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涅槃经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

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

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二、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由著名的译经师昙无谶在北凉都城凉州(今武威市)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该译本首次将原经的完整面目现于中土世人面前;

三、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慧严慧观与诗人谢灵运等根据上述两译本进行改编的《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又称作《南本涅槃经》。

目录

简介

西晋帛法祖所译的《佛般泥洹经》就是小乘经典。但在中国佛教史上,主要通行大乘《涅槃经》。昙无谶所译的《涅槃经》四十卷本,则被称为《北本涅槃经》。这三个译本中,以昙无谶的译本最为完善,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也最大,故一般所说的《涅槃经》,一般就指该译本。《大般涅经》的内容,主要是综合了《般若经》的“性空”说,大众部的“心性本净说”和《法华经》的三乘合一说,而加以进一步发展形成自己的体系。 “大般涅槃”是本经特别彰显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脱的佛之三德,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从经文中看,大般涅槃是渊深如海的大寂禅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绝对永恒无有变易,怜爱众生犹如父母,济度痴迷出离生死,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是超出世俗的宁静、光明、永恒、慈慧、超越的解脱的境界。

《涅槃经》经于北凉玄始十年421由昙无谶译出,现编为40卷。 由于它的来源和内容都比较复杂,有的学者考证它曾经有过大约七次或八次的增编,以致于在内容上甚至是在涅槃的定义上都产生了矛盾;有的学者甚至推测它并非出于一时一地一个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经分别流传于中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多种小本经的合本。

《涅槃经》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以及对本心迷失的哲学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 禅宗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深受涅槃妙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悟。 作为禅宗思想、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吟咏,创造出流漾着涅槃慧光的文学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彰显著涅槃诗思的意境。

《涅槃经》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高华深邃、灵动空明的篇章。

流传

《大般涅槃经》在南北朝盛行很广,以至专门讲佛性和如何成佛的涅槃佛教学说取代了般若学的流行,成为南北朝佛教教义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讲涅槃学最著名的人物是鸠摩罗什的弟子,被称为罗什门下“四圣”、“十哲”之一的竺道生。与竺道生同门的慧观,也讲涅槃学,于是道生和慧观就形成了涅槃学派中的两大派别。 由于他们的影响,使涅槃学盛行于南北各地,加上众人纷纷为《涅槃经》作注写疏,更进一步扩大它的传播范围。 中国佛教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等,也把《涅槃经》作为佛的最高最完善的说法经典,由此可见《涅槃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异常重要的地位。 《大般涅槃经》及其译者的命运在中土并非一帆风顺的。 那位北凉译经大师昙无谶在公元421年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后,声名鹊起,远近皆知。 当时的北魏太武帝听说这位来自中印度的翻译大师又善于房中术,就生起念头,想把他召到北魏王朝来。 不料北凉的统治者、河西王蒙逊偏偏扣留住他,不让他去北魏,同时怀疑昙无谶对北凉有二心,终于在义和三年(公元433年)杀害了这位著名的译经大师。 六年后(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凉,军队押着所俘掠的沙门回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由太武帝和崔浩策划的大规模禁毁佛教典籍事件爆发,《涅槃经》自然难逃厄运,在禁毁之列。

著作

在这首次毁佛事件之后,北方的涅槃学又一度复兴,这与北魏孝文帝等帝王推崇佛教密切相关。 当时崇奉《涅槃经》的名僧颇多,如僧范、慧光、惠顺等,僧范还着了《涅槃经》,慧光写了《涅槃疏》,他们的门人弟子中也有不少人为《涅槃经》作注写疏。 到北齐时,又有名僧法上,九岁时得《涅槃经》而诵习,便生出世的念头,就出家为僧。 他专门研习《涅槃经》,著有《佛性论》二卷,当时名声很响,但在北周武帝时佛教典籍再遭禁毁。 《涅槃经》自然难逃劫难,二次被禁。由于北周辖域的限制,毁佛未波及北周国土之外,加上不少僧侣持《涅槃经》隐居山林,故该经并未在这次劫难中被毁绝,仍能得以流传至今。

与禅宗

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 般若之学自东汉传入东土以来,译经事业蓬勃发展,随着般若类经典的旧译臻于完善,经义研究的热潮也随之掀起,晋宋之际讲解般若蔚然成风。 最能体现般若特色的佛经是《心经》、《金刚经》,它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于破除“佛法”,以臻于无住生心的境界。 禅门在传灯接棒之时,以之作为无上法宝。惠能因听诵《金刚经》而出家求法,后来得五祖亲授《金刚经》要旨而豁然见性,成为禅宗六祖,可见般若思想对禅宗影响之巨。 但是,般若类经典讲空固然能使人生起对俗界的厌弃,却难免使人生的追求与期望无所栖泊,而生起茫然失落之感。 因此在“色即是空”的后面,还必须下一转语,这就是“空即是色”. 涅槃之学正是侧重于妙有的理论。 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涅槃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也就是说,大乘“空”的思想出现在前,大乘“有”的思想出现在后,从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 《涅槃经》是阐释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虽然般若明无我,涅槃示真我,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涅槃说一切众生有佛性,二说似多相矛盾,然诚如汤用彤先生所言:“《般若》、《涅槃》,经虽非一,理无二致。《般若》破斥执相,《涅槃》扫除八倒。《般若》之遮诠,即以表《涅槃》之真际。 明乎《般若》实相义者,始可与言《涅槃》佛性义。” 正是般若“真空”与涅槃“妙有”的完美融合,才使佛法成为圆满的体系。    <ref>涅槃经,搜狗百科, 22017-3-15/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