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史稿·方苞列傳

清史稿·方苞列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目錄

原文

方苞,字靈皋,江南桐城人①。篤學修內行,治古文, 自為諸生,已有聲於時。康熙三十八年,單人。四十五年,會試中試,將應殿試,聞母病,歸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趙申喬刻編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遺錄》有悖逆語,辭連苞族祖孝標。名世與苞同縣,亦工為古文,苞為序其集,並逮下獄。五十二年,獄成,名世坐斬。孝標已前死,戍其子登嶧等。苞及諸與是獄有干連者,皆免罪入旗②。聖祖夙知苞文學,大學士李光地亦薦苞,乃召苞直南書房。未幾,改直蒙養齋,編校御製樂律、算法諸書。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書總裁。

苞屢上疏言事,嘗論:「常平倉谷例定存七糶三。南省卑濕,存糶多寡,應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飢米貴,有司請於大吏,定值開糶,未奉檄不敢擅。 自後各州縣遇谷貴,應即令定值開糶,仍詳報大吏。谷存倉有鼠耗,盤量有折減,移動有運費,糶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糶值有餘,即留充諸費。廉能之吏,遇秋糴值賤,得谷較多,應令詳明別貯,備歉歲發賑。」下部議行③。又言民生日匱,請禁燒酒,禁種煙草,禁米谷出洋,並議令佐貳官督民樹畜,士紳相度浚水道。又請矯積習,興人才,謂:「上當以時延見廷臣,別邪正,示好惡。內九卿、外督撫,深信其忠誠無私意者,命各舉所知。先試以事,破瞻徇,繩贓私,厚俸而久任著聲績者,賜金帛,進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職,必慎簡卿貳,使訓厲其僚屬,以時進退之,則中材咸處矜奮。」

乾隆初,疏謂:「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豐歉,十已見八九。舊例報災必待八九月後,災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動經旬月。請自後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實奏報。」下部議,以五六月報災慮浮冒,不可行。

(節選自《清史稿•方苞列傳》) 註:①今安徽桐城人。②給旗人做奴僕。③皇上把此事交給相關部門商量去辦。

譯文

方苞,字靈皋,是江南桐城人。知識淵博,修身謹行,攻讀古文,從他還是諸生時,就已經聞名於時了。康熙三十八年,中舉人。康熙四十五年時,會試考中,準備參加殿試,聽說母親病了,就回家侍奉。康熙五十年,副都御史趙申喬彈劾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孑遺錄》里有大逆不道的話,彈劾的奏章里涉及到方苞的族祖父方孝標。戴名世和方苞是一個縣的人,也擅長古文,方苞曾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併被逮捕入獄。康熙五十二年,案件審結,戴名世判斬首。方孝標已經在此之前死了,就把他的兒子方登嶧等人遠戍邊疆。方苞以及那些和這個案子有牽連的,都免除死罪,判入旗藉。康熙向來就知道方苞的文采學識,大學士李光地也舉薦方苞,康熙就把方苞調到南書房。不久,改任蒙養齋,編校御製樂律、算法等書。康熙六十一年,命令他擔任武英殿修書總裁。

方苞常常上書言事,曾說:「平常官倉的米谷按定例儲存七成,賣出三成。南方各省地勢低,多潮濕,存糧賣糧多少,應當因地制宜,不一定拘泥定例。年成不好,米價昂貴,有關部門請示上級,按既定價格賣米,沒有上級命令,不敢擅自行動。從此之後,各州各縣遇到糧價貴時,應當立即下令按既定價格賣米,然後再詳細地匯報上級。糧食存在倉庫里會因老鼠偷吃而消耗,數量會有減少,運送糧食要花運費,賣米買米看守糧倉要支付人工伙食費用。春天糧價高時賣糧,(多出來的錢)就留下來充當以上各種費用。廉潔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買進的糧食價格低,得到的穀物多,應當讓他們詳細註明另外存放,以備荒年開倉賑災。」皇上把方苞的意見交給有關部門商議實行。方苞又曾說老百姓生活日益匱乏,請求禁止釀酒,禁止種煙草,禁止糧食出洋,並且讓州縣的副職官員督促老百姓種植養殖,當地士紳幫忙疏浚河道。又請求改變積久的陋習,舉薦人才,(上書)說:「皇上應當按時接見大臣,分辨忠奸好壞。那些忠誠無私的朝內九卿大臣,朝外封疆大吏,讓他們各自舉薦了解的人。先讓那些人做事,破除照顧(親近之人)和徇情之事,制裁貪贓枉法,對那些任職很久有好名聲政績的,賜給他黃金布帛,加官晉爵。尤其是因為六部各有職責,必須謹慎選用州縣長官和副職,讓他們能教導好下屬,按時進退,那麼普通官員都會努力勤奮的。」

乾隆初年,上書說:「救荒工作應該預先準備。夏末秋初之時,是發大水還是乾旱,已經能看到十分之八九了。按照舊有慣例,上報災情必須等到八九月之後,受災百姓從早晨已經等不到晚上了,可官員上奏再得到救災命令,動不動就要經歷十天一個月。請求今後遇到水災旱災,五六月份就按實情上報。」皇上發到有關部門商議,因為五六月份報災考慮到虛浮不真實,不能實行。[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