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楊芳傳
清史稿·楊芳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目錄
原文
楊芳,字誠齋,貴州松桃人。少有幹略,讀書通大義。應試不售,入伍,充書識。楊遇春一見奇之,薦補把總。從征苗疆,戰輒摧鋒。
嘉慶五年,楊開甲、張夭倫趨雒南,芳以千騎扼東路,繞出賊前。賊折而西,黎明追及,見馬跡中積水猶潢,急馳之。甫轉山灣,見賊擁塞平川,芳率數十騎衝突,後騎至,乘勢蹂躪。賊倉卒奔潰,擒斬無算。賜號誠勇巴圖魯。
寧陝鎮標皆選鄉勇精銳充伍,凡五千人,號新兵,芳馭之素寬。十一年,芳代楊遇春署固原提督,去鎮,副將楊之震攝。以包穀充糧,又鹽米銀未時給,眾鼓譟,營卒陳達順、陳先倫遂倡亂,戕之震,其黨蒲大芳護芳家屬出而復從賊。芳聞變,馳赴石泉,詔德楞泰率楊過春等討之。秋,賊大掠洋縣、留壩,脅眾盈萬,推大芳為魁。攻孝義,窺子午谷,圍鄠縣急。芳與遇春計,賊尚感舊恩,可勸諭,單騎入賊,曉以順逆利害,猶倔強,與語數年共生死情,聲淚俱下,眾感泣原降,遂宿賊壘。大芳縛達順、先倫以獻;復率大芳追斬不聽命者朱貴等數百人,乃定。德楞泰請降兵歸伍,被譴責,大芳等二百餘人免死戍伊犁。芳坐馭兵姑息,亦褫職遣戍。明年,釋還。
十八年,服闕,入都,至河南,會教匪李文成踞滑縣,總統那彥成留之剿賊,授河北鎮總兵。偕楊遇春克道口,進薄滑縣。巡撫高杞有兵六千與總統不協戰不力芳說杞盡領其眾文成走踞輝縣司寨偕特依順保追擊之賊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以火攻破碉樓,文成自焚死,予雲騎尉世職。 二十一年,芳以老病乞解職,二十三年,許致仕,在籍食全俸。二十六年,卒於家,諡勤勇。 (選自《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列傳一百五十五》)
譯文
楊芳,字誠齋,貴州松桃人。年少時有治事的才能與謀略,讀書通曉要義。應試不中,參軍,充任軍識。楊遇春一見他就覺得他與眾不同,推薦他補任把總。跟從征討苗疆,作戰總是能摧毀敵人的銳氣。
嘉慶五年,楊開甲、張夭倫奔向雒南,楊芳率領一千騎兵扼守東路,繞路出現在賊軍前。賊軍折而向西,楊芳等在黎明追趕上,見馬跡中積水還蕩漾,急馳追之。剛轉過山灣,看見賊兵,見賊兵擁堵在平坦的地方,楊芳率領幾十個騎兵衝殺奔突,後面騎兵趕到,乘勢踐踏。賊兵倉卒奔逃潰敗,楊芳擒拿斬殺敵軍無數。賜號誠勇巴圖魯。
寧陝鎮標都選鄉勇精銳人充入軍隊,一共五千人,號稱新兵,楊芳駕馭軍隊向來寬容。十一年,楊芳代楊遇春代理固原提督,離開固原鎮,副將楊之震代理提督。楊之震以包穀充當軍糧,又加上鹽米銀未按時供給,士兵們鳴鼓喧譁,營卒陳達順、陳先倫於是帶頭作亂,殺害了楊之震。他的同黨蒲大芳護送楊芳家屬出營而又跟從了賊軍。楊芳聞變,飛馬趕赴石泉,皇帝下詔給德楞泰率楊過春等征討他。秋天,賊大肆搶掠洋縣、留壩,脅眾人過萬,推舉蒲大芳為首領。攻打孝義,窺視子午谷,包圍鄂縣情況緊急。楊芳與楊遇春商量,賊兵尚感念舊恩,可以勸諭,楊芳單人騎馬進入賊營,曉以順逆利害關係,賊兵還不屈服,楊芳與他們談論幾年共同出生入死的情況,聲淚俱下,賊兵感動淚下願意歸降,楊芳於是留宿在賊兵營壘。蒲大芳綁縛陳達順、陳先倫來獻;楊芳又率領蒲大芳追斬朱貴等不聽從命令的幾百人,才平定叛亂。徳楞泰上疏請求讓他帶降兵再回到隊伍中,被譴責,蒲大芳等二百多人免除死罪戍守伊犁。楊芳因管制軍隊無原則寬容,也被革去官職放逐至邊地戍守。第二年,被釋放回來。
十八年,服喪期滿,入都,至河南,正趕上教會李文成占踞滑縣,總統那彥成留他討伐賊人,授予河北鎮總兵。楊芳偕同楊遇春攻占道口,進兵接近滑縣。巡撫高杞有兵六千,與總統不和諧,作戰不得力,楊芳勸說高杞全部支配軍隊,李文成逃走占踞輝縣司寨,楊芳偕同特依順保追擊他們,賊人拚死搏鬥,楊芳親手殺了退逃的士兵,大勝,以火攻破碉樓,李文成自焚而死,楊芳被授予雲騎尉世職。
二十一年,楊芳因年老多病請求解除官職,二十三年,朝廷答應他退休回家,在籍享受所有俸祿。二十六年,在家中逝世,諡號勤勇。[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