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深红龙胆

深红龙胆(学名:Gentiana rubicunda Franch.)龙胆科一年生草本,高8-15厘米。茎直立,紫红色或草黄色,光滑,不分枝或中、上部有少数分枝。叶先端钝或钝圆,基部钝,边缘具乳突,上面具极细乳突,下面光滑,花数朵,单生于小枝顶端;花梗紫红色或草黄色,光滑,长(3)10-15毫米,裸露;花萼倒锥形,长8-14毫米,萼筒外面常具细乳突,裂片丝状或钻形,蒴果外露,稀内藏,矩圆形,长7.5-8毫米,先端钝圆,具宽翅,两侧边缘具狭翅,基部钝,柄粗,长至35毫米;种子褐色,有光泽,椭圆形,长1-1.3毫米,表面具细网纹。花果期3-10月。

产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甘肃东南部、湖北、湖南。生于荒地、路边、溪边、山坡草地、林下、岩边及山沟,海拔520-3300米。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8-15厘米。茎直立,紫红色或草黄色,光滑,不分枝或中、上部有少数分枝。叶先端钝或钝圆,基部钝,边缘具乳突,上面具极细乳突,下面光滑,叶脉1-3条,细,在下面明显,叶柄背面具乳突,长1-5毫米;基生叶数枚或缺如,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25毫米,宽4-10毫米;茎生叶疏离,常短于节间,稀长于节间,卵状椭圆形,矩圆形或倒卵形,长4-22毫米,宽2-7毫米。

花数朵,单生于小枝顶端;花梗紫红色或草黄色,光滑,长(3)10-15毫米,裸露;花萼倒锥形,长8-14毫米,萼筒外面常具细乳突,裂片丝状或钻形,长3-6毫米,边缘光滑,基部向萼筒下延成脊,弯缺截形;花冠紫红色,有时冠筒上具黑紫色短而细的条纹和斑点,倒锥形,长2-3厘米,裂片卵形,长3.5-4毫米,先端钝,褶卵形,长2-3毫米,先端钝,边缘啮蚀形或全缘;雄蕊着生于冠筒中部,整齐,花丝丝状,长7-8毫米,花药狭矩圆形,长2.5-3毫米;子房椭圆形,长5-6.5毫米,两端渐狭,柄粗,长7.5-8.5毫米,花柱线形,长1.5-2毫米,柱头2裂,裂片外反,线形。

蒴果外露,稀内藏,矩圆形,长7.5-8毫米,先端钝圆,具宽翅,两侧边缘具狭翅,基部钝,柄粗,长至35毫米;种子褐色,有光泽,椭圆形,长1-1.3毫米,表面具细网纹。花果期3-10月。[1]

主要变种

大花深红龙胆(变种)

与原变种的区别是花冠筒形,长4.5-5.7厘米,花梗极短,长仅3毫米。

产四川西北部(模式标本产地)。生于路边、山坡、荒地、海拔2400-2700米。

多年来,本变种的分类地位常有变动。Kusnezov,Marquand等以本变种花大,花梗短,茎生叶矩圆状披针形为理由,认为应独立成种,而Franchet,H. Smith等认为它应是G. rubicunda Franch. 的种内变异,因为该种分布广,变异大,且有连续性。笔者基本上同意后面作者们的意见。它们之间仅有的区别是花大,花梗短,而分布区是重叠的,因此将G. purpurata Maxim.作为G. rubicunda Franch. 的变种是恰当的。

二裂深红龙胆(变种)

与原变种的区别是花冠蓝色,褶先端急尖,2裂(未见标本,依原记载和前人讨论)。

产四川东部、贵州、湖北西部。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

主要价值

药用

全草:用于跌打损伤,消化不良。[2]

观赏

龙胆植物花色艳丽,色彩丰富,有紫、白、蓝、黄白等多种颜色,适宜作为花坛、花镜或盆花。龙胆最高不过四、五十厘米,大部份是矮小贴地丛生。一株上有许多分枝,花生于枝上顶端,成古钟形或漏斗形,有4-5个裂瓣,全缘的,也有细裂的成流海似的须。龙胆花在秋冬季一片枯黄的草丛中临风开放,显得分外朴实和幽静,龙胆开花一片片一簇簇,临风摇曳,显出一种淡雅、素静的美,因而成为著名的花卉。

生长环境

龙胆为典型的高山植物,喜冷凉气候,有较强的耐寒性;对温度要求不严格,但种子萌发时,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条件,苗期忌高温潮湿天气。龙胆草在较为湿润的土壤长生长良好,忌干旱,当耐旱能力较强。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龙胆草的生长,而且会造成烂根。喜欢微酸性土壤。龙胆草对养分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在较肥沃的黑壤土生长发育良好,因此可以不进行追肥,但在苗期由于幼苗根比较细小,吸收肥料的能力差,可以施入一定量的基肥。

分布范围

产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甘肃东南部、湖北、湖南。生于荒地、路边、溪边、山坡草地、林下、岩边及山沟,海拔520-33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盐津成凤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