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光
消光又稱消光度,以符號E表示。它的含義實質上為吸光度,早期光吸收分析法中用它表示,現已用吸光度代替。
星光通過星際物質或大氣時,因為部份星光受到星際物質或大氣分子的散射,亮度因此減弱的現象。此外,還有波狀消光(undulatory extinction)
中文名:消光
外文名:extinction
別 名:消光度
表示方法:E
本 質:吸光度
學 科:光學
目錄
簡介
消光度就是吸光度。
吸光度,是指光線通過溶液或某一物質前的入射光強度與該光線通過溶液或物質後的透射光強度比值的對數,影響它的因素有溶劑、濃度、溫度等等吸光係數與入射光的波長以及被光通過的物質有關。只要光的波長被固定下來,同一種物質,吸光係數就不變。當一束光通過一個吸光物質(通常為溶液)時,溶質吸收了光能,光的強度減弱。
吸光度就是用來衡量光被吸收程度的一個物理量。吸光度用A表示。A=abc,其中a為吸光係數,單位L/(g·cm),b為液層厚度(通常為比色皿的厚度),單位cm , c為溶液濃度,單位g/L影響吸光度的因數是b和c。a是與溶質有關的一個常量。此外,溫度通過影響c,而影響A。符號A,表示物質對光的吸收程度。根據比爾定律,吸光度與吸光物質的量濃度c成正比,以A對c作圖,可得到光度分析的校準曲線。
在多組分體系中,如果各組分的吸光質點彼此不發生作用,那麼吸光度便等於各組分吸光度之和,這一規律稱吸光度的加和性。據此可以進行多組分同時測定及某些化學反應平衡常數的測定。在吸光度測定中,為抵消吸收池對入射光的吸收、反射以及溶劑、試劑等對入射光的吸收、散射等因素,可選用雙光束分光光度計,並選光學性質相同、厚度相等的吸收池分別盛待測溶液和參比溶液。[1]
地質中的消光
消光現象
礦片在正交偏光鏡下呈現黑暗的現象稱為消光(Extinction)。
正交偏光下不放任何礦片時,來自下偏光鏡的偏光,其振動方向與上偏光鏡的振動方向垂直,被上偏光鏡反射或吸收,沒有光透過上偏光鏡,視域呈現黑暗。在正交偏光下放均質體的礦片,或放非均質體垂直光軸的礦片,由於這兩種礦片光率體切面都是圓,光程差為0,來自下偏光鏡的光進入礦片後,在圓切面面內任意方向振動,不發生雙折射,也不改變振動方向,透出礦片到達上偏光鏡時,仍與上偏光振動方向垂直,透不過上偏光鏡,視域呈黑暗,旋轉物台一周,這種黑暗情況不發生變化,這種現象稱為全消光(Complete Extinction)(圖10-1),因此正交偏光鏡間全消光的礦片,是均質體礦片,或是非均質體垂直光軸的切片。
在正交偏光鏡下放非均質體其它方向的切片,這種切片的光率體切面為橢圓,當橢圓切面長、短半徑與上、下偏光鏡的振動方向(PP、AA)一致時(圖10-2),從下偏光鏡透出的振動方向平行PP的偏光,可以透過晶體而不改變原來的振動方向,當它到達上偏光鏡時,因PP與AA垂直,透不過上偏光鏡而使晶體消光。旋轉物台360°,晶體切片上的光率體橢圓半徑與上、下偏光鏡的振動方向有四次平行的機會,會出現四次消光現象。因此,四次消光是非均質體的特徵。 [2]
消光類型
根據晶體光率體主軸與晶體結晶要素(晶棱、解理雙晶紋等等)間的關係,消光可分為三種類型:
(1) 平行消光:消光位與晶體的晶棱,解理等方向平行一致。如中級晶族及斜方晶系的多數礦物(可觀察高鋁瓷中的剛玉,鋯石英砂中的鋯石英;花崗岩中的磷灰石;高壓電瓷中的莫來石等等)。
(2) 對稱消光:消光位於兩組解理的夾角對角線的位置,可觀察角閃石及輝石的橫斷面顆粒。
(3) 斜消光:消光位與晶體的結晶要素間斜交,斜交的角度依各種礦物的性質而變動,在定向切片中一定的礦物其消光角也一定。
具有斜消光特徵的晶體,其某一特定切面方向上消光時,邊棱、雙晶縫或解理縫與目鏡十字絲的夾角為一常數,稱為晶體的消光角(Extinction Angle),測定礦物的消光角可以作為鑑定礦物的標誌之一。
正交偏光顯微鏡下礦物中顯示一種不均勻消光現象。轉動載物台時,消光影呈扇狀或不規則狀連續地掃過礦物顆粒,消光界面不顯著,消光影的連續變化表明,礦物內不同部位的消光方位略有規律偏差。波狀消光是晶內應變的效應,是由於過量的位錯引起晶格扇狀或不規則狀畸變的結果。 例如:石英的波狀消光。
實驗觀察
石英的消光現象:
(1) 將石英砂薄片置於物台上,用中倍物鏡准膠後,加入分析鏡,此時有些礦物變暗,有些礦物明亮,有些礦物出現鮮明的顏色。
(2) 轉變物台一周,礦物具有四次明暗現象。
(3) 為了便於觀察,將一石英顆粒移至視域中心,光欄縮小,恰能圈住該石英粒,轉動物台,數數它的明暗次數,如此,可多換幾個礦物顆粒加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