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深度撞擊號英語:Deep Impact)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彗星探測器,設計用於研究坦普爾1號彗星核心的成分。探測器於2005年1月12日成功發射,同年7月3日釋放撞擊器,並於2005年7月4日05時44分(UTC時間)成功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的彗核,地球在8分鐘後接收到撞擊事件的發生。

此前針對彗星的太空任務,如喬托號星塵號都是飛掠任務,僅僅進行拍攝和遠距離彗核探測。深度撞擊號是第一個激起彗星表面的物質的探測任務。任務引發了公眾媒體科學家和業餘天文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在主要探測任務結束後,深度撞擊號被EPOXI任務用於研究地外行星哈特雷2號彗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13年9月20日宣布深度撞擊號因軟件故障,未能控制太陽能板正對太陽,搭載的電池消耗殆盡,寒冷的氣溫破壞機載設備,基本上凍結它的電池和推進系統。在失去聯絡一個月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唯有將彗星研究任務結束[1]

目錄

研製歷程

經過173天、4億3100萬公里(2億6800萬英里)的旅程後,2005年7月4日「深度撞擊」飛越了坦普爾彗星。在脫離彗星一天後,飛越飛行器開始部署撞擊探測器。在撞擊探測器撞擊彗星時,飛越飛行器已經離開彗星8606公里(5348英里)了。撞擊探測器在撞擊發生後14分鐘達到與彗核的最短距離,大約為500公里(310英里)[2]

科學目標

深度撞擊號任務旨在幫助解答關於彗星的基本問題,諸如彗核的成分、撞擊造成的撞擊坑深度、彗星的形成地點等。通過對撞擊及其餘波的觀測,天文學家希望確定彗星內核與外層的差異,以探究彗星的形成過程。

該任務由馬里蘭大學的天文學家麥克·阿赫恩主持。他領導的科研小組成員來自康奈爾大學、馬里蘭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布朗大學、貝爾頓太空探測計劃(Belton Space Exploration Initiatives)、噴氣推進實驗室夏威夷大學、科學應用國際公司、鮑爾航天公司以及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學研究所。

視頻

深度撞擊號號 相關視頻

2005年深度撞擊號使坦普爾1號彗星偏移1.4度,免於撞地球
撞擊彗星!深度撞擊號發現彗核中竟有紅寶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