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深海狐鯊

學名  Alopias superciliosus

命名者 Lowe, 18415

英文名 Thresher shark

別名  Alopecias superciliosus、大眼長尾鯊、

    長尾沙、大眼長尾鯊、大目午仔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488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鼠鯊 Lamniformes

  狐鮫 Alopiidae

  狐鮫 Alopias

深海狐鯊,體頗粗大,亞圓筒形,背部輪廓圓凸,腹面平坦。頭較長,略側扁,亞圓錐形;頭背側具一深縱溝,此為外觀上的重要分類特徵。尾特別延長,略短於頭及軀幹部長。尾基上方具一凹窪;尾柄無側突。吻短而鈍尖。眼特大,近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短呈三角形;無唇溝或觸鬚。口弧形,下頜極短,口閉時不露齒;齒三角形,第一齒直立,自第二齒向口角傾斜,齒外緣圓凸,內緣凹;上下頜齒常少於25列,在前方者較大,後方者較小。噴水孔微小,成魚後不顯。

背鰭2個,同型,第一背鰭小型,起點於體中部或稍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微尖突,基底後端與腹鰭基底起點相接近;第二背鰭很小,遠小於第一背鰭,起點於腹鰭及臀鰭中間,後緣斜直,上角圓,下角微尖突;胸鰭鐮力型,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尖突;尾鰭很長,尾椎軸稍上揚,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而延續近尾端,與後部間有無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連,尾端尖突,後緣凹入。

體背側灰褐或黑褐色;腹側淺褐色;腹面淺色。第一背鰭後緣、腹鰭及胸鰭深灰或暗黑色。[1]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目錄

棲地環境及深度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棲息深度100 - 200公尺

大洋性大型鯊魚,但時常會出現於岸邊及近海,或大陸棚外,棲息深度可達500公尺。可以利用其長形尾擊昏獵物,主要捕食群游魚類及頭足類。 [2]

分佈

全球; 熱帶溫帶海洋。高度遷徙的物種,台灣分布東部、西部、東北部、綠島[3]

繁殖

卵胎生,胎兒在子宮內有同種相殘習性,一胎可產下2-4尾幼鯊,剛產下之幼鯊體長可達100-130公分左右。

保育

脆弱(VU) (A2bd);評估日期: 2007年2月20日

視頻

Thresher Shark

參考文獻

  1. 深海狐鯊,fishdb.sinica.edu.tw
  2. 深海狐鯊,fishdb.sinica.edu.tw
  3. Alopias superciliosus,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