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
深衣 |
深衣,屬於漢服一種制式,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 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現代人文學者建議將深衣作為中華地區的漢服來推廣,作為漢族文化的代表。
目錄
簡介
深衣(shēn yī)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 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範。按《禮記·玉藻》 記載為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 我國古代最早的服裝之一。廣義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 唐代馬周稍改其制,於其下著襴及裙,名為襴衫,唐宋士人多服襴衫。 宋代又有仿古禮製作的深衣,為士大夫祭祀冠服的禮服。 深衣作為一種服飾制度在禮法慎重的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鄭玄曰:"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評價
深衣由苧麻布製成。在《詩經·蜉蝣》中的"麻衣如雪"中,鄭玄注:"麻衣,深衣也。"據史料記載:"古者先布以苧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苧,上自端冠,下訖草服。"苧麻所織的布被稱為夏布。 幅寬周尺二尺二寸(33厘米-50厘米)。苧麻成布之後,需加灰鍛濯漂白, 製成白紵、白紵細布, 即朱熹所說的白細布。 深衣主體用布料一匹(12米),以為匹夫之稱。純(或緣)及腰帶用布料兩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