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涉江我不以为苦(乔正芳)

​​ 涉江我不以为苦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涉江我不以为苦》中国当代作家乔正芳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涉江我不以为苦

涉江我不以为苦,因为江水只浸没我的鞋帮。这时我的触觉,大异于平时赤脚浸雨水或自来水。一种强烈的、直沁到心里的凉,是刺激,也是快感。水又极清,滩地上遍布的卵石,到了水中,变得十分晶莹美丽,竟使得我忍不住几次弯腰去摸摸。然后掬起一点冷水湿湿自己的额头,心中想道,这可是李冰引来的雪山之水呀!

我涉水时正走过飞沙堰。飞沙堰的“堰”即都江堰之“堰”,亦即李冰留下的六字真言“深淘滩,低作堰”之“堰”。身临其境,我才看清楚,它原来是布置在江中的,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位置的,用以导江分流调节内外江水量的水工设施。水小时则导水多入内江,首先满足成都平原的需要;水大时则导水多走外江,不使多馀的水进入成都平原。再加上宝瓶口这道可靠的节制阀,便保证了成都平原的水旱无忧。这种“堰”的结构,在四五十年前,还是以竹编长笼内装卵石,也就是二王庙前石刻治水三字经中说的“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了。如今“堰”虽已改用现代混合结构材料,位置则以钢丝绳系定(仍可调节),其创意和发明权仍不能不归于李冰这位永远的天才。

当天上午涉水过飞沙堰的只我一人。有对年轻男女,原来走在我前面约百数十米,不愿涉水便打转了。其实去离堆本不该走这条路,从灌县城出南桥,就可以买票进“离堆公园”,用不着打湿脚。问题是“离堆公园”何以不属于整个的“都江堰景区”,岂“主管”不同,利益矛盾所致欤?

过了飞沙堰,就上离堆了。圣人云,行不由径。我却是独自一人由别径上离堆的,因此也觉得特别有意思。

上离堆后,先进伏龙观,观踞离堆之顶,楼阁三层,气象雄伟。最上层是留待外国朋友和领导同志登临的,我辈只能到二楼。如果来一点阿Q式的自我安慰,则看宝瓶口也正以二楼为好,因为三楼离水面太远,一楼则太近。

从二楼北望,只见岷江从远处雪山下奔来,被江中的“鱼嘴”分为两道,左为外江,右为内江。有几条堰斜在江中,起着“分四六”的作用。内江这边的水,全部奔向楼右,拥挤着闯入宝瓶口。瓶口既窄,水即变深,呈墨绿色,流得更急,作风雷声。楼临宝瓶口一侧,下凭峭壁。倚栏看水,人面距水只十馀米,水花飞溅,凉雾袭人。楼中人少,故无脂粉兰麝,尽可口鼻并用,恣意吞吸江水带来的雪山的清冷的气味。此时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已与江色江声江流江灵交会合一,只觉得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愉快和兴奋,简直像东坡在赤壁舟中,飘飘乎羽化而登仙了。

楼临江设带椅围栏,栏即长椅之靠背,布局类似苏杭等处的“美人靠”。倚栏既久,便在长椅上半躺半坐,耳听两千年来不绝的涛声,心想华阳古国秦汉至今的流变,不知不觉竟从上午十时许坐到了下午一时许,连饥饿都忘记了。

宝瓶口上空有游观索道,却不直通伏龙观。坐在缆车中,脚不落地,身不由己,匆匆一瞥,恐怕领略不了多少大自然的美妙和天工开物的雄奇。再远望二王庙后新建的观景台,更是迷茫一片。从那边看离堆伏龙观,恐怕也不会更清楚,怎能像这样身历其境,看得真切

伏龙观是道观,名称也含有厌胜的意义,这且不必管它。反正这里现在已命名“李冰纪念堂”,建筑却还一仍旧制,未加改动。我以为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是很高明的,在玉垒关前降伏岷江之龙的,本不是甚么太上老君、旌阳真人,而是血肉之躯的凡人李冰。观中联匾不少,都是赞颂李冰的,年代多属清朝,也有民国时的,而绝无新作,这和旧式楼观的环境也显得协调。不像长沙城中,游观处多见现代诗词、领导题字,时代色彩虽浓,历史气氛反而淡薄了。

[1]

作者简介

乔正芳,品诗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