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屬國貢物制度:清代屬國主要進貢物品有哪些?
清代屬國供物 |
清代屬國貢物制度:清代屬國主要進貢物品有哪些?關於中國古代外交制度,以前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所提出的「朝貢體制」影響最為深刻,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所謂朝貢,也就是屬國派遣使節向中國天子朝覲和獻上貢物。今天,我們筆者的主題就是清帝國時期的屬國貢物。[1]
首先,我們要對清帝國時期的屬國範圍有一個了解。眾所周知,清朝原本不過占據東北,因為種種機緣巧合取代了明朝成為了「中華之主」。在清代初年,朝貢國的範圍可以從康熙七年的孝陵神功聖德碑看出「東至使鹿(大興安嶺等東北地區)、使犬之國(也在東北,包含今天俄羅斯庫頁島),西至厄內忒黑、吐魯番等國,北至喀爾喀、俄羅斯,南至琉球(今日本沖繩群島)、暹羅(今天的泰國))、荷蘭、西洋海外等數百國。」在清聖祖時期,西藏和新疆等地還被看做是朝貢之國而非是大清帝國的領地。而經過雍正和乾隆兩代人的努力,青海西藏以至於新疆天山南北兩萬餘里盡數納入清朝領土,變成了「中國」範圍內的地方。而中國範圍的擴大,也代表着屬國範圍的縮小。根據《乾隆會典》,當時在清代官方眼中的「四夷朝貢之國」也就朝鮮,琉球,安南,暹羅,西洋,緬甸,南掌。而中亞的各個汗國以及部落則被稱作「外藩屬國」。
關於這兩者的區別,可以從道光四年清朝發給越南的文書中看出「周官職方,王畿之外,分九服,夷服去王國七千里,藩服九千里,是藩遠而夷近」。
「九州之外謂之藩國,世一見,各以其所貴寶為摯」 。屬國向中國天子繳納貢物是從先秦時代就開始的傳統,是中國天子「天下共主」身份的重要象徵。為了顯示宗主國對朝貢國的領地依舊富有權力,所以要求送來的貢品一定要以本地土產為主。能送來土產,也代表着對中國天子的臣服。正如清聖祖實錄中所記載的一樣「夫貢物何足珍貴,正鑒其誠敬之心耳」。一般來說,對於不能堅持進貢土產原則的附屬國,朝廷會嚴厲斥責。清宣宗道光皇帝六年,廓爾喀(今天的尼泊爾)聲稱貢品需要到別處採辦,就被道光皇帝下聖旨嚴厲申斥。當然了,清朝的外交政策也是充滿了變化,對土產的關注也僅限於那些跟清朝關係較為緊密的屬國。
清代的朝貢國進獻天朝的貢品按照進貢的時間分為「正貢」和「加貢」
所謂正貢,也就是到了清帝國規定的貢期時,附屬國們進獻的物品,又稱常貢或者例貢。各個國家按照親密度和路途遠近,需要進貢的時間和次數往往差別較大:例如朝鮮,起初是一年四次遣使朝貢,後合併為一次「四貢並進」。琉球為兩年一貢。暹羅為三年一貢,後改四年一貢。南掌起初五年一貢,後改為十年一貢。廓爾喀為五年一貢。緬甸為十年一貢。荷蘭為八年一貢,後改為五年一貢。而改動最多的安南起初三年一貢,後改為六年兩貢並進,又改為四年兩貢並進,最後改為四年一貢。而其他中亞和西洋國家則貢無定期。
而「加貢」則是在一些非常事件(新帝登基,上尊號諡號,冊立,討伐逆賊,屬國有求於天朝)發生時,朝貢國額外進貢的物品。
對於正貢和加貢來說,跟清朝關係較為緊密的國家都有進貢「定例」(朝鮮,安南的正貢和加貢都有定例,暹羅和南掌的正貢有定例,琉球的正貢也有定例,但是加貢之中只有派留學生一項有定例)。清朝規定你該進貢什麼,進貢多少都是不能輕易修改的。不過相對於正貢而言,清朝對於加貢的重視程度自然是要低一些的。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乾隆帝甚至下令從此以後免除朝鮮所有的加貢「凡遇尋常奏賀、奏謝、陳奏等事,只須備具表文,其隨表貢物,該國王備仰體朕意,恪遵諭旨,概行停止。」
至於正貢,雖然一直處在較為嚴肅對待的地位。不過如果屬國誠心準備好了貢物,但在運輸途中發生什麼意外導致短少,清朝往往會寬大為懷不予追究。比如康熙十二年,康熙帝就下令暹羅國航海遠來,貢品被蟲蛀損毀的不需要再補進,以後各國皆照此例。
清代還有將加貢貢物抵做下一年正貢貢物的抵貢制度。加貢貢物可以根據進貢的目的分為慶賀貢物和陳奏貢物以及謝恩貢物。抵作下年正貢的一般都是取自陳奏貢物和謝恩貢物。
簡單介紹了一下正貢和加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帝國的朝貢國們到底進貢了什麼?
根據《光緒會典 卷三十九 禮部主客司》,東亞和東南亞各國的貢品是這樣的:
朝鮮年貢白苧布二百匹,白棉綢二百匹,紅棉綢一百匹,綠棉綢一百匹,木棉布三千匹,五爪龍席二張,各樣花席二十張,鹿皮百張,獺皮三百張,腰刀十把,大小紙共五千卷,黏米四十石。
萬壽聖節,恭進皇帝前黃苧布十匹,白苧布二十匹,黃棉綢三十匹,紫棉綢二十匹,白棉綢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獺皮二十張,白棉紙一千四百卷,厚油紙十部。
恭進皇后前紅苧布十匹,白苧布二十匹,紫棉綢二十匹,白棉綢十匹,黃花席十張,滿花席十張,雜彩花席十張。
元旦令節,恭進皇帝前黃苧布十匹,白苧布二十匹,黃棉綢二十匹,白棉綢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滿花方席十五張,雜彩花席十五張,白棉紙一千三百卷。恭進皇后前紅苧布十匹,白苧布二十匹,紫棉綢二十匹,雜彩花席十張,螺鈿梳函一事。
冬至令節與元旦貢同。惟恭進皇帝儀物,加進黃花席、滿花席、滿花方席、雜彩花席各五張。
每屆慶典,具方物表賀,恭進皇帝前黃苧布三十匹,白苧布三十匹,黃棉綢二十匹,紫棉綢二十匹,白棉綢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雜彩花席十五張,白棉紙二千卷。恭進皇后前紅苧布十五匹,白苧布十匹,白棉綢二十匹,滿花席十張,雜彩花席十張。該國謝恩方物,與恭進慶賀方物同。
該國王陳奏事件,恭進皇帝前黃苧布二十匹,白苧布二十匹,黃棉綢二十匹,紫棉綢二十匹,白棉綢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張,滿花席二十張,雜彩花席十張,獺皮二十張,青黍皮三十張,白棉紙二千卷,黃毛筆百枝,油煤墨五十錠。恭進皇后前紅苧布十匹,白苧布十匹,白棉綢十匹,滿花席十張,雜彩花席十張。
恭遇巡幸盛京,該國王遣陪臣進表接駕。恭進豹皮二十張,鹿皮三十張,水獺皮五十張,青黍皮一百張,倭劍二柄,金鰒二十貼,八帶魚二十尾,大口魚二百尾,海參二百斤,海帶菜二百斤,紅蟶二百斤,浮椒十五斗,白蜜十五斗,柏子十五斗,銀杏十五斗,黃栗十五斗,柿二十貼。
琉球正貢,硫磺一萬二千六百斤,紅銅三千斤,白剛錫一千斤。每屆慶典表賀及謝恩進貢,皆以方物,無定額。該國王請以陪臣子弟入監讀書奉旨恩准後,該國於常貢外,加進圍屏紙三千張,蕉布五十匹。學成歸國,恭進謝恩方物,圍屏紙五千張,蕉布一百匹。
越南正貢,象牙二對,犀角四座,土綢、土紈、土絹、土布各二百匹。沉香六百兩,速香一千二百兩,砂仁、檳榔各九十斤。每屆慶典表賀,恭進象牙二對,犀角四座,土綢、土紈、土絹、土布各一百匹。其陳謝表奏,毋庸備物。如該國王抒誠備進,應否賞收,或抵下次正貢,均屆期請旨。
南掌貢以馴象。
暹羅貢物,馴象、備象、龍涎香、幼噀香、犀角、象牙、豆蔻、降香、藤黃、大楓子、土桂皮、烏木、蘇木、蓽撥、樟腦、兒茶皮、樹膠皮、硫磺、檀香、冰片、翠鳥皮、孔雀尾、闊紅布、大荷蘭氈、冰片油、薔薇露。又貢物一分,其數減半。或有加進之物,聽其隨宜進獻。
蘇祿、緬甸貢無定額。
各朝貢國準備好貢物之後,並非直接可以送入清朝境內,首先要在邊關進行第一次檢查。據《乾隆會典》記載,早在順治元年就已經確定了朝貢方物經督撫查驗後方許可入貢的規定。等到貢物到達京城,禮部還要和會同四譯館合作進行第二次查驗。在第二次查驗無誤之後,將貢品分門別類送至相關部門保存,例如內務府庫房(主要收納金銀寶器和織物),武備院(刀劍,皮貨,火藥),鑾儀衛(大象),上駟院(馬匹)。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貢品都會送到京城。因為路途遙遠,一些貢品運送困難,耗費的成本也大,所以清朝往往下令就近保存,等到朝廷需要再取用。琉球進貢的硫磺就存儲在福建,越南貢物則留在廣西,朝鮮貢品因為從東北入境,所以盛京禮部和戶部還可以在朝廷允許的情況下留下一部分貢物自己使用。光緒元年,禮部就照會內務府,提及盛京今年截留朝鮮貢品就有高麗紅綠綿綢二百匹,高麗布三百匹,頭號高麗紙三千張,二號高麗紙四萬四千二百張。
由於清朝屬國較多,朝鮮一類的國家朝貢又算頻繁,因此許多貢物尤其是紡織品越積越多。每到這種情況,清朝就會將貢物變賣或者賞賜出去。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總管內務府和碩親王就上奏將緞庫內所貯存的高麗布三萬匹發賣,得到批准後交給商人馬成龍領買,獲銀22880餘兩。乾隆十年的時候,也曾將乾隆三年和乾隆八年安南國進貢的漆扇運到崇文門折價出售。
乾隆五十八年時,著名的英國馬嘎爾尼使團來華,清朝也曾一次性賞給英國官兵2500匹高麗布匹。
提到朝貢,大家必定會想到「厚往薄來」四個字。清朝在接受屬國納貢之後,自然會延續傳統對屬國予以嘉獎。第一就是賦予朝貢使團和天朝進行貿易的權利。第二就是對屬國國王和王妃,以及來華使團成員進行賞賜。
首先說說關於使團貿易。清朝允許朝貢使團將貨物運到京城販賣,如果使團願意,當然也可以在地方督撫監督下在邊境直接進行販賣。
在京城的貿易主要是在使團離開前幾天在會同館外進行。而入境地的貿易,清朝也有具體的規定,朝鮮使團在東北,琉球使團在福建,暹羅使團在廣州。對於這種貿易,清朝還特別不收稅款。
因為使團貿易往往利潤非常巨大,而且像琉球等國非常需要從中國購買需要的物品,所以其實際上的規模經常遠遠超出屬國向清廷申報的。我們可以從留存至今的許多清朝文獻中看到這一情況,乾隆八年(1743年)時,琉球國進貢船入境時申報攜帶白銀5000兩,但返回時貨物總價值不下10萬兩。而又根據清朝《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奏陳琉球國貢船在閩貿易情形折》,乾隆十二年(1747年),兩艘琉球貢船向福建地方申報攜帶白銀1萬兩,但根據清朝官員查證後發現實際攜帶了10多萬兩白銀。可見,這樣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為此,閩浙總督不得不提出,對於琉球進貢船攜帶白銀並沒有具體的限制,購買中國貨物也沒有限額,但應該據實申報,交給地方官辦理才妥當。
在使團貿易中,清朝嚴禁販賣人口、地圖、史書、兵器等違禁品。凡是買賣違禁品的行為一經查出,還要對使團官員進行懲處。有意思的是,甚至連《春秋》這種儒學經典都被列入禁止販賣的書目。康熙四十五年,朝鮮使團在北京購買了《六經春秋》兩套八本,結果在鳳凰城被查出扣留,理由竟然是「春秋」雖非犯禁史書,但系魯國之史,亦有關係史書之處。
簡要說了一下使團貿易,那讓我們再看下一個重點內容,清朝到底回賜了哪些東西給朝貢國的王室和使團成員。這裡我們就着重看一下回賜朝鮮的物品。
根據《光緒會典 卷三十九 禮部主客司》記載,清朝頒賜朝鮮的物品如下:
頒賞朝鮮年貢,國王表緞五匹,裹五匹,妝緞四匹,雲緞四匹,貂皮百張。正副使各大緞一匹,帽緞一匹,彭緞一匹,綢一匹,紡絲一匹,絹二匹,銀五十兩。書狀官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絹一匹,銀四十兩。大通官各大緞一匹,絹一匹,銀二十兩。護貢官各彭緞一匹,布二匹,銀十五兩。得賞從人各銀四兩。
萬壽聖節貢,賜該國王二等鞍馬一匹,表緞及裹妝緞雲緞貂皮並如年貢之數。正副使各三等鞍馬一匹。大緞、帽緞、彭緞、綢、紡絲、絹、銀均如年貢。書狀官綢一匹,銀五十兩,余如年貢。大通官綢一匹,銀三十兩。護貢官綢一匹,銀二十兩,其緞絹布匹均如年貢。得賞從人各給銀五兩。
元旦貢與萬壽聖節同,冬至貢與年貢同。其貢使有稱君者,加賞緞五匹,緞衣一襲,貂皮十張,余與正副使同。
慶賀謝恩陳奏等貢,賞賜不及國王。正副使以下賞賜均與元旦貢同。惟不賞絹布,各加賞靴一雙。若附年貢同來者不另賞。以事並至者總為一賞。請封請諡等貢,賞賜不及國王。正副使大緞、帽緞、彭緞、綢紡、絲各一匹,銀各五十兩,襪靴各一雙,漆鞍全備三等馬各一匹。書狀官一員,大緞一匹,彭緞一匹,綢一匹,銀五十兩,襪靴各一雙。大通官大緞各一匹,綢各一匹,銀各三十兩,襪靴各一雙。押物官彭緞各一匹,綢各一匹,銀各二十兩,襪靴各一雙。得賞從人銀各五兩。
遇恩詔內,有外藩王公及福晉夫人加恩賜一款。朝鮮國王應照在外諸王以下,公等以上,恩賜例。賞蟒緞二匹,補緞二匹,妝緞二匹,片金緞二匹,倭緞二匹,閃緞五匹,帽緞五匹,藍緞五匹,青緞五匹,各色緞十匹,洋緞十匹。王妃照外藩諸王福晉以下,公夫人以上,恩賜例。賞蟒緞二匹,妝緞二匹,錦緞二匹,倭緞二匹,閃緞二匹,帽緞二匹,衣素緞二匹,大緞三匹,彭緞三匹,石青緞二匹,紡絲四匹,紗四匹。
每歲孟冬頒朔,該國差領時憲書之齎咨官一員,賞銀三十兩。小通事一員,賞銀八兩。從人每名賞銀四兩。凡遇該國齎咨來京,其賞使臣及通事從人例均同。如告訃使臣至,賜使臣大緞、帽緞、彭緞及綢各一匹,銀三十兩。書狀官大緞及綢各一匹,銀二十兩。大通官各彭緞一匹,綢一匹,銀十五兩。隨帶官各彭緞一匹,銀十兩。從人各銀四兩。
恭遇巡幸盛京,朝鮮國王差陪臣等接駕進貢方物,賜該國王弓矢全副,鞍馬一匹,貂皮百張,紅妝緞、龍襉緞各四匹,大緞、紡絲各五匹。正使妝緞一匹,緞四匹,襪靴各一雙,鞍馬一匹,銀五十兩。書狀官緞二匹,襪靴各一雙,銀四十兩。大通官各緞一匹,襪靴各一雙,銀三十兩。押物官各緞一匹,銀二十兩,從人各銀五兩。
從朝鮮得到的回賜可以看出,清朝的賞賜品多以綢緞為主,加上一些兵器和銀兩。其他清朝朝貢國得到的回賜也是大同小異,我們這裡也不再詳述。
北宋時期,政府回賜是按照使團人數來的,為了得到巨額回賜,各朝貢使團都想方設法增加人數。北宋咸平五年時,西南蕃甚至派出了超過1600人的超大型使團。所以之後北宋就開始限制使團人數防止回賜成為過大的財政負擔。清朝時期也是如此,對各國使團的人數都有不同的限制。清代朝貢國中,以朝鮮使團的人數最多,可以達到三十多人,基本是安南使團的人數最少,只有十多人左右。不過即便如此,清朝為了接待來華使團的耗費仍然不容小覷。以朝鮮1765-1766年的朝貢使團為例,《通文館志 卷三》記載,該使團在北京60天的時間裡,清廷光是提供的伙食數量就有肉14640斤,雞1920隻,豆腐為2040斤,白面為2880斤,醃菜為6495斤,黃酒為3600壺,盤醬為2535斤,蘋果為3300個,鹽1256斤4兩,米2022斤。而由於使團大多在寒冬臘月時到達北京,寒冷的天氣對很多來自溫暖地方的貢使是個巨大的考驗,嘉慶元年正月初十甚至發生了安南使臣阮光裕因為寒冷活活凍死在住處的極端例子。所以清廷還要負責提供使團取暖的薪炭,這同樣是個巨大的花費,根據朝鮮使者的《燕行錄》記載,清廷光是給朝鮮使團在京時提供的取暖木材就達到過92880斤這樣的巨大數字。
使團成員進京之後,清朝禮部會安排賜宴方面的事宜。清代宴席有滿席和漢席兩套體制,滿席多用於典禮性較強的外朝宴會。滿席共分六等,朝鮮國使臣和西藏使臣都可以享受五等滿席的待遇,而安南國、琉球國、暹羅國、緬甸國、南掌、蘇祿國都降一級用六等滿席。
而外交宴會使用的原料並不像我們想象的宮廷宴會一樣奢靡,常見的就是雞鵝,蒙古羊,黃酒乳酒和茶。並且,根據一些使團成員的回憶,禮部安排的宴會十分讓人失望:「餐桌離地面只有兩掌高,既不用台布也不用餐巾,更不必說餐刀或者餐叉。端上來的肉十分肥膩看起來像生的一般,我們當中無人咽的下這樣的食物」,「三天歡宴連用同一餐具,從不清洗。當我問及為何不洗餐具時,所得到的答覆是銀質餐具有定量,交回時不得缺斤少兩。多次清洗會減少分量,差量需要他們補齊,所以從不清洗」(出自《葡萄牙國王遣中華及韃靼皇帝特使瑪訥撒爾達聶使京廷簡記》)。可見,禮部舉行的宴會不僅食物的味道糟糕,而且非常不注重衛生。
不過,凡是使團在京時期,清朝皇帝舉辦宮廷宴會時往往也會特許他們參加。這類宮廷宴會的檔次和禮部舉行的比起來,說是雲泥之別也不為過。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保和殿以及圓明園山高水長樓都是貢使參加宮廷宴會較為頻繁的地方。我們現在可以從琉球國國史《中山世譜》中看出琉球使節參加宮廷宴會時內心的激動和驕傲:「皇上幸圓明園,同朝鮮國使者召入御前。叩頭既畢,仍賜座左邊,賜滿洲御茶、東道盆(琉球料理)、糰子,賞看諸藝、煙花。皇上駕臨慶豐圖之時,奉旨同各王爺扈行其處。頒賜御茶,賞看諸藝而歸。」「此皆千秋難逢之異數,百代未有之榮光也!」
有外國貢使陪宴的場合,一般都會有屬國樂舞表演。中國的禮樂制度於周朝開始形成,周禮之中就有記載專門掌管「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的官員。至於中國天子要接納四夷之樂的原因,鄭玄認為「王者必作四夷之樂,一天下也」。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音樂納入各統治王朝的禮樂體系,是統一寰宇的象徵。清朝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性,歌頌自己的文治武功並建構起四夷來朝的國際秩序,也十分重視引進屬國樂舞。[2]
朝鮮王朝的「高麗國俳」進入清朝宮廷最久,是皇太極東征朝鮮時獲得的,一套表演共有18人參與。緬甸國根據記載最早在東漢時期就曾經獻樂朝廷,到了乾隆五十三年時,統治緬甸的貢榜王朝向清朝進獻緬甸國樂,分為粗緬甸樂和細緬甸樂,兩者表演和歌唱的人員加起來都為11名。安南國樂則是乾隆五十四年時,統治安南的西山朝國王阮光平進獻的,有表演人員13名。但由於嘉慶帝時期安南西山朝被阮朝取代,所以安南樂就從清朝宮廷樂舞中剔除了。廓爾喀(尼泊爾)樂舞是乾隆五十七年第二次遠征廓爾喀勝利後得到的,共有13人表演。而西洋音樂也在康乾盛世時期進入了清朝宮廷。康熙帝時期耶穌會士最早把西洋音樂帶入宮中。1670年康熙帝還下令讓京城內會演奏西洋樂器的人演奏西洋音樂。這支樂隊在宮中演出長達四個小時,深受康熙的喜愛。到了乾隆帝時期,乾隆也表現出對西洋音樂的獨特興趣,下令整修康熙帝時期宮中的西洋樂器,包括大小提琴,單簧管,雙簧管,豎琴,吉他,鋼琴,曼陀林。乾隆帝還下旨讓內務府大臣德保重新組織了一支西洋樂隊,並為他們配備了中式衣服。
總而言之,清代時期的屬國貢物制度為大清帝國成功塑造了「華夷共主」的名分,對於提升清朝國際地位有着非凡的意義。朝貢國們進貢的物品來自世界各地,也成為了清代了解世界的一個特殊渠道,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傳統社會的變化。尤其是在近代,附屬國和清代的朝貢關係在很多時候延緩了西方列強對東亞和東南亞諸國的侵略,對近代的國際關係仍然有着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