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遗址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行政村,建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同时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外有游乐设施。
目录
遗址简介
淹城遗址是中国东周时期城址。在江苏省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20世纪30年代初,陈志良、张风首先对淹城进行调查,1958年以来先后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铜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多次发掘。
文献记载及一些研究者均认为该城始于西周。经发掘证明,城始建于春秋末,战国后废弃,使用年代很短。这种形式的古城很罕见。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淹城建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同时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建筑形制在中国的城池遗存中独一无二。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
主要特征
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65万平方米。淹城面积的大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合。淹城的城墙,系用开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筑而成。现高3-5米,墙基宽30-40米。三护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宽30-50米,最宽处达60余米。
淹城遗址先后出土1000余件珍贵文物,有些堪称“国宝”。主要有独木舟4条,青铜器20余件,以及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尤其是独木舟,经C14测定,距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
淹城的三道城墙依地势逶迤起伏,如巨龙蟠踞;三护城河清波荡漾,游鱼如织;城内绿树成荫,茂林修竹环围。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风景,莫不啧啧而叹”、“淹溪古迹,曲水环围,苍松郁秀,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淹城水护城,城依水,宛如一座深奥莫测的水城迷宫,有人称其为“中国江南第一城,淹城奇观甲天下”,甚至发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概叹[2]。
建筑形式
淹城遗址共有三道城墙,三道城河,层层相套。东西长约 850米,南北长约750米,总面积约63.75万平方米。外城(俗称外罗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周长约3000米,城墙残高约 9~13米,宽约25~50米。中城(俗称内罗城)在外城北部,平面近方形,周长约1500米,城墙现高约12~15米,宽约20米。
内城 (俗称紫禁城,即王城)在中城北面,平面方形,周长约500米,城墙现高约 5米,宽约10米,城墙用湿土和干土相间堆筑而成,未经夯打。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宽约45~50米,内城城河已填为农田。每道城墙均有一座城门,内城城门正南,中城城门朝西南,外城城门朝西北。
据勘察了解,现在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上土坝均为后人增筑。当时人们出入全靠渡船往来。城内有4个大土墩,在中城西面与外城之间,高10~13米之间,呈不规则形。城外四周一二公里范围内,散立着大小不等的土墩约80个。其中以城东和城西较集中,这些土墩,经调查和清理,多数是无穴土墩墓。
春秋时进出淹城没有陆路,而是水道划船(独木舟)进出。其走向为:在外城墙的北部偏西处进入,沿着脚墩、肚墩、头墩的西侧向南,直达外城墙的南部城脚,两处沿头墩的南北两侧东折进内城河,再沿着内城墙现今的出入口进入子城河。外城门和内城门均为水门,子城门位于子城墙南部正中位置,宽约2米。淹城被考古学家喻为“中国江南第一城”,它的建筑形制,不仅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智慧和创造,而且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
视频
淹城遗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第三批),中国网,2006-11-8
- ↑ 中国独创、世界唯一的常州春秋淹城(组图),搜狐,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