淯溪河的復興街(張兆仁)
作品欣賞
淯溪河的復興街
這是一條茅草街,往南,通往鄉村,往北,通向鎮上。西邊一家挨一家,東邊卻北半戶多,南半戶少,其間鑲着一口琵琶堰。街道沒有鋪石條,黃土路。
復興街的北端高聳一座牌坊,青磚砌柱,上橫一方石樑,樑上刻着兩個大字:復興!
牌坊氣宇軒昂,雕刻精美。並非獨立於空曠之處,而是左牽矮小民房,右拉黝黑茅舍,背西又護一間吊腳屋,隔個廣場,注視着關廟。鶴立雞群傲雄偉,煢煢孑立耀古樸。仔細端詳,牌坊應和關廟一體,「復興」二字不像日本投降那年刻的。復興關公文化?復興關廟香火?復興桃園結義之精神……給後人留下許多的遐思。一隻麻雀站在牌坊上,嘰嘰喳喳地叫着,還是道不清,說不明。丹霞着意飾金粉,怎奈滄桑滿古坊。
說也奇怪,復興街東半邊的屋都向後退了幾大步,唯有羅師傅的大爐子沒有後退。爐膛的火紅紅的,爐壁的鍋蓋雅子慢慢鼓起來了。羅師傅用火鉗夾出,孩子們拿在手裡,這隻手換那隻手,,燙得噓噓神,也要咬一塊,美美的嚼。鍋蓋雅子形狀極像古代,官員上朝時捧在手中的笏。不着官袍執熱笏,學堂且做上朝堂。
黃土路上好種樹。西邊沿街一排楊柳樹,最逗孩子。扯一根馬尾,在細長的竹竿頭前打一個環,,躲在樹底下,昂起頭,舉着竹竿,輕腳輕手地套吱溜,套住的吱溜在馬尾環里掙扎,吱溜吱溜地叫着。有時,不捉吱溜,找吱溜殼。吱溜殼是一味中藥,可賣錢。淺黃的吱溜殼貼在樹幹上,不易發現,一天找不到幾個。所以,找得多的往往喜歡在夥伴面前炫耀。
玉樹街旁漏蟬雨,濃陰底下享空涼。肉身莫問何時去,空殼依然戀翠楊。
復興街惹眼的還有一口堰,叫琵琶堰。這支琵琶是昭君留下的,還是敦煌反彈的那支?
更彈不出《霓裳羽衣曲》。這裡沒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風光,沒有敦煌駝鈴聲聲覓飛天的蒼涼,沒有潯陽江上的嘆息和落淚。卻也:牯牛困水波柳影,蝶舞塘邊刺牡丹。孩子們來到這裡,折一支毛毛竹,拔掉一些竹尖,摘幾朵小花插在上面,就變成一支開花的翠竹,很好看。更讓孩子們喜愛的是刺牡丹的嫩枝,叫它為篾粱蕻子。蒜薹般粗,淺紅色,小小的刺,很脆,一折就斷,剝去皮,津津有味。尤其是夏夜,琵琶嵌月渡螢火,一堰蛙聲街似鄉,多麼迷人的夜色!
琵琶堰朝前走十來步,就到了老南門。殘留的城牆上,種着各種莊稼,青油油的。一座石橋,橫跨護城河,橋下碧波蕩漾,站在橋頭,田園春色盡收眼底。
走在這條街上,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不是那座牌坊,不是鍋蓋雅子,不是吱溜,不是琵琶堰的刺牡丹和蛙聲,而是淯溪解放的那天,我在這裡見到的盛況。那天,淯溪終於解放了。聽說有遊行,我便早早地跑到復興街,正好看見隊伍進了老南門。紅旗飄揚在前,緊隨其後是洋鼓洋號,我第一次聽見,羊皮大鼓捶得震天響,小鼓上的兩根棒棒雨點似的敲着,幾把亮晃晃的銅號嘹亮得讓人跳起來。秧歌隊來了,腰間的紅綢子左右舞動,叫人的心也飄飄然。
腰鼓隊來了,繫着紅手絹的兩支小鼓槌,在搖頭晃腦的隊員手中,時進時退,忽左忽右,轉身打,翹腿打,變幻出各種招式,引得街兩旁歡慶的群眾樂開了花。九子鞭來了,兩頭安有紅鬚鬚、竹節里穿着民錢的九子鞭,在胳膊上、在肩上、在腿上,擊打出眼花繚亂的美妙,孩子們跑跑地看,不小心摔倒了,連忙爬起來又跟着跑。跟着拐過關廟,進了正街,游完大街。
復興街,淯溪河的復興街,一輩子沒有拿過第一,這一天,在淯溪解放的這一天,實實在在的拿了個第一!
作者簡介
張兆仁,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