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揚古利傳
清史稿·揚古利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目錄
原文
揚古利,世居琿春。父郎柱,為庫爾喀部長,率先附太祖,時通往來,太祖遇之厚,命揚古利入侍。郎柱為部人所戕,其妻襁負幼子納穆泰於背,屬鞬佩刀,左右射,奪門出,以其族來歸。部人尋亦附太祖。揚古利手刃殺父者,時年甫十四,太祖深異焉。日見信任,妻以女,號為「額駙」。
天命四年,明經略楊鎬大舉來侵,總兵杜松等攻界凡,大貝勒代善等帥師御之。我軍屯吉林崖,明軍屯薩爾滸山,兩軍相薄,揚古利與貝勒阿巴泰等爭先赴敵,破其軍,松等皆戰死。是夕,明總兵馬林以兵至,營於尚間崖。翌旦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創者勿往揚古利裹創系腕率十牛錄兵憑高馳擊林兵大潰。七月,攻鐵嶺,遇蒙古貝勒介賽兵,擊破之,遂獲介賽。六年三月,從太祖攻瀋陽,壕深塹堅,眾難之。揚古利拔刀揮本旗兵先登,奪敵所植竹籤以阻軍者,遂克之。
十二月,太宗親伐朝鮮,揚古利從。是月丁未,太宗命豫親王多鐸及揚古利擊之,值雪,陰晦,敵陣于山下,縱兵進擊,自麓至其巔,多鐸鳴角,招揚古利登山督戰。揚古利將馳赴,朝鮮敗卒伏崖側,竊發鳥槍,中揚古利,創重,遂卒,時年六十六。明日,多鐸率兵逼敵營,朝鮮兵已夜遁,得揚古利屍以歸。太宗親臨哭奠,賜御用冠服以殯。喪還,太宗迎於郊,命陪葬福陵。葬日,太宗復親奠。
揚古利初事太祖,凡在行間,率先破敵,衝鋒挫銳,所向披靡。太宗誡不令臨陣,而遇敵忘軀,奮發不自已,行軍四十餘年,大小百餘戰,功業絕特,而持身尤敬慎。太宗嘗命本牛錄護軍為之守門,賜豹尾槍二,以親軍二十人為衛。其葬,以本牛錄八戶守冢。是年十一月,追封武勛王,立碑墓道。(摘自《清史•列傳十三》)
譯文
揚古利,世代居住在琿春。父親名叫郎柱,是庫爾喀部長,率先歸附太祖努爾哈赤,經常有往來,太祖待他甚厚,命揚古利入朝侍奉。郎柱被部落人殺害,他的妻子背着襁褓中的幼子納穆泰,佩刀帶弓,左右射箭,奪門而逃,帶領族人來歸順。部族人不久也歸附太祖。揚古利親手殺了殺父者,時年剛十四歲,太祖很是詫異。一天比一天信任他,把女兒嫁給他,稱為「額駙」。
天命四年,明朝經略楊鎬大舉來侵,總兵杜松等攻打界凡,大貝勒代善等率軍抵禦他。我軍駐紮在吉林崖,明軍駐紮在薩爾滸山,兩軍相距很近,揚古利與貝勒阿巴泰等爭先攻敵,攻破明軍,杜松等人都戰死。這晚,明總兵馬林率軍抵達,紮營在尚間崖。第二天一早,調兵去攻打,太祖命受傷者不要去,揚古利裹好傷口,綁住手腕,率領十牛錄兵從高處衝擊,馬林的軍隊大敗。七月,攻打鐵嶺,遇到蒙古貝勒介賽兵,打敗他他,於是捕獲介賽。六年三月,跟從太祖攻打瀋陽,敵方壕深塹堅,眾人感到困難。揚古利拔出戰刀指揮本旗士兵最先登城,奪取敵人留下的用來阻擋軍隊的竹籤,於是攻下瀋陽。
十二月,太宗親自討伐朝鮮,揚古利跟從。這月丁未日,太宗命豫親王多鐸及揚古利攻擊敵軍,正值下雪,天色陰晦,敵軍布陣于山下,發兵進攻,戰線從山麓一直連到山巔,多鐸吹奏號角,呼喚揚古利登山督戰。揚古利正要奔赴,朝鮮敗兵埋伏在崖側,偷偷發射鳥槍,擊中揚古利,揚古利受了重傷,於是死了,時年六十六歲。第二天,多鐸率兵逼近敵營,朝鮮兵已連夜逃遁,多鐸帶了揚古利的屍體回來。太宗親自去哭奠,賜下御用冠服來出殯。靈柩回朝,太宗於郊外迎接,下令讓他陪葬福陵。下葬之日,太宗又親往祭奠。
揚古利起初事奉太祖,只要在行伍中,他總是最先破敵,衝鋒陷陣挫敵銳氣,所向無敵。太宗下令不准他上前線,但他只要一遇到敵人就忘卻安危,奮發作戰不能停止,行軍四十多年,大小戰役百多次,功勳卓著,但對自身言行卻特別恭敬謹慎。太宗曾命令本牛錄護軍為他守門,賜他豹尾槍二杆,把親軍二十人作為他的護衛。他下葬後,用不着本牛錄八戶為他守冢。這年十一月,追封武勛王,立碑於墓道。(譯者:尹瑞文) [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