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
涝lào,láo。偏旁“劳”简化为“劳”。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说文解字》:“水。出扶风鄠,北入渭。从水、劳声。 ”。在一个相对幽闭独立的空间里用力是劳之范式。水、劳两范式叠加。水用力泛滥先前干燥的空间是涝之范式。[1]
涝:lào ㄌㄠˋ
本义:(雨水过多)被水淹,与“旱”相对。 如:排涝、抗旱防涝、涝灾。
衍义:又用作姓 。
涝:láo ㄌㄠˊ
衍义:水名。在陕西省。源出秦岭,北流入渭水。如:《水经注》:“涝水北注甘水,而乱流入于渭。”。
目录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鲁刀切《集韵》《韵会》《正韵》郞刀切,𠀤音劳。水名。《说文》水出扶风鄠北。亦作潦。《司马相如·上林赋》酆镐潦潏。《注》潦,即涝水。
又滩名。《水经注》汉水,又东谓之涝滩。
又大波也。《木华·海赋》飞涝相磢。
又《广韵》卢皓切《集韵》鲁晧切,𠀤音老。义同。
又《广韵》《集韵》《韵会》𠀤郞到切,劳去声。义同。一曰淹也。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涝láo (形声。从水,劳声。本义:水名。在陕西省。源出秦岭,北流入渭水)同本义 [Lao river]
又名潦水。在陕西省户县、周至两县界上,源出秦岭,为关中八川之一
涝水北注甘水,而乱流入于渭。——《水经注》
汾水支流。源出山西省浮山县西北,西流至临汾市北注入汾水
涝lào 词性:动词 水淹没;雨多成灾 [inundate] 雨久成水,故其域恒涝也。——《晋书·袁甫传》 浇水,灌溉 [water] 公今早晚班春去,强劝涝田补岁饥。——宋·王安石《和钱学士喜雪》
涝lào 词性:名词 大水;淹没田地的积水 [waterlogging;execessive rainwater in the fields]。如:排涝(排除田地里过多的积水,使农作物免受涝灾);旱涝无常 雨水或积雪过多,庄稼被淹,与“旱”相对:抗旱防~。~灾。 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里或低洼处的水:排~救灾。
内涝 nèilào 雨频,土壤内含水过多,湿度过大,水不能及时排出而造成的庄稼减产、死亡的现象。
常见用法 涝地làodì [waterlogged lowland] 地势低下而容易被水淹的田地。也叫“涝洼地” 涝害làohài [waterlog] 因降水过多,土壤含水量过大,使作物生长受到损害的现象。 涝灾làozāi [damage or crop failure caused by waterlogging] 因雨水过多而造成庄稼被淹没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