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深度撞击号

深度撞击号英语:Deep Impact)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设计用于研究坦普尔1号彗星核心的成分。探测器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同年7月3日释放撞击器,并于2005年7月4日05时44分(UTC时间)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地球在8分钟后接收到撞击事件的发生。

此前针对彗星的太空任务,如乔托号星尘号都是飞掠任务,仅仅进行拍摄和远距离彗核探测。深度撞击号是第一个激起彗星表面的物质的探测任务。任务引发了公众媒体科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在主要探测任务结束后,深度撞击号被EPOXI任务用于研究地外行星哈特雷2号彗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3年9月20日宣布深度撞击号因软件故障,未能控制太阳能板正对太阳,搭载的电池消耗殆尽,寒冷的气温破坏机载设备,基本上冻结它的电池和推进系统。在失去联络一个月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唯有将彗星研究任务结束[1]

目录

研制历程

经过173天、4亿3100万公里(2亿6800万英里)的旅程后,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飞越了坦普尔彗星。在脱离彗星一天后,飞越飞行器开始部署撞击探测器。在撞击探测器撞击彗星时,飞越飞行器已经离开彗星8606公里(5348英里)了。撞击探测器在撞击发生后14分钟达到与彗核的最短距离,大约为500公里(310英里)[2]

科学目标

深度撞击号任务旨在帮助解答关于彗星的基本问题,诸如彗核的成分、撞击造成的撞击坑深度、彗星的形成地点等。通过对撞击及其余波的观测,天文学家希望确定彗星内核与外层的差异,以探究彗星的形成过程。

该任务由马里兰大学的天文学家麦克·阿赫恩主持。他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员来自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布朗大学、贝尔顿太空探测计划(Belton Space Exploration Initiatives)、喷气推进实验室夏威夷大学、科学应用国际公司、鲍尔航天公司以及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学研究所。

视频

深度撞击号号 相关视频

2005年深度撞击号使坦普尔1号彗星偏移1.4度,免于撞地球
撞击彗星!深度撞击号发现彗核中竟有红宝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