十一都添奇鋪、十七都黃田鋪一部分。民國設為塗嶺鄉。1949年冬起先後設為第七、八、十區。1955年劃出義路、嶺北、東坪3個鄉歸屬仙遊縣。1956年改屬驛坂區。1958年屬超先公社,置土嶺管理區。1961年拆分成立塗嶺公社。1984年改設為塗嶺鄉。1996年撤銷肖厝鎮,設立塗嶺鎮。2000年4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泉港區,塗嶺鎮成為泉港區唯一一個山區鎮。
塗嶺鎮與仙遊縣楓亭鎮山水相連,北部、東北部和楓亭鎮、界山鎮相連接的地方通行以莆仙方言楓亭話,中部使用塗嶺話(介於仙遊話與惠安話之間),南部使用泉州方言惠安話,這其中的歷史緣由,至今鮮為人知。
塗嶺鎮前身為興化府仙遊縣連江里(今楓亭鎮)部分和惠安縣惠北部分融合而成,界山鎮前身屬興化府仙遊縣連江里(今楓亭鎮),唐武德二年(619年)設「楓亭館」,屬豐州南安縣。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析南安縣地再置莆田縣,屬豐州(今泉州)。唐聖歷二年(699年)改豐州別置武榮州(今泉州),劃莆田縣西部、南安縣東北部分設清源縣,直屬武榮州。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設立惠安縣,直屬泉州。
明朝萬曆以前,今界山鎮和塗嶺鎮秀溪、黃田、寨後、樟腳、白潼等幾個村,這些地方一直隸屬於興化府仙遊縣下區連江里(即今楓亭鎮),講的是以興化方言的楓亭話,流行的是以莆仙習俗的楓亭習俗,保留有莆仙戲——至今,這些村落的婚喪節慶的諸多繁文褥節,還保留着濃厚的莆仙色彩。但由於地理位置鄰近惠北,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曾任湖廣按察副使的惠安縣籍的李愷,以今界山鎮一帶連同本來也在楓亭境內的岑兜、秀溪、黃田、寨後、樟腳、白潼等幾個村(今劃給塗嶺鎮)與惠北地緣鄰近為由,提議把這些村從仙遊縣劃給惠安縣,從興化府劃給泉州府。
爾後,李愷出面籌得一筆資金,把這些村買下,這七個村落計有一萬多畝土地、幾萬多人,便在清代道光年間實際劃給惠安縣,並把原先位於興化府仙遊縣塗嶺白水坑的惠仙兩縣界碑北移幾公里到界山鎮北部,並把本來屬於興化府的界山村的界碑新址 改名為界山村交界塘。
清代官修著《乾隆興化府仙遊縣誌》卷二疆:「仙遊縣在(福建)布政司西南三百二十里,東西寬九十里,南北長二百五十里。東抵俞潭鋪四十里莆田界, 西抵白隔嶺六十里永春州界, 南抵白水坑七十五里惠安縣界, 北抵小沽山一百五十里永福縣界。
東南抵長嶺五十里莆田縣界,西南抵白塔嶺北三十五里南安縣界,東北抵後門一百里莆田縣界,西北抵磨頭寨一百里德化縣界。」
宋理宗年間,莆田洋埕一林氏任廣東廣州增城縣尉,晚年退居於此地太白峰東南麓前端的海灘地,因他思念故鄉莆田,此地地處莆田南邊,莆田南部,故諧音稱此地為南莆,後諧音逐漸改為南浦、南埔。 後界山劃入南埔鎮1999年從南埔鎮分出設立界山鎮。
據舊版《莆田縣誌》、《楓亭志》載,那時上述的界山一帶的全部村和秀溪、黃田、寨後、樟腳、白潼等幾個村雖劃歸惠安管轄,但這些地方的稅糧等在1950年前仍由仙遊楓亭負責。
南宋理宗年間,莆田洋埕一林氏任廣東廣州增城縣尉,晚年退居於惠安縣北太白峰東南麓前端的海灘地,因他思念故鄉莆田,此地地處莆田南邊,故諧音稱此地為南莆,後諧音逐漸改為南浦、南埔。後界山鎮範圍一帶劃入南埔鎮,1999年從南埔鎮分出獨立設置界山鎮。
據舊版《莆田縣誌》、《楓亭志》載,那時上述七個村落雖劃歸惠安管轄,但這些村稅糧在解放前仍然為楓亭負責,界山鎮、塗嶺鎮等鎮,特別是鄰近楓亭的鎮的語言則仍然保留是莆仙腔還沒有被惠安話完全同化——人稱「頂路話」,由於兩種方言片區的交叉和同化程度不同,附近其它的鎮的後龍、峰尾、南埔三鎮的方言則融合惠安話與莆仙語支,由於兩種語支的交叉滲透融匯,融合惠安話與莆仙話而形成獨特的「頭北話」或稱「下路話」,部分莆仙話被惠安話同化而有惠安話話的詞彙,泉港東南部一帶由於惠安話與莆仙話的融和和莆仙話被惠安話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與泉州南部話有些不同的方言。
由於泉港一帶和莆仙山海相接,交流頻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它地方不與莆仙相接或離莆仙很遠,部分莆仙話得以保留還沒有被惠安話完全同化或部分被惠安話同化而有惠安話話的詞彙。2000年泉港區成立,從惠安劃入泉港。
莆仙戲是福建地域文化的積澱與結晶之一,素以「宋元南戲活化石」和「南戲遺響」著稱。劇目歷史非常悠久,莆仙戲原名興化戲,現有傳統的保留劇目5000多個,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古老劇目。音樂曲牌豐富,現有曲牌一千多個。
音樂歌舞「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音樂唱腔,風格獨特;表演藝術具有古樸典雅、絢麗多彩的特色,表演基本功科目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個性鮮明。表演程式揉合雜劇和民間木偶戲,行當腳色承襲南戲規制,其生、旦、淨、末、丑、貼、外等七個行當,尤其「靚妝」一角,其源極古。
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老舍先生1962年曾讚譽:「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莆仙戲自唐代形成至今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因泉港許多村民的先祖,於明清之前就隸屬仙遊縣和自莆田、仙遊一帶遷徙而來,披荊斬棘,繁衍成村,莆仙戲也由此引入,並生根發展。 建國初期後龍鎮塗坑村、界山鎮潘南鹽場、山腰鎮錦聯村、錦山村、錦塔村等曾保留辦有莆仙戲劇團。
其中潘南莆仙戲劇團曾排演新編歷史劇《慧眼考官》參加福建省首屆農村職業劇團創作會演。
莆仙戲仍是界山、南埔、後龍、峰尾鎮等地民間歡慶的重要節目,每逢重大民俗節日,甚至老人慶壽,孩子考上大學,都請來莆仙戲劇團。
最為隆重是演「文武台」,即請來兩個莆仙戲班,在村里各搭一處戲台同時演出,莆仙戲的引入,也帶來了古樸典雅的莆仙音樂,豐富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