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淳溪街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為高淳區政府駐地,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淳溪街道南臨固城湖,北倚石臼湖,水路西通長江,東連太湖,位於溝通江南地區的水路經濟走廊。2019年被評為中國文化百強鎮。

目錄

歷史

原名「高淳鎮」,後來改為淳溪鎮,2015年7月改為淳溪街道。

行政區劃

淳溪街道面積82.6平方公里,人口約10萬,下轄以下地區:

鳳嶺社區、淳西社區、河濱社區、南漪社區、栗園社區、淳安社區、北漪社區、大橋社區、王村、西舍村、八字角村、姜家村、渭鳳村、寶塔村、戴村、河城村、甫頭村、漁業村、甘村、南塘村、駝頭村、雙進村、楊家村、花奔村、榮復村、臨城村、薛城村、邢豐村和長樂村。

旅遊

淳溪街道文物古蹟眾多,古建築風格獨特,早在殷商時期,高淳人民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耕耘不息,留下了各種不同時代風格的古建築,雖歷經滄桑,至今大多仍保存完好,擁有建於吳赤烏二年(239年)的保聖寺塔,系孫權為其母延壽祝福而建,塔型為四方七級;明清建成的古鎮一條街,融蘇南香山派、皖南徽派風格於一體,全省僅有,曾作為電影《黃橋決戰》、《將軍的抉擇》、《固城湖之戀》和電視劇范進中舉》等作為外景基地;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的襟湖橋為七孔石拱橋,造就了官溪夜泊等景觀;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吳家祠堂;南京地區已知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薛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左右[1]

淳溪街道風光秀麗,文化源遠流長。絢麗的湖光山色廣為稱頌,陳毅率部東征賦《東征初抵高淳》詩篇。宋明理學思想廣為推崇,該鎮名人所著的《理學禪說》、《樂在堂詩集》、《鏡漪軒詩集》、《巢園詩存》等頗具研究價值。地方民間歌舞藝術聞名遐邇,《采菱舞》、《花扇舞》經前線歌舞團推薦,曾在維也納「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中雙雙獲銀牌獎,享有「歌舞之鄉」美譽。

文化

高淳區淳溪街道薛城花台會是高淳節日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當地邢氏家譜記載,薛城花台會始興於清朝康熙年間,一直流傳至今,已有 340 多年歷史,因其花台扎制華麗,規模宏大而揚名,堪稱「江南第一花台」,2009 年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民俗類項目,編號:JSⅩ-4,申報地區為南京市高淳區)。

所謂花台會就是在村里開闊地帶臨時搭建的戲台上唱戲,等幾天演出一結束,戲台就被隨即拆掉,因此每次唱戲所搭建的花台都是新造的。高淳人搭戲台很有技巧,也很講究美觀、實用。以本次調研的薛城村祠山廟廣場對面的唱戲花台為例,該花台是用直徑約 30 厘米的木料搭建,占地約 210 平方米,台面寬 13 米,進深 16 米,台沿口圍有半米多高的欄杆,懸掛各種戲劇人物彩圖,中間塑有福、祿、壽三星泥像,台中所立四柱為浮雕金花盤繞,台頂是一幅幅彩畫排吊,台口上方用田野調查紙紮鏤空彩屏拼聯,繪有「雙龍戲珠」、「十二月花神」等圖案,稱「五彩架」。尤其有趣的是「五架彩」中間懸掛一塊橫匾,從不同角度去看,可反映出不同字樣:從正面看為黃金色「玉堂春」,從右側看是紫金色「玉樓春」,從左側看則為銀灰色「玉樹春」。五架彩屏的上方是「五鳳樓」,花團錦簇,金碧輝煌。在戲樓中間,用彩屏分隔前後台,有四個出進場的彩門,上書「出將」、「入相」字樣。花台的台柱,為金龍裝飾的四門八柱,花台正面兩側有「一章遠史兩省通衢三湖控扼四時花草天然畫;卅載新篇萬民致富百業昌隆千尺樓台盛世歌」的長聯。花台造型獨特,製作精美,花團錦簇,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視頻

淳溪街道 相關視頻

淳溪街道開門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